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岳缓缓站起身,工作人员立刻将话筒递了过去。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学术交锋,或许现在才开始。
“祝教授,”他对着台上的祝仁微微颔首,神色严肃,但已经没有了之前的敌意,更像是一种平等的学术探讨,
“老夫承认,你这三讲下来,论证详实,逻辑自洽,确实为我们研究《三国演义》打开了一个全新的,
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思路,老夫,很受触动。”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但正因如此,老夫才有一个更深的困惑,想与你探讨。”
“我们过去,将《三国演义》尊为【四大名着】,将其作者罗贯中奉为文学巨匠,是将其作为一部独立、完整、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作者文学】来看待的。
但按照你的【文本考古】和【超级Ip】理论,这部作品似乎成了一个历经数百年、由无数人共同添砖加瓦的【集体工程】。
那么,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它的经典地位?
它还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那个【文学巨作】吗?
这种解构,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它作为一部伟大作品的艺术光环和作者的独创性价值?”
这个问题一出,台下顿时安静了许多。
周维岳教授的提问,不再是质疑证据,而是直指祝仁理论背后的哲学思辨——如何在一个集体创作、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中,重新看待经典的定义和价值。
这是一个真正深刻的学术问题。
祝仁对周维岳再次欠身,神情肃然:“周老先生这个问题,问到了核心。
这正是我希望通过这三讲,最终能够和大家共同思考的。”
“我认为,恰恰相反,这种理解,非但不会消解它的光环,反而会让它的光环更加璀璨,
只是光芒的来源和色彩,与我们之前的理解不同了。”
“它不再是一座孤立的、由单个天才设计师完成的纪念碑,
而更像是一座历经数个朝代不断修建、扩建、装饰的宏伟宫殿。
每一块砖石,每一处雕梁画栋,都可能留下了不同时代工匠的印记。
我们去研究这些印记,去分辨哪些是最初的基石,哪些是后来的增补,这非但不会减损宫殿的宏伟,
反而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它的建造史,以及它背后所承载的、不同时代的审美与思想。”
“《三国演义》的伟大,或许正不在于它出自某一个文圣之手,而在于它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能够跨越数百年,吸引无数的创作者为之倾注心血,能够与不同时代的民众产生共鸣,
并最终凝聚成一个承载着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想象的超级符号。
从这个角度看,它已经超越了一部普通小说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
它的【经典】地位,因此而更加厚重,也更加独特。”
祝仁的回答,让周维岳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缓缓坐下,对着身边的同伴低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我们,都老了。”
礼堂内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一次,是为祝仁那深刻的思辨和格局而鼓掌。
马校长又点了一位中文系的女同学。
那女生站起来,有些激动地问道:“祝老师,听完您的讲解,我们知道了《三国演义》有这么多版本,
那您认为,我们普通读者,现在应该去读哪个版本呢?
是不是毛宗岗的通行本,就不值得读了?”
祝仁笑了笑:“这位同学的问题很实际。
恰恰相反,我认为毛宗岗的通行本依然非常值得读,而且应该作为初读者的首选。
因为正是这个版本,以其流畅的文笔和完整的结构,才成为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
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最终的、被历史选择的版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它的前身和演变。”
“我只是希望,大家在读完之后,可以带着一种考古的心态,去想一想,为什么关羽的形象是这样的?为什么曹操是奸绝?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设定,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演变过程。
如果有兴趣,再去读读嘉靖本,甚至看看元杂剧,做个对比阅读,那份探索和发现的乐趣,或许比单纯读一个故事更有意义。”
祝仁的回答,既肯定了经典的价值,又为学生们提供了新的阅读方法和视角,引来了一片赞同的点头声。
在马校长的主持下,问答环节继续进行。
他目光扫过前排,看到一位同样是来自外校的学者举起了手,便立刻示意工作人员将话筒递过去。
那是一位戴着金边眼镜,气质儒雅,看起来五十多岁的中年教授。
他站起身,先是对着祝仁善意地笑了笑,然后才开口,声音温和而清晰,显然是带着探讨的目的而来。
“祝教授,您好,我是水木中文系的王谦。您的讲座确实发人深省,尤其是【文本考古】的思路,对我们研究古典小说极有启发。”
他先是给予了肯定,随即话锋一转,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但是,您刚才将【四大名着】都归纳为历经漫长演化的【超级Ip】,我对此有一点不成熟的疑问。
我们都知道,《水浒传》和《西游记》确实存在复杂的版本流变和话本源头,但《红楼梦》呢?
学界普遍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其作者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曹雪芹。
它的语言风格高度统一,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也体现了极强的个人独创性。
这似乎更符合我们传统意义上【作者文学】的定义。
您将其也归入【集体智慧凝结的超级Ip】,是否有些过于概括了?”
这个问题一出,现场立刻安静下来。许多中文系的学生和老师都露出了思索和认同的神情。
确实,《红楼梦》的作者属性,在四大名着中是最为明确和强烈的,祝仁的理论在这里似乎遇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