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龙的棋局
暮春的栎阳,空气中弥漫着新麦的清香。渭水的薄冰早已消融,岸边的垂柳抽出嫩绿的枝条,在风中轻轻摇曳。然而,这座秦国都城的宁静之下,却暗流涌动。
甘龙站在相府的回廊上,望着庭院中那棵老槐树,眉头紧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他花白的胡须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已经在这里站了很久,手中的玉圭被摩挲得光滑温润。
“老师,卫鞅那厮又立了大功。”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是他的门生杜挚。杜挚手中捧着一卷竹简,脸上满是愤愤不平。“河西一战,秦军大胜,斩魏兵三千,收复了少梁城。如今栎阳城里,人人都在夸赞卫鞅用兵如神,说他是秦国的救星呢。”
甘龙缓缓转过身,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冷光。“救星?哼,一个魏国来的食客,不过打了一场小胜仗,就想爬到我们这些世代辅佐秦君的老臣头上了吗?”他接过竹简,上面是卫鞅请功的奏报,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意气风发。
杜挚凑近一步,低声道:“老师,卫鞅如今声望日隆,又深得君上信任,再这样下去,我们这些人恐怕就无立足之地了。”
甘龙抚摸着胡须,沉吟片刻。“他越是风光,就越容易招来猜忌。君上虽然信任他,但自古功高盖主者,鲜有善终。我们且耐心等待时机。”
几日后,栎阳街头突然出现了一些奇怪的流言。起初只是在市井小巷中悄悄流传,说卫鞅在军中威望太高,士兵们只知有卫鞅,不知有君上。渐渐地,流言愈演愈烈,甚至有人说卫鞅暗中招兵买马,囤积粮草,想要谋反。
最先听到流言的是五羊皮馆的掌柜。这天清晨,他正在打扫门前的落叶,两个穿粗布短打的汉子蹲在墙角嘀咕。
“听说了吗?左庶长这次打了胜仗,回来的时候,军队排得整整齐齐,比君上的仪仗还要威风呢。”
“何止啊,我表兄在军中当差,他说左庶长一声令下,士兵们个个奋勇向前,比听君上的命令还积极。这可不是好兆头啊。”
掌柜心里一惊,这些话要是传到君上耳朵里,可不是闹着玩的。他正想上前呵斥,却见那两个汉子对视一眼,匆匆离开了。
没过多久,类似的流言就在栎阳城里传开了。有人说卫鞅私藏了大量的战利品,准备招兵买马;有人说他和魏国暗中勾结,想里应外合灭掉秦国;甚至还有人说,卫鞅早就和军中将领串通好了,等时机成熟就会逼宫篡位。
这些流言像野草一样疯长,搅得栎阳人心惶惶。一些原本就对卫鞅变法不满的旧贵族,更是趁机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地传播谣言,企图动摇孝公对卫鞅的信任。
景监第一时间就听到了这些流言,他心急如焚,立刻赶到卫鞅的府邸。
“左庶长,不好了!外面都在传您……传您想谋反啊!”景监气喘吁吁地说,脸上满是焦急。
卫鞅正在灯下研究兵法,闻言抬起头,脸上没有丝毫惊讶,反而异常平静。“我知道了。”
“您知道?”景监愣了一下,“那您还不快想想办法?这流言要是传到君上耳朵里,后果不堪设想啊!”
卫鞅放下手中的竹简,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漆黑的夜空。“流言止于智者。我卫鞅行得正坐得端,一心为国,何惧之有?”
“可君上他……”景监还想说什么,却被卫鞅打断了。
“君上不是昏庸之主,他自然明白这其中的蹊跷。”卫鞅的语气坚定,“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去理会这些流言,而是继续推行新法,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只要国家强大了,这些无稽之谈自然会不攻自破。”
话虽如此,景监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他知道,君心难测,就算孝公再信任卫鞅,面对如此汹涌的流言,也难免会产生疑虑。
果然,没过多久,孝公就派人传来旨意,召卫鞅入宫。
接到旨意的那一刻,卫鞅的心里也不禁咯噔一下。他虽然嘴上说相信孝公,但真要面对可能存在的猜忌,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冠,跟着传旨的内侍向宫中走去。
一路上,卫鞅看到宫中的侍卫比平时多了不少,个个神色严肃,气氛显得格外凝重。他知道,这恐怕都是拜那些流言所赐。
来到孝公的书房,卫鞅看到孝公正坐在案前,手里拿着一卷竹简,神情平静,看不出丝毫异样。
“臣卫鞅,参见君上。”卫鞅躬身行礼。
孝公抬起头,放下手中的竹简,目光落在卫鞅身上。他的眼神深邃,像是能看透人心。卫鞅的心里更加紧张了,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
两人沉默了片刻,书房里的气氛显得有些压抑。卫鞅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一声声,如同擂鼓。
就在卫鞅以为孝公要质问自己的时候,孝公却突然笑了起来。“卫鞅,你可知我为何召你前来?”
卫鞅定了定神,说道:“臣不知。但臣猜想,或许与近日城中流传的流言有关。”
“不错。”孝公点了点头,“外面都说你拥兵自重,想谋反,你怎么看?”
