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队于次日上午平安抵达小西天景区停车场。众人拿过随身背包下车安检验票进入景区。
以悬塑而闻名的佛教禅宗寺院隰县小西天,据康熙《隰州志》二十四卷李呈祥撰写的《千佛庵碑记》小西天工程“始自己巳年,递自甲申”,另据清光绪《山西通志》中“千佛庵,以崇祯己巳年释道亮所建”, 己巳年为1629。在明代万历年间,五台山火场寺僧东明,游至隰县,见县城西北的土山形似凤凰,山上树木茂密,环境幽静,适宜建造寺庙,于是产生了在此山修建千佛庵的强烈愿望,期盼未来寺院佛像之盛。此后,东明禅师四处化缘,募集资金,于崇祯初年正式动工兴建,前后历时15年,于明崇祯十七年主建筑大雄宝殿及两侧的文殊、普贤两殿、韦驮殿、钟楼二楼、东西廊房、凭栏护壁及山下的趋善桥等初步建成,形成了以大雄宝殿、无量殿为中心的建筑群。
据《千佛庵碑记》谓: “燕僧道亮住锡此山,更名凤凰,取其似也。乃渐铲险就夷,……始自己已,递至甲申,”己巳为1629年,甲申为1644年。另有大雄宝殿明间脊檩下方题记板上现有: “时崇祯十七岁次七月壬申贰拾七日壬子午时上梁大吉,奉直大夫庚辰特用钦授隰州知州浙西戈用忠,将仕吏目郭从善”墨书题记。
千佛庵筹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前后至明崇祯二年之间,历时15年有余。千佛庵初期建设工程自崇祯二年至十七年,历时15年。庵内上院大雄宝殿创建于崇祯十六至十七年,殿内满堂彩塑自清顺治八年至十三年止,历时约5年时间塑绘而成。大雄宝殿从莫基开工到彩塑塑成全部竣工,历时约14年,其间停工约7到8年。
这座寺院,分上下两院,以布局新颖,精巧玲珑,格调别致而着称。三面环山,庵前临河,古木参天,清流涓涓,凤凰山土崖如削,小西天耸立山顶。越紫川田园,过昕水河桥,经“天池”之岸,跨“通天仙桥”,踏 240余级石阶,穿10米“洞天”,便“道入西天”天门,来到所谓西方圣境了。
下院是寺庙的主体。院内的无量殿面东而筑,内设数十尊铜铸佛像和木雕楼阁,是僧人诵经的禅堂。无量殿对面是韦陀殿,韦陀像是一整块楠木所雕,威武逼真,工艺精湛。由韦陀殿背后两侧进“疑无路”上“别有天”便可到孤桐峰。该峰两角分建钟、鼓二楼,峰顶有摩云阁,内祀观音菩萨,外祀奎光文星。登阁远眺,田园如画,令人神往。下院北房珍藏一部明版善本藏经,共7000余卷,保存完好。
上院,是全寺的精华,正面是大雄宝殿,文殊、普贤两殿左右相峙。
大殿内正面排列着五个相互连通的佛龛,“药师”、“弥陀”、“释迦”、“毗卢”和“弥勒”等诸佛端坐莲台,各饰锦衣,神态自若,面容慈祥;十大弟子分站两旁,造型优美,生动传神,表情含蓄,惟妙惟肖。
殿南山墙上塑着“四方三圣”、“四大天王”等佛教人物故事,殿北山墙上塑着须弥山上三十三层“仞利天”、佛传故事和释迦牟尼的本生传说。
大梁上八大金刚威武雄壮,梁间墙壁悬塑着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众多的人面飞天、神鸟、孔雀、鹦鹉、仙鹤,游弋在飘渺的云头上,十二乐伎菩萨,身姿轻盈,温柔高洁,往来自如地表演着“天界”歌舞。整个殿内,天宫楼阁,层层叠叠,云雾缭绕,粉彩妆銮,呈现出一派仙宫佛国的迷人景象。这组明代悬塑艺术的珍品,是研究泥塑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许多游人慕名而来,莅临“西天”,流连忘返。
名山大寺多以高大宏伟取胜,惟小西天别具一格,以小巧玲珑独秀。全寺建筑面积虽只有1100多平方米,却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建有大雄宝殿、文殊殿、普贤殿、无梁殿、天王殿、韦驮殿、地藏殿、钟楼、鼓楼等许多殿舍,浑然一体,并洞为门,把上院、中院、前院分割开来。实际上寺院三分之二殿堂均为双层建筑结构,层层叠叠、曲曲折折,曲径通幽,既有一般寺院之格局,又有园林建筑之妙趣
小西天的建筑风格及特点,可以用“小、巧、精、奇”四个字来概括。“兹山之高,不过数百步耳,兹山之大,止设数十塌耳”。这里的景象一切都在小中发生,一切都在小中体现,足见她“小”得不俗。而“因地布景,种种清秀”,雕塑传神,呼之欲出,妙在布局的变化,足见她“巧”得灵活。寺院布置得体。殿堂构造缜密,精雕细刻,出神入化,足见她“精”得细微。“左仰古寨,千仞绝壁,右带西坡,峰峦叠翠”。再加上举世罕见的悬塑,足见她“奇”得拔萃。如此精巧别致的格局和清幽雅洁的景象,在建筑史上真可谓别具一格,独具特色。
