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这封信是谁捉的刀,用词倒是挺不错。先是恭维了朱则几句,然后提到朱则他们运输物资,在长沙中转时,他们与当时的负责人徐宗达交往颇深,为他们的物资安全出了力。
洋洋洒洒两页纸,最后才说到重点:火烧长沙的第三天,文重孚徐昆二人便察觉到上级可能要拿他们二人当替罪羊,因此想请朱则,帮他们在国民政府高层之间周璇,减轻处罚。事后,二人愿以全部身家相赠。
看完这封信的内容,朱则的脸色眉头紧皱,感觉这封信就是个烫手的山芋。他当然不想插手长沙的事,别说是文重孚徐昆,就算是张文白亲自背黑锅,他也不想管。
不过,不想管并不代表朱则不可以向来人问询,纵火事件的起因和经过。
“文夕大火这件事很大,具体情况我都不知道,怎么替文局长和徐团长说话?这位兄弟,你先告诉我,这场大火是怎么回事?日本都还在100多公里外的岳阳,连老百姓都还没撤出,你们怎么就点火了?是谁下的命令?”
信使闻言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说道:“长官问询,在下自然言无不尽,只是事件未经仔细调查,我知道的内容也有限。
据我所知,点火这件事,根本没人下令,就是不知怎么的,突然就着了!
焚城计划确定后,警察局和警备团先是在长沙城各地准备了大量的汽油煤油,每个位置,都有派人看守,随时准备点火。
按照计划,焚城是以天心阁火起为信号,在日军攻入城郊特定范围时才会开始执行,而且是一定要天心阁起大火才算,炮火打击点燃的一点小火都不能算。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天心阁那边,当天晚上不知道怎么的,突然就起火了。城内纵火队见状,以为这就是信号,纷纷开始行动。结果就是日本人还没来,咱们自己人就给点了。好好的一座城,到处都是火光。”
听了信使的解释,朱则感到震惊,在后世,他也只是知道有文夕大火这件事情,至于原因,他也是根本就不清楚。因此,对于这件事,虽然有了一些解答,但他还是有不少的疑惑。
“这焚城计划是谁制定的?这么重要的计划,为什么要以天心阁来作为信号?天心阁起大火就能全城点火,这么简单的方案,不怕出意外吗?万一纵火队里混进了敌人奸细怎么办?
据我所知,天心阁应该是长沙城最高的建筑了吧?你刚刚也说了,一定要起大火了才能点,那像这种意外失火,消防队应该随时戒备才对,为什么一开始的时候没有灭火?”
朱则的连环问,直接把信使给问住了,他一时间涨红了脸,纠结了半天最后说道:“据我所知,这份计划经上峰批准,是由长沙长沙警备司令酆悌酆长官和省保安处长徐权徐处长具体拟订的,文局长和徐团长也只不过是奉命行事。
朱长官,事情已经发生,文局长和徐团长恐怕是要背黑锅,看在之前的交情份上,还请出手救他们一救。文局长和徐团长说了,只要长官能出手相助,他二人愿以全部身家相赠!房产、田地、赌场、米行股份,加起来约莫价值11万大洋!”
对于信使的这些话,朱则看都没看他一眼,说道:“你觉得我会在乎这点钱吗?看样子,你应该跟文、徐两位的关系挺近的吧?
你都已经看出来了他二人会被当替罪羊,找我又有啥用?说到这,能不能告诉我一下,你们凭什么觉得,我能帮到他们两个?我又不是什么大官!”
信使闻言尴尬说道:“长官说笑了,这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您跟蒋宋孔陈几家关系匪浅。说句大不敬的话,这四大家族实际上还不都是靠着您挣大钱的。
一点小忙,对您来说,不过是件小事,却是文徐两位长官一家的大事,还请朱长官仗义援手!”
说着,信使拱手深深一礼。
朱则见状摆了摆手,说道:“话可不可能这么说。我不过是个小小的商人,挂着一个军需官的名头,实际上不过只是个管袜子鞋垫的。人微言轻,又没什么背景,可帮不了这个忙。
另外,有句话我得说清楚,朱某可没那个本事影响到几大家族的生意,他们挣钱是他们的本事,与我无关。
至于文局长和徐团长他们的那些家产,还是让他们留给家里人吧,我不挣这钱。
我还有事,失陪了。”
说完,他便起身离开了会客室,把来人丢给了许济常。
离开会客室,朱则在办公室里踱步的时候,也在想着,为什么这两人会觉得自己要背黑锅?还可能会被枪毙?
在朱则的印象中,这场大火死了上千人,确实需要有人出来背黑锅,背锅的人也确实有可能会被判定死刑。
“从信使提供的消息来看,具体负责焚城事务的警备二团团长徐昆,他是这次惨案的第一责任人。以他的责任,想逃脱处罚是绝对不可能的,就算不死,也肯定要关上几年。
文重孚本身是警察局长,而警察局并不参与点火,按理说他没必要来找自己走关系脱罪。不过既然他来找我,那就证明,他肯定也有非常重大的责任!
警察局的责任,应该是负责维持秩序,及时疏散老百姓。按理说小鬼子还没来,这事完成起来并不难,就算真要枪毙,也轮不到他文重孚。
不对!这个年代的警察局还管着消防,肯定是消防方面出了大问题,否则文重孚不至于这么害怕!”
过了一会儿,许济常回来复命。
“东家,人送走了。”
朱则点了点头,说道:“两个玩忽职守的蠢货,也不知道背后是谁在给他们出主意,居然会想到来走我的关系。
徐宗达回来后你跟他说一声,那信使若是还来,直接挡外面。”
“是!”
四天后,11月20号晚些时候,朱则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件事的最终处理结果:酆惕、文重孚、徐昆三人枪毙,张文白、徐权等人,革职留任或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