卫鞅心中一紧,连忙跪下:“君上明鉴!臣对秦国忠心耿耿,对君上更是一片赤诚,从未有过半点二心!那些流言都是无稽之谈,是有人故意造谣中伤,想破坏变法大业,请君上一定要明察!”
孝公看着跪在地上的卫鞅,脸上的笑容更加温和了。他站起身,走到卫鞅面前,亲手将他扶了起来。
“卫鞅,起来吧。”孝公拍了拍卫鞅的肩膀,“我信你。”
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像一股暖流,瞬间涌遍了卫鞅的全身。他看着孝公真诚的眼神,心中的所有忐忑和不安都烟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感动。
“君上……”卫鞅的声音有些哽咽,他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却发现千言万语都堵在喉咙里,说不出来。最终,他只是重重地跪了下去,对着孝公磕了三个响头。
“臣……臣定当肝脑涂地,报答君上的知遇之恩!”
孝公扶起卫鞅,笑着说道:“起来吧,说这些就见外了。你我君臣同心,共图强秦大业,何必说这些客套话?”
“君上所言极是。”卫鞅站起身,擦了擦眼角的泪水,眼神变得无比坚定,“那些造谣者想用流言蜚语来离间我君臣,阻挠变法,他们太天真了!臣定会让他们看看,他们的阴谋是绝不会得逞的!”
“好!”孝公称许地点了点头,“我就喜欢你这股劲头。变法之路,本就充满荆棘,有这些人的阻挠,才更能说明我们做的是对的。你放心,只要有我在,就绝不会让任何人破坏变法!”
“谢君上!”卫鞅的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斗志。他知道,有了孝公的坚定支持,自己就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了。
君臣二人又商议了一些关于变法的事宜,直到深夜,卫鞅才离开王宫。
走在回府的路上,月光洒在栎阳的街道上,给这座古老的都城披上了一层银霜。卫鞅的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自己初来秦国时的情景,想起了与孝公的三次会面,想起了变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阻力。
他知道,甘龙等人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一定会想出更多的阴谋诡计来对付自己。但他不怕,因为他有孝公的信任和支持,有秦国百姓对变法的期盼,更有自己心中那份坚定的信念。
“甘龙,杜挚,你们尽管放马过来吧!”卫鞅在心中暗暗说道,“我卫鞅就算粉身碎骨,也要将变法进行到底,让秦国变得强大起来!”
回到府邸,卫鞅没有丝毫睡意。他立刻召集了自己的亲信,布置了一系列的措施。他要加强对旧贵族的监视,查清流言的源头,给予他们有力的反击。同时,他还要加快变法的步伐,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来回应那些流言蜚语。
第二天一早,卫鞅就来到了朝堂之上。他当着众臣的面,详细阐述了下一步的变法计划,包括扩大军功爵制的范围、进一步完善户籍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等等。他的话语铿锵有力,充满了自信和决心。
甘龙和杜挚坐在下面,看着卫鞅意气风发的样子,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他们没想到,流言不仅没有打垮卫鞅,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变法的决心,甚至还得到了孝公的进一步信任。
“哼,得意什么?咱们走着瞧!”甘龙在心中冷哼一声,眼神中闪过一丝阴狠。他知道,这一局自己又输了,但他绝不会就此罢休。他会等待下一个机会,给卫鞅致命一击。
而卫鞅则丝毫没有理会甘龙等人的目光,他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秦国在自己的手中变得强大起来,让秦孝公东出函谷关、收复河西之地的梦想早日实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卫鞅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变法之中。他亲自到各地巡查,督促新法的执行,解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赏罚分明,对于那些遵守新法、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给予丰厚的奖励;对于那些胆敢违抗新法、散布谣言的人,则严惩不贷。
在卫鞅的铁腕推行下,新法得到了更加深入的贯彻执行。秦国的粮食产量持续增加,军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强,社会秩序也变得更加稳定。那些关于卫鞅谋反的流言,在实实在在的成就面前,渐渐失去了市场,变得无人问津。
甘龙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愤怒,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卫鞅确实有过人之处,孝公对他的信任也并非没有道理。他知道,想要扳倒卫鞅,恐怕比自己想象的还要难。
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他相信,只要卫鞅还在推行变法,就一定会触动更多人的利益,就一定会出现新的破绽。到那时,他就可以抓住机会,一举将卫鞅扳倒。
而卫鞅也清楚地知道,甘龙等人绝不会就此收手,一场更大的风暴或许还在后面等着自己。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未来会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他都会坚定地走下去,为了秦国的强大,为了报答孝公的知遇之恩,他愿意付出一切。
栎阳的天空,时而晴朗,时而阴霾。甘龙和卫鞅之间的较量,还在继续。而这场较量的结果,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命运,更关系到整个秦国的未来。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秦国的命运,正牢牢地掌握在这两个男人的手中,也掌握在那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之中。
卫鞅站在自己的府邸前,望着远处巍峨的王宫,眼神坚定。他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肩上的担子也很重,但他毫无惧色。因为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更加强大的秦国,为了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他深吸一口气,大步走进了府邸,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变法的车轮,在他的推动下,正滚滚向前,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