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阳的晨雾还没散尽,卫鞅就已经站在了南门的城楼上。他望着城外连绵的田野,那些刚翻过的土地在晨光里泛着湿润的土黄色,像一块巨大的锦缎,铺展到天边。
“左庶长,各县的税册都已收齐,正在汇总。”景监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他手里捧着一摞竹简,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字。
卫鞅转过身,接过竹简。“有多少地方报上来的田亩数,和去年相比有变化?”
“差不多一半的县都有变化,”景监叹了口气,“有些县增加了不少,也有些县……少了。”
卫鞅的眉头皱了起来。“少了的那些县,是哪个富户在捣鬼?”
景监说出了几个名字,都是秦国的旧贵族。“他们说去年遭了灾,田亩减产,所以报上来的数目比往年少了很多。”
“遭灾?”卫鞅冷笑一声,“我怎么听说,去年秦国风调雨顺,收成比往年还好?”他把竹简扔回给景监,“你去告诉各县的县令,让他们仔细核查,若是发现有人隐瞒田亩,按新法严惩不贷!”
景监应了声“是”,转身要走,却被卫鞅叫住了。“等等,”卫鞅的目光落在远处的田野上,“你说,那些百姓会相信我们吗?”
景监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卫鞅的意思。“左庶长放心,新法对百姓是有利的,他们会明白的。”
卫鞅没有说话,只是望着城外的田野。他知道,这次征税是新法推行以来的一次大考验,若是成功了,新法就能在秦国扎根;若是失败了,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二
渭水北岸的坡地上,赵二牛正挥着锄头,把地里的石头捡出来。他是三年前从魏国逃到秦国的,因为在魏国实在活不下去了。那时候,魏国的贵族们霸占了大片的土地,像他这样的穷苦人,只能租种贵族的土地,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到头来却连肚子都填不饱。
来到秦国后,卫鞅推行新法,招徕三晋流民,给田给房,免三年赋税。赵二牛分到了五亩地,虽然不多,但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土地。他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直到天黑才回家,把地里的每一寸土都翻了个遍。
“二牛,歇会儿吧。”他娘在田埂上喊他,手里端着一碗水。
赵二牛擦了擦汗,走到田埂上,接过水碗一饮而尽。“娘,您看这地,多好啊。”他指着地里绿油油的麦苗,脸上露出了笑容。
“是啊,”他娘叹了口气,“要是在魏国,哪有这样的好事。”她忽然压低了声音,“听说了吗?官府要按田亩和人口收税了。”
赵二牛点点头。“听说了,比旧制公平多了。”
“可我还是担心,”他娘皱着眉头,“那些富户要是隐瞒田亩,官府能查出来吗?”
赵二牛放下水碗,拿起锄头。“官府要是连这点事都查不出来,还怎么推行新法?我相信左庶长,他不会让我们这些穷苦人吃亏的。”
他刚要下地,就看到远处来了一队官吏,为首的是个穿着黑色官服的中年人,正是县令。他们手里拿着竹简,正在挨家挨户地丈量土地。
“看来官府是动真格的了。”赵二牛的娘说。
赵二牛笑了笑。“这样才好,谁也别想耍花样。”
三
栎阳城里,最大的富户要数钱老板了。他不仅开着粮铺,还拥有几百亩良田,是栎阳城里数一数二的人物。
这天,钱老板正在家里和几个朋友喝酒,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他让人出去看看,原来是县令带着官吏来丈量他家的土地了。
“哼,他们还真敢来。”钱老板放下酒杯,脸上露出了不屑的笑容。“我倒要看看,他们能查出什么来。”
他的朋友劝道:“钱老板,这次官府是动真格的,听说左庶长亲自下了令,要是隐瞒田亩,可是要严惩的。”
钱老板冷笑一声。“严惩?他们敢动我吗?我可是栎阳城里的纳税大户,要是把我惹急了,我就把粮铺关了,看他们去哪里收税。”
正说着,县令走了进来。“钱老板,我们是来丈量你家的土地的,请你配合一下。”
钱老板站起身,皮笑肉不笑地说:“县令大人,我家的土地早就丈量过了,还需要再丈量吗?”
“旧制已改,新法规定要重新丈量,按实际田亩收税。”县令的语气很坚定。
钱老板心里有些不快,但还是让人带着官吏去丈量土地了。他以为自己隐瞒了几十亩地,官府查不出来,没想到官吏们拿着新制的丈量工具,一寸一寸地丈量,连角落里的小块土地都没放过。
傍晚的时候,官吏们丈量完了土地,把结果报给了县令。县令看了看竹简,对钱老板说:“钱老板,你家实际拥有的土地比你报上来的多了五十亩,按照新法,你不仅要补缴赋税,还要处以罚款。”
钱老板一听,顿时急了。“县令大人,你可不能冤枉我啊,我家的土地怎么可能多了五十亩呢?”
“我们是按照实际丈量的结果来的,不会有错。”县令的语气不容置疑,“如果你不服,可以去官府申诉,但在此之前,你必须先补缴赋税和罚款。”
钱老板还想争辩,但看到县令身后的武士,只好把话咽了回去。他知道,这次自己是栽了。
四
县令带着官吏们离开后,钱老板气得把家里的东西摔了一地。他的老婆劝道:“当家的,别生气了,不就是补缴点赋税和罚款吗?咱们家大业大,也不在乎这点钱。”
“我在乎的不是钱,是面子!”钱老板怒吼道,“他们竟然敢查我的土地,这不是打我的脸吗?”
