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小西天上车沿途在附近集镇补给食材。各家在车上准备好晚餐,车队停在附近露天平台稍作休整,童煊做好最后一道大菜端到户外餐桌,在户外边炉做了全家福大菜。其他家也将准备好的食物端出放到户外长桌准备一起用餐。童煊另行加了主食拉条子。
用过餐休整好上车出发披星戴月乘月出发赶往霍州署。
作为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州级衙署霍州署,霍州署衙是我国现存古代衙署(州级)优秀典范之一,具有较高的研究、观赏与保护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州州署相传为唐尉迟恭的帅府行辕,原占地面积平方米。由南而北分中、东、西三轴线而展现三个建筑群。岁月沧桑,天灾战祸,州署现存面积为平方米。以中部轴线为主的州署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由南至北现存建筑分别留存多个遗迹,以中轴线为中心依次排列。
谯楼位于仪门前,东西宽15米,南北长11米,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州荡克宽建。门洞上楣书“振辰”二字,源出《论语》,意为执政者如能以德感人,则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顺。1985年塌毁,1990年复修。
丹墀位于谯楼与仪门之间,是知州举行礼仪和群众“闹社火”集会的场所。
仪门即官署第二重正门,台前石狮一对,拾级而上至仪门。明嘉靖年间建。仪门四梁八柱,五檩四椽,建筑宏伟壮观。“霍州署”金字牌匾悬于仪门上端。仪门东便门为“人门”,人们通常出入之门。西侧便门为“鬼门”,古代为死刑犯出入之门。
甬道连接大堂与仪门间的通道,高出地面一米。古时衙役站立两旁,迎送各级官员的礼仪之道。
戒石亭仪门北十米甬道中的木牌坊,南楣书“天下为公”,北楣书“清慎勤”。原设亭的地方立一石碑,后为出入方便改建“戒石亭”。原石碑南刻“公生明”,北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虚,上天难欺”。用以告诫官吏,永铭不忘。
月台位于大堂前平台。
大堂是州署整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唐代,现存大堂建于元大德八年。大堂面阔、进深各五间,六椽减柱造,大额梁,内外均四椽柱。前接卷棚三间悬山顶四椽亭。大殿明间跨度极长,大堂结构布局严谨,雄伟壮观,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木构件保存之完整的典型代表。
二堂在大堂后,现存为民国年建筑,面阔、过深各五间,前后没回廊,为知州日常办理州务大事的办公地方。
内宅在二堂后,知州居住的地方,明代建筑,清代屡有修复。
科房在大堂前东西两侧,回廊式,硬山顶建筑,两边各17间,归六房占用,明嘉靖三年)知州宇文镛建。
近年来,经文物专家多次研究考证,霍州州署作为古代一级衙署保存之完整,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有关专家学者对州署的保护开发极为重视,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
下午乘车出发赶往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广胜三绝闻名世界——洪洞广胜寺。广胜寺,是一处古老的寺庙,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唐代大历四年,汾阳王郭子仪奏诸朝廷进行整修扩建,取“广大于天,名胜于时”,更名广胜寺。寺院建成后,附近的百姓、邻县的文人学士、官员吏佐相继慕名来广胜寺拜佛求愿,祭祀观光,小商小贩也随着游人的增多开始做起生意,这就形成了广胜寺庙会的雏形。把广胜寺庙会定为三月十八,是由于霍泉水承担着附近良田的灌溉任务,因而,人们祭祠水神已属古代的正常行为。农历三月十八日,是传说中的水神诞辰。 民谚有:“三月十八,麦怀娃娃”。元朝时,庙会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元代延佑六年《重修明应王(大郎神)庙碑》记;三月十八日庙会,“城镇村落,贵者以轿蹄,下者以履,携妻子,与老幼而至者,不可胜既……为集数日。……而后,顾瞻恋恋,犹忘归也。” 这段文字,记载了人们当时踏青观景的盛况。至元十三年,《重修明应王殿碑》载:“每岁季春(三月)仲旬八日,为神降日,萧鼓香烛,骈阗来享者甚众。”来广胜寺祭水神的人,自然是平民百姓,而且是受益于霍泉水的附近村民百姓。旧历三月十八日,从祭祠水神到参观游览,从参观游览到物资交流,集市贸易,无论从物资上,精神上,都使广胜寺古庙会经久不衰,而且越来越兴旺。
