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那些神怪情节,像【关羽显圣】、【左慈戏曹】等,其叙事模式、语言风格,
又常常带有浓厚的佛教变文或道教故事的色彩,强调因果报应,渲染神秘气氛。”
“这种文本内部风格的【割裂感】和【分层现象】,”祝仁总结道,
“恰恰印证了《三国演义》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而是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文化层次的创作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各种风格的印记,就像地质断层一样,清晰地留在了文本之中。”
接着,祝仁又提到了【时间线漏洞】或【历史细节错位】的问题。
“文献学考证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文本中出现的、与其宣称的时代背景不符的事物或制度,来判断其真实的成文年代或是否有后人增补。”
“比如,《三国演义》中反复提到的关羽的兵器——青龙偃月刀。”祝仁说,
“这把刀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根据可靠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像偃月刀这种长柄大刀,
主要出现在宋代以后,是作为仪仗或武举考试用的重型兵器,在战火纷飞、讲究实战效率的三国时期,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北宋官方编纂的《武经总要》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各种兵器,其中并没有偃月刀。
那么,【青龙偃月刀】这个设定,很可能就是宋元以后的话本、戏曲艺人为了突出关羽的威猛形象而发明,并最终被明代书商写入小说的。”
“再比如【的卢马妨主】的说法。”祝仁继续举例,
“陈寿的《三国志》里只记载了刘备骑的卢马【马跃檀溪】,脱离险境,并未提及其有【妨主】的凶相。
这种带迷信色彩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和宋元话本中。
后来的编着者将其写入《演义》,一方面增加了故事的传奇性,
另一方面也为后来刘备命运多舛、庞统死于落凤坡等情节埋下了某种【宿命论】的伏笔。”
“通过这些文风的差异和历史细节的考证,”祝仁的声音变得更加肯定,
“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三国演义》这部书,其【作者】身份是极其复杂的,它更像是一个历经数百年的集体创作成果。”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上面写下了五个关键词,并逐一解释:
“第一重作者:元代及更早的民间说书艺人。
他们是故事框架的奠基者,提供了像【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这样最核心、流传最广的民间叙事蓝本。”
“第二重作者:元代杂剧作家。
如关汉卿等,他们在舞台上丰富了人物性格,创作了大量精彩的对话和戏剧性场面,
为小说提供了鲜活的人物塑造素材,比如关羽【傲上而不辱下】的性格特征,很大程度上是在元杂剧中定型的。”
“第三重作者:罗贯中。
他是关键的【总编辑】和【整合者】,他依据史书,将散乱的民间故事、戏曲情节进行筛选、整理、串联,
并加入了大量历史细节,使其【演义化】,形成了小说的第一个完整书面形态——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第四重作者:明代中后期的书商和坊刻主人,如叶逢春、周曰校等。
他们出于商业目的,大胆地增删、改编情节,加入神怪、奇幻等【市场元素】,使故事更具娱乐性和吸引力,但也使得文本面貌更加混杂。”
“第五重作者: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
他们是最终的【修订者】和【定稿者】。
他们对文本进行了全面的文字润色和思想改造,强化了‘尊刘贬曹’的儒家正统观念,
删改了不符合他们审美和价值观的内容,最终形成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毛本《三国演义》。”
祝仁放下笔,转过身,面对着台下已经被他的理论彻底震撼的听众,做出了最后的总结,声音清晰而有力:
“所以,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他的目光扫过全场,
“《三国演义》从来就不是某一个人写的【一本书】。
它更像是一个长达五百年、由无数有名和无名的创作者共同参与构建的【历史同人超级宇宙】!”
“我们今天所说的【四大名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作者文学】,
而更接近于古代社会自发形成的、历经漫长时间演化和集体智慧凝结的【超级Ip】。
它们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绝伦的文化传播史和文本演变史!”
“而认识到这一点,或许才是我们今天重新阅读和理解这些经典的、真正有意义的开始——”
话音落下,祝仁微微欠身。
礼堂里先是短暂的、仿佛能听到心跳的寂静,紧接着,如同积蓄已久的洪水冲破堤坝,雷鸣般的掌声骤然爆发!
所有人,不论是学生、老师,还是校外听众,都自发地起立鼓掌!
掌声之热烈、之持久,甚至超过了之前任何一场讲座!
马校长激动地站着,用力鼓掌,看向祝仁的眼神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喜和欣赏。
祝仁的三堂课,不仅颠覆了在场所有人对《三国演义》的传统认知,
更以其严谨的逻辑、翔实的证据和独到的视角,展现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这场讲座,无疑将成为Z大校园里被长久谈论的话题,甚至在整个华夏文化研究领域,都投下了一颗激起千层浪的石子。
掌声经久不息。
祝仁再次走到讲台前,对着台下众人压了压手,示意大家安静。
“按照惯例,接下来是我们的问答互动环节。”马校长接过话筒,脸上笑容满面,
“我知道大家现在肯定有很多问题想和祝教授交流,鉴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选择几个问题,请大家举手示意。”
话音刚落,台下瞬间举起了无数只手,密密麻麻,场面十分壮观。
马校长的目光扫过前排,最终落在了那位一直表情凝重,此刻却眼神复杂的周维岳教授身上。
“周教授,您远道而来,又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不如,您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