上寺的大雄宝殿保存完美无缺的悬塑艺术。全堂彩塑是我国迄今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彩色艺术群塑,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大雄宝殿殿内悬塑大多绘塑于明崇祯十七年到清顺治十三年之间,殿内之悬塑流光溢彩,璀璨夺目,精美动人,完整如新。
建筑面积仅有216.72平方米的寺庙殿堂之内满布彩塑,除佛坛之上的5尊主像外,墙壁、檀柱甚至屋椽之上,皆塑绘着数以千计的彩塑。这些彩塑姿态各异、造型生动,置身于佛国的殿堂楼阁之中。高者达3米多,小者仅有拇指大小,繁而不杂,靡而不乱,井然有序地表达着佛教的大千世界。在国内的许多名山古刹中,虽不乏各种类型的悬塑,但无一处如小西天之纷繁华艳,无一处如小西天之精美绝伦。
如果说大雄宝殿中鬼斧神工的悬塑艺术令人惊心动魄的话,那么殿内梁架中的彩绘更是弥足珍贵,这就是用沥粉贴金制作的近似于宫廷的龙凤和玺彩绘。这种彩画形式属于明清建筑彩画中的最高等级,是属于皇室专用的彩画。由于等级高、造价昂贵,实物保存下来的十分罕见。然而,这种高等级的彩画能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寺院中出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从历史记载看,小西天是典型的佛教禅宗寺院。小西天在不同时期,又分为禅宗的两个派别“曹洞宗”和“临济宗”。《重修廊庑碑记》下题有“曹洞正宗菩萨戒比丘隆鉴”等,说明小西天创始人东明应是曹洞宗僧人。另据 《西方圣境灯油碑记》又有“传临济正宗第二十六世龙池净土觉天禅师”的记述,说明清雍正年间的住持觉天禅师属于临济宗。据此明末至清雍正初年,小西天应属曹洞宗,之后则属于临济宗。
下院半云轩内珍藏着一部保存完整的汉文大藏经明永乐北藏,据清康熙《隰州志。重修藏经殿观音堂人祖庙记》记载, “其释典颁于明万历年间,共计六百七十八函,特赐护持”。原藏于圣境寺,俗称“大西天”(后毁于民国年间),建国后,收存于小西天半云轩。明永乐北藏是明朝宫廷刻本,明成祖朱棣为报父母生育之恩于(明永乐十年)敕令在北京开工雕刻,~(明正统五年)始告完成。因区别于永乐十年刻印于南京的另一部大藏经《永乐南藏》,故称为《明永乐北藏》。全藏自《大乘般若经》至《大明三藏法数》,计收636函,6361卷,1621部、千字文编次自“天”至“石”。明神宗于(明万历十二年)补雕续藏经,依神宗御制新刊续入藏经序,由《华严悬谈会玄记》至《第一希有大功德经》止,共续刻了各宗着述36部、41函、410卷,千字文编次自“钜”至“史”。此为神宗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发愿而雕刻,故又增添神宗母印施佛藏经序、赞,并附《永乐南藏》四种经卷和目录,计5部、16函、153卷,千字文函次自“天”至“鉴”。小西天现保存大藏经略有缺失,共计为1657部,677函、6770卷,千字文函号自“天”至“鱼”。
自(北宋开宝四年)开雕第一部刻本《大藏经》起,中国历代官私各种版本汉文大藏经共有21种, 《明永乐北藏》改变以往折装本藏经传统版式,版式采用十册成一帙的折贴式。为了表现宫廷刻本的气魄,加大了字体与版心,每面5行,每行17字,每版25行。字体为秀丽的赵体字,工整美观,装帧典雅。在经帙第一册的卷首,附有1440年(明英宗正统五年)御制大藏经序和御制赞牌,以及佛说法相画。
每帙末册的卷尾,印有护法韦驮的立像。而每册天地所雕粗细母子线,开始于《明永乐北藏》,传承至清《龙藏》。《永乐南藏》与《明永乐北藏》虽同为奉旨印造,但《永乐南藏》供全国各地寺院请印,印本按不同纸质及装帧,传世本现全国各地颇为常见。而《明永乐北藏》因是官版,又是皇帝敕版专用,故刻制精良,装帧华美,用于颁赐各名山大刹之用,所以较为名贵和珍稀,传世本较为罕见。
小西天所藏《明永乐北藏》虽历经磨难,略有残损,亦不失其价值,它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不仅为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佛教史、藏经史、伦理道德以至民俗的重要典籍。
小西天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厚的历史底蕴,在国家历史文化复兴大背景下,成为建筑宗教史上璀璨的明珠。
离开小西天车队出发去往下一个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