该景区由上寺、下寺、水神庙三组古建筑组成。上寺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等组成,创始于汉,屡经兴废重修,现存为明代重建遗物;下寺由山门、前段、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山门为元代建筑、后殿建于元至大二年。除建筑外,该景区还保存有壁画、木雕、泥塑等文物。
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其中,飞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赵城金藏》是宋代中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这部藏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中译善本,是佛经孤本,属于世界文化遗产[4][5]。其水神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供奉水神的庙宇,始建不晚于唐代,庙内的元代壁画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线,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后汉建和元年敕建俱庐舍寺。魏太武帝元年坑杀天下僧道,焚经卷烧寺院,俱庐舍寺废为土墟。后周武帝保定三年游增正觉朝台兴修浮图,掘出一断碑,碑文有建和元年敷建记载,这是广胜寺最早的记载。北周武德三年降旨灭佛,建塔中止。
大唐贞观年间霍泉水洪三赵七分水使用。唐上元元年行脚赐贤无诤比丘,以建塔上状于朝,敕令在阿育王舍利旧址兴建,塔成,丞相李泌封明应之神以护之。唐大历四年(769)朔方左厢兵马使开府同主司李光瓒状河东观察司兼中书省汾阳王郭子仪申请建寺,同年5月27日郭子仪可李光瓒状转折奏准。仍赐额“大唐广胜之寺”。唐大历四年中书门下牒文碑载,称俱庐舍寺,其因是东汉时西域游僧慈山法号俱庐舍利,于东汉本初元年中秋坐化,该寺封敕建塔,故命名为俱庐舍利寺。唐太和间重修明应王庙。唐会昌五年唐武宗下毁寺驱僧之敕后周时废天下寺院4600区,还俗僧尼25万多人广胜寺再度被毁。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休量山僧普静在上寺舍身。宋元车元年河阳节度使度推官游广胜寺,题望山亭诗。采绍圣二年)建石幢造像。金太宗天会中僧宗莹建上寺三门及后法堂,并铸万斤洪钟。金海陵王贞元元年赵城董村人修下寺太上大佛庙。金灭亡前,兵戌濒扰,焚水神庙。元中统元年重建水神庙。元至元二十年再修水神庙及下寺佛庙,并赐存宋版藏经。元至元二十一年重修水神庙。元大德七年八月六日平阳大地震,水神庙毁。元大德九年重建下寺大佛殿。元延祜六年移址重建水神庙。元泰定六年绘水神庙壁画。元至正二年重建下寺地藏殿。
明洪武三年修建水神庙之三门应门厢房。明洪武十二年水神庙修建工竣。明景泰三年重建上寺中殿大雄殿。明成化八年修建下寺中大殿,塑造佛像。明成化十一年下寺中大殿工竣。明成化十二年重修前佛殿落成。明弘洽五年铸上寺大钟。明弘治十年重修上寺毗卢殿。明弘治十四年上寺毗庐殿工竣,同年上寺建立地亩契约簿。明正德十年达连和尚始建飞虹塔。明正德十六年铸飞虹塔下金佛。明嘉靖六年飞虹塔尖竣工。明万历十九年重修上寺弥勒殿壁画。明天启元年京师大慧和尚供资建塔周回廊。明天启二年重建下寺扩大佛殿塑像增修炎光。明天启二年重塑下寺金佛像。明天启三年上寺回廊工竣。明崇祯八年绘塔廊壁画。
清顺治十六年赵城北石明村杨纯连父子绘上寺毗庐殿坐上五十三佛像。清康熙四年分水铁栅碑阴绘置广胜山川形势图。清康熙十二年重修下寺。清康熙四十六年金妆下寺前殿佛像。清康熙四十八年重修下寺地藏殿。清康熙五十年重修下寺。清康熙五十六年修塔基环楼。清雍正四年春平阳知府刘登庸,因洪赵两县三七流水不均,屡有争讼,雍正三年刘创铁柱分为十洞界以石墙,三年九月起工四年春竣工,争水顿息。清雍正六年修下寺。清雍正十二年金妆下寺地藏观音等佛像。清雍正十三年三月廿七日重建上寺前殿。清乾隆八年下寺佛像妆金。清乾隆十一年重修下寺并建钟楼及中大殿前之月台。清乾隆十六年修韦驮殿,同年修水神庙,塑龙王神像。重修戏台修砖窑背墙八孔。清乾隆三十三年修下毒西客堂建下寺东窑。清乾隆四十九年铸上寺金缸,木刻下寺水陆神面。清乾隆五十六年修下寺。清道光四年修缮寺中大殿。清道光二十六年重修上寺钟楼塔房禅堂等处。清咸丰七年修明应王殿山门分水亭。清光绪十五年重建上寺关圣殿。
