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司的补登点前排起了长队,来自燕国的学子瘦骨嶙峋,却紧紧抱着户籍文书;楚地来的书生操着生硬的秦语,一笔一划地填写家世,字迹虽歪,却写得极认真。负责登记的小吏原本还担心混乱,见众人都规规矩矩,不由得松了口气。
西市的巡查更是雷厉风行。户赋司的官吏带着《秦律》竹简,一家家铺子核查价格。当看到那个哄抬墨价的掌柜被吏卒按在地上,清点出的罚款竟是他平日三个月的营收时,周围的商户都缩了缩脖子。不到半日,笔墨铺前就挂出了“平价售墨,每人限两锭”的木牌,粮铺也把价目牌改回了原价,有胆大的学子去买,掌柜的陪着笑:“之前是小人糊涂,您多担待。”
官仓的粟米一运到补给点,就被闻讯而来的寒门士子围了个水泄不通。领米的队伍里,有个韩国旧地来的少年,捧着沉甸甸的米袋,眼圈红了:“原以为来咸阳要讨饭,没想到……”话没说完,就被旁边赵国土子拍了拍肩:“好好考,别辜负了这份心意。”
至于那些还在暗地里散播流言的,见学子们都忙着备考,连搭话的人都没有,渐渐也没了声息。有几个想挑唆秦人与外乡士子斗殴的,刚说了句“秦人排挤外乡客”,就被周围的学子瞪了回去:“瞎嚷嚷什么?能让咱们进场考试的,就是好朝廷!”
第三日傍晚,一场骤雨洗过咸阳城,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吕雉站在东院新盖的宿舍前,看着灯下读书的学子们,忽然听见隔壁棚屋里传来低低的吟诵声,竟是《诗经》里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她抬头望向天边的晚霞,觉得这八月的咸阳,虽热,却热得生机勃勃——就像那些正在搭建的棚屋,虽简陋,却盛着无数人沉甸甸的希望。
而远处的贡院里,隗状正看着新统计的名册,上面的数字已经突破了八千,却没了前日的焦虑。他拿起一支笔,在名册的扉页上写下:“天下英才,当为秦用。”
窗外,巡夜的更鼓声远远传来,沉稳而有力,像在为即将到来的科举,奏响序曲。
科举当日,天还未亮,咸阳城的四个城门便已人声鼎沸。
负责检查的官吏们穿着整齐的朝服,手持名册分列两旁。东门处,一个面生的小吏正仔细核对一个楚国学子的信物——一枚刻着“楚”字的玉佩。那学子紧张得手心冒汗,直到听到小吏说“核对无误,入内吧”,才长舒一口气,快步走进城门。
南门的队伍最长,多是来自魏国和韩国旧地的学子。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十五六岁的少年,此刻都排着队,安静地等待检查。一个韩国学子看着城墙上“天下英才,尽入吾彀”的匾额,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的父亲曾是韩国的大夫,国破后隐居乡野,如今听闻大秦开科取士,特意变卖了家中仅有的几亩薄田,让他来咸阳碰碰运气。
西门外,人潮涌动,熙熙攘攘。几个赵国学子正站在一起,用带着浓重口音的秦语交谈着。
“听说考棚里有茶水供应,还有士兵巡逻,倒比在家乡时还安稳呢。”其中一个学子说道。
“是啊,希望这次能中个小官,也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另一个学子附和道。
他们的话语中既有着忐忑不安,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不远处,站着一群穿着华丽的齐国学子。他们的衣着光鲜亮丽,与其他学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北门的队伍相对较短,多是秦国本地的学子。这些学子们彼此之间似乎都很熟悉,有些人去年便参加过科举,此刻正给身边的同乡传授经验:
“进去后别慌,先把姓名籍贯写清楚,糊名的时候要看仔细了……”
不远处还有数百人的队伍,是燕国的学子。他们的人数虽然不少,但队伍却显得有些杂乱无章,与其他国家的学子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主考官员站在辟雍的高台上,他手中展开的那卷诏书,仿佛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和希望。
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穿透了层层叠叠的人群,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大秦国以法治天下,今开科取士,不问出身,不问国别,唯贤是举……”
这声音如同春风拂面,吹过了考区的每一个角落。风从考区上空掠过,吹动了无数年轻或苍老的衣角,也吹动了那些压在心底的期盼。
楚国学子们放下了矜持,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赵国土子们挺直了脊梁,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就连最紧张的少年们,也都抬起了头,目光紧紧地锁定在那面在风中猎猎作响的秦旗上。
吕雉站在贡院的角楼上,她的目光穿过人群,落在了那面秦旗上。她静静地看着下方如潮水般安静的人群,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忽然,她想起了补登名册时的那个燕国土子。那个年轻的学子,在“志向”一栏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愿为大秦守边关,让燕赵之地再无烽火。”
当时,他的墨迹还未干,吕雉看着那行字,心中不禁一动。她抬起头,看到那个燕国学子正有些不好意思地挠着头,笑着说:“写得不好,让大人见笑了。”
然而,吕雉却觉得那行字写得极好。它不仅展现了这个学子的志向和抱负,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和平的向往。
她低头看向自己的手,这几日为了督促工匠,掌心磨出了不少茧子,此刻却觉得踏实。隗状不知何时站到了她身边,手里拿着新统计的名册:“九千七百二十六人。”他的声音里带着疲惫,却难掩欣慰,“比去年多了近五倍。”
吕雉点点头,望向远处涌动的人潮,这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学子,带着各自的乡音与伤痕,却在这一刻,为了同一个目标聚在一起。他们或许曾是敌国的子民,此刻却都成了大秦的考生。
太阳渐渐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咸阳城的箭楼上,也洒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忽然,一阵清脆的铜锣声从城中心传来,一声,两声,三声……随着最后一声铜锣声落下,原本喧闹的城门处瞬间安静下来。
负责主考的官员站在高处,高声宣布:“大秦第二次科举,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