入秋后的第一个月圆夜,沈砚被一阵极轻的敲门声惊醒。
不是叩门,是指甲轻轻刮擦门板的声音,“沙……沙沙……”,和当年沈曼青刮窗棂的节奏一模一样。她摸向枕边的平安锁,锁身冰凉,却没像往常那样发烫——这不是恶意的纠缠。
“谁?”沈砚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门外的声音停了。过了半晌,传来个极轻的女声,像浸在水里的丝绸:“送还东西。”
沈砚捏着平安锁起身,门缝里透进缕月光,映出双绣花鞋的影子,鞋头绣着玉兰花,沾着点湿泥,像是刚从后山的草丛里走来。
她缓缓拉开门。
月光下站着个穿月白旗袍的女人,眉眼清秀,鬓边别着朵新鲜的白玉兰,正是沈曼青。只是这次,她的眼睛里有了瞳仁,漆黑的,像盛着两汪秋水,再没有从前的怨毒。
“你……”沈砚攥紧平安锁,指尖泛白。
沈曼青没靠近,只是抬手,掌心托着枚银质的玉兰纽扣,正是上次从燃烧的嫁衣里滚出的那枚。“当年他送我的,该还了。”
纽扣上缠着根红绳,绳端系着半张泛黄的戏票,是民国二十六年的“鸣春班”,上面用铅笔写着行小字:“三月十五,戏台后等你,带你走。”
字迹和太爷爷布衫里的“沈砚”如出一辙。
“他没来。”沈曼青的声音很轻,带着点释然的笑意,“矿洞里的字,是我瞎刻的。其实我知道,他被族里锁起来了,根本出不来。”
沈砚愣住了。
“那七根桃木钉,是他让偷偷换的。”沈曼青指着后山的方向,月光在她旗袍上流淌,像层薄霜,“他说用普通木钉,我百年后能托生,别成了孤魂野鬼。”
平安锁突然发烫,沈砚低头,只见锁身背面的“镜中约”三个字正泛着红光,映得沈曼青的身影越发透明。
“棺底的月,是他用胭脂画的。”沈曼青的声音越来越轻,像要被风吹散,“他说怕我在底下黑,就把每月的月光,都藏进棺里陪我。”
她把纽扣放在门槛上,后退半步,对着沈砚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你,沈砚。”
这声“沈砚”,喊的是她,也像是喊着那个迟到了百年的人。
沈砚看着她的身影在月光里化作点点荧光,像撒落的玉兰花粉,飘向祠堂的方向。平安锁的温度渐渐退去,锁身变得温润,像块真正的暖玉。
第二天清晨,祠堂的横梁上,平安锁旁多了件东西——是面修复完整的菱花镜,镜面映着轮圆满的月亮,镜沿缠着根红绳,绳端系着枚玉兰纽扣,和门槛上那枚,正好是一对。
老族长说,那是沈曼青的嫁妆镜,当年被太奶奶摔碎,是太爷爷偷偷捡回来,一片片粘好的,藏在祠堂的梁上,藏了一辈子。
沈砚在太爷爷的旧物里,找到本日记。最后一页画着个穿旗袍的姑娘,站在槐树下,手里举着面镜子,镜中是轮圆月,旁边写着行小字:“青妹,等下一个月圆,我就来接你回家。”
日期是民国三十八年,太爷爷去世的前一天。
原来,他也等了一辈子。
那年冬天,后山的废弃矿洞长出片玉兰花,雪天里开得正艳,花瓣上总凝着层薄霜,像谁没干的眼泪。有赶夜路的人说,月圆时能看见洞里亮着微光,像有人举着镜子,照着两株缠绕生长的花,一株开在白骨旁,一株长在月光里。
沈砚再也没见过沈曼青的影子。只是每年清明,她去合葬坟前时,总会发现墓碑上摆着面小小的菱花镜,镜中映着蓝天白云,还有两个模糊的人影,并肩走在阳光下,像赴一场迟到了百年的约。
风吹过镜面,带来远处戏楼的唱词,清晰得仿佛就在耳边:
“月有圆时,缘有尽处,
百年等待,终得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