民国时期赵城劣绅折毁水神庙元建三门及清建木构牌坊,后易为砖牌坊。下寺僧贞达破戒失修不理唐事,致使下寺宋版藏经佚失三分之一。同年赵城劣绅勾结下寺憎贞达将下寺大佛殿元代壁画廉价售给外国人。使祖国文物遭到重大损失,现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之后僧人贞达以年前卖壁画银元1600元修下寺佛庙。1937年元月了空接任广胜寺主持。同年下寺全部金藏收于上寺珍藏。1938年整修上寺十方祖塔与东院砖窑楼房。1942年修韦驮殿前后大殿,与佛塔回廊。1942年4月25日太岳区及洪赵地方党政军配合将赵城金藏全部4000余卷运到根据地,避免了祖国珍贵文物被抢夺。1947年太岳中学移驻广胜下寺。将下寺大殿佛像全部破坏门窗钟磬之类损失严重。1948年广胜寺霍泉水统一使用。
洪洞广胜寺景区分上、下两寺,上寺在山顶,下寺在山麓,相距半公里多;下寺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元代修建的,上寺则大部分经明代重建。
上寺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天中天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等组成。创始于汉,屡经兴废重修,现存为明代重建遗物,形制结构仍具元代风格。山门内为塔院,飞虹塔矗立其中,现存为明嘉靖六年重建,天启二年底层增建围廊。塔平面八角形,13级,高47.31米。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寺内碑碣甚多,是研究寺史沿革的重要资料。向后为弥陀殿五间,内施六根大斜梁,减少两缝梁架,在结构上有独到之处。殿内奉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菩萨,称“西文三圣”,工艺甚佳。东壁及扇而墙上满绘壁画,内容为三世佛及诸菩萨。金皇统间平水版大藏经原存于此,后移北京图书馆。大雄宝殿五间,悬山式,殿内木雕神龛及佛像,或剔透玲珑,或丰满圆润,工艺俱佳。毗卢殿五间,庑殿式,殿内两山施大爬梁,结构奇特,是元代建筑艺术富有成就的实例,该殿装修上木雕棱花是明代小木作中的精品。殿内奉毗卢、阿闪、弥陀三佛及胁侍菩萨、护法金刚等像,沿壁木雕龛阁,内供铁铸佛像35尊。四周壁画,以后壁十二圆觉技艺最佳。寺内碑碣数十通,对研究广胜寺的历史很有价值。
下寺由山门、前段、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山门高耸,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前后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楼阁,是一座很别致的元代建筑。前殿五开间,悬山式,殿内仅用两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重,形如人字柁站,构造奇特,设计精巧。后殿建于元至大二年,七间单檐,悬山式,殿内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均属元作。殿内四壁满绘壁画,1928年被盗卖出国,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残存于山墙上部16平方米的画面,内容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工精细,色彩富丽,为建殿时的作品。两垛殿至正五年建,前檐插廊,两山出际甚大,悬鱼、惹草秀丽。
绘于明应王殿南壁东侧。表现了一个散乐班正在登台谢幕的场景。戏台为前台后幕,顶悬“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横批。散乐是元代流行的元杂剧,正中主角“忠都秀”是领班艺名,为女扮男装。画中11人,从头戴冠饰、脸谱鬓须、服装道具,可看出生、旦、净、末、丑角色皆备,行当齐全。这是我国唯一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戏剧壁画,反映出元杂剧在古平阳地区的兴盛,尤为珍贵。所以被专家誉为广胜寺之一绝。