他的儿子说:“爹,我听说这次官府查得很严,不光是咱们家,其他富户也被查出了隐瞒田亩的事,都受到了惩罚。”
钱老板愣住了。“真的?”
“千真万确,”他的儿子说,“听说城西的李大户隐瞒了一百多亩地,被官府没收了一半的财产呢。”
钱老板心里咯噔一下,他没想到官府这次这么狠。他开始有些后悔,不该隐瞒田亩。
第二天,钱老板乖乖地补缴了赋税和罚款。他知道,自己要是再不配合,恐怕下场会和李大户一样。
这件事很快在栎阳城里传开了,百姓们听说钱老板这样的富户都被查出了隐瞒田亩的事,受到了惩罚,都拍手称快。
“早就该这样了,那些富户仗着自己有钱有势,隐瞒田亩,逃避赋税,让我们这些穷苦人替他们缴税,太不公平了。”
“现在好了,新法规定按实际田亩收税,谁也别想耍花样,这才叫公平。”
百姓们见官府执法公正,不偏袒富户,都主动如实申报自家的田亩和人口。有些之前隐瞒了少量田亩的百姓,也主动到官府补缴了赋税。
五
卫鞅坐在府里,听着景监汇报各县的征税情况。当听到钱老板等富户因隐瞒田亩被严惩,百姓们都主动如实报税时,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看来这次的征税还算顺利。”卫鞅说。
“是啊,”景监说,“百姓们见官府执法公正,都对新法更加信任了。据统计,这次的税收比去年增加了三成多,秦国的财政收入总算是有了保障。”
卫鞅点点头。“这只是个开始,以后还要继续加强对田亩和人口的管理,确保税收公平合理。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让秦国越来越强大。”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卫鞅让人出去看看,原来是一群百姓送来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执法公正”四个大字。
卫鞅走出府门,接过牌匾,对百姓们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新法的推行,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配合,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秦国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百姓们欢呼起来,纷纷表示要遵守新法,为秦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卫鞅望着欢呼的百姓,心里充满了信心。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新法已经在秦国扎下了根。只要继续推行新法,秦国总有一天会东出函谷关,称霸诸侯。
六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秋收时节。今年的收成格外好,田野里金黄的稻谷随风起伏,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百姓们忙着收割庄稼,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们把最好的粮食交给官府,剩下的足够自家吃了,还有余粮可以卖掉。
赵二牛家也丰收了,他把粮食晒干后,装了满满几袋子。他挑了最好的一袋子,送到了官府,剩下的则拿到集市上卖掉,换了些钱和生活用品。
“今年的收成真好,要是在魏国,想都不敢想。”赵二牛的娘看着家里的粮食,笑得合不拢嘴。
赵二牛点点头。“这都是新法的功劳,要是没有新法,我们哪有自己的土地,哪能有这么好的收成。”
他刚说完,就看到钱老板也来送粮食了。钱老板的脸上没有了往日的傲慢,多了几分谦卑。
“二牛兄弟,今年的收成不错啊。”钱老板说。
赵二牛有些意外,没想到钱老板会主动和自己说话。“是啊,托新法的福,收成很好。”
钱老板叹了口气。“以前是我糊涂,总觉得新法对我不利,现在才明白,新法对谁都一样,只要你遵守新法,就能得到好处。”
赵二牛笑了笑。“钱老板能明白就好,以后我们一起遵守新法,好好过日子。”
钱老板点点头,挑着粮食向官府走去。赵二牛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感慨万千。他知道,随着新法的推行,秦国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为了让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七
秋收结束后,秦国的财政收入统计出来了,比去年又增加了不少。孝公看着统计册,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卫鞅,你做得很好。”孝公对卫鞅说,“没想到新法推行才几年,秦国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卫鞅躬身道:“这都是君上的功劳,要是没有君上的支持,新法也推行不下去。”
孝公笑了笑。“你就别谦虚了,我知道你的付出。现在秦国的财政有了保障,我们就可以扩大军队规模,改进武器装备,为东出函谷关做准备了。”
卫鞅点点头。“君上说得对,我们还要继续推行新法,让秦国越来越强大。”
孝公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天空。“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秦国一定会称霸诸侯,让天下人都刮目相看。”
卫鞅也走到窗前,和孝公一起望着天空。他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但他有信心,也有决心,为了秦国的强大,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会一直走下去。
八
日子一天天过去,秦国在新法的推行下,变得越来越强大。军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强,在与周边国家的战争中屡战屡胜;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栎阳城里的学堂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传遍了大街小巷;冶铁作坊里,工匠们正在打造着新式的农具和兵器;田野里,农夫们辛勤地劳作着,期待着下一个丰收的季节。
卫鞅站在城楼上,望着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心里充满了自豪。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新法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秦国发展的动力。
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秦国一定会东出函谷关,横扫六合,统一天下,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而他,卫鞅,也会成为秦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被后人永远铭记。
然而,卫鞅也知道,变法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旧贵族的势力依然存在,他们随时可能反扑。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会坚持下去,为了秦国的强大,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会不惜一切代价。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栎阳城里,给这座古老的城市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卫鞅的身影在城楼上显得格外高大,他的目光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秦国未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