下棋图绘于明应王殿西壁北侧。画面中所表现的是700多年前人们使用的棋盘和棋子,棋盘似“楚河汉界”而棋子却类似于围棋。这幅图为研究我国古代棋类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极为形象的资料。
捶丸图绘于明应王殿西壁北侧。从球场环境、球丸大小、球窝形状、球仗式样以及捡球人的姿势和击球人数看,它是我国关于捶丸运动的最早图画记载。据有关专家推断,我国古代的捶丸运动与当今的高尔夫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水神庙水神庙是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建筑。在明应王殿内,除塑有明应王像和侍女、大臣等泥塑外,殿内四壁还绘满了各种内容的元代壁画。这是“我国古代惟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在南壁东侧绘有一幅“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元代戏剧壁画,是我国发现的惟一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它是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和舞台艺术的少见资料,被人们誉为广胜又一绝。近些年该画与古壁的打球图同时被编入历史教科书。
下寺门外即是霍泉,据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十丈不测其深。霍泉现由海场、分水亭、碑亭组成。海场为水源池塘,面积约80平方米,依山修筑,源头围护其中,秒流时四立方米,灌溉十余万亩粮田。池前有分水亭。亭下用铁柱分隔十孔,是当年洪洞、赵城两县分水的交界处,南三北七,实测流量相近,这是历史上解决两县争水纠纷的遗迹。碑亭内碑文记载分水情况,碑阴刻分水图。解放后成立专门机构,水源得到合理使用。
广胜寺现存飞虹塔琉璃塔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是全国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琉璃塔。早期我们熟知的83版《西游记》中那集《扫塔辨奇冤》正是取景于此神塔。飞虹塔屹立于山门的正面,呈八角形共13层,塔身高47.31米。塔身由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 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檐角均挂有风铎,微风吹拂下能发出悦耳的铃声。塔顶建有铁制法轮,中镶风磨铜塔刹,约重67.2市斤。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能够保存如此完整、精美的琉璃塔,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广胜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着名的佛教圣地,多年来他们始终坚持景区开发和文物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大对全寺的开发保护力度,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广胜寺的11座殿堂中,属于中国四大名塔之一的飞虹塔是最为核心的建筑,始建于东汉,高47米,共13层,塔的外表全部镶嵌着琉璃构件,一层一组图案,形式多样、色彩绚丽,居全国的琉璃塔之首,璀璨夺目的飞虹宝塔和举世无双的《赵城金藏》以及全国最早、最大的元代戏剧壁画等珍贵文物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人前来旅游观赏作为同故宫博物院同年列入的全国首批重点保护文物。
全国的佛教寺院成千上万,这座佛寺早在八百多年前即元世祖中统二年,就供养有一部《金代大藏经》简称《金藏》,因广胜寺原属赵城县,故定名《赵城金藏》。洪洞广胜寺却着称全国,闻名世界。
高僧范成和尚到广胜寺,在藏经柜中发现了这部尘封了几百年的金代大藏经,但此时的《赵城金藏》只剩下5000多卷,尽管如此,依旧引起世界轰动。
广胜寺爱国僧人与当时爱国军队共同谱写了一曲保护《赵城金藏》可歌可泣的壮歌,,将《赵城金藏》护送至安全区。《赵城金藏》即现在《中华大藏经》之底本,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