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朱镜媺微愣,不知道为什么他提起这个。
只见秦枫推开雕花窗棂,将镜筒对准紫微星,星光透过镜子,在墙上投射出细小的光斑,竟渐渐凝聚成桃花的形状,微笑道:“你看,待后年桃花盛开的时候,或许我就已经回家了呢。”
“去!”
朱镜媺似乎不满他这样插科打诨的方式,怔怔地望了会儿墙上的光斑,怎么都开心不起来。
“how are you?”秦枫继续逗她,用了最近才刚刚教她的一些基础英语,发音竟是颇为标准,只是不知道在七百年前的这一方时空,这种后世训练出来的标准发音,是否跟当代的蛮夷土着相近。
“去去去!”朱镜媺眼圈里噙着泪水,愈发烦躁,皱眉道:“好什么好,我不好,好不了一点!”
哈哈哈!
秦枫就笑。
这说明,她是听懂了呀。
不错。
那就换一句你听不懂的。
“If this war goes well, perhaps future generations will never have to learn English again.”
秦枫字正腔圆,朱镜媺瞪大眼睛。
好好好!
好你个秦枫,我跟你说正事儿呢,你净说这些我听不懂的,做什么?
无赖!
秦枫的神色却转为郑重,轻轻叹了口气,一字一句地翻译道:“若是此战顺利,或许未来后世之人,就再也不用学习英语这个东西了。”
啊?
朱镜媺一愣,竟渐渐陷入沉思。
前些日子,她跟秦枫闲谈的时候,偶尔问及,大洋的另一边,是何方世界,也有人居住么,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都是怎样的?
秦枫不厌其烦地给她讲解,其中就包括语言的区分。
好奇之下,朱镜媺跟着秦枫学习番邦语言,竟觉得有些趣味。
但过了新鲜劲之后,也就提不起兴致,尤其是还要一遍遍背诵那些佶屈聱牙的单词,令她不胜其扰,很快就抛之脑后,到现在还能剩下的,也就是类似“how are you”之类的常见语了。
有过这番经历,朱镜媺对于这所谓英语学习的难度,有所了解,皱眉问道:“后世之人,学习英语?你是说,我大明的人也要学习?这不是只需要鸿胪寺的官员学一下,就好了么?”
呵……
秦枫泛起微微苦笑,仿佛回忆起被这些鸟语支配的恐惧。
“倘若,我大明不能趁着如今国势强大,远航探索海洋,从而拿下海洋的掌控权。”秦枫慢慢解释道:“或许有朝一日,那些海洋彼端,金发碧眼的强盗,就会倚仗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烧杀掠夺,予取予求。”
这!
朱镜媺沉默半晌,化作一声叹息。
作为秦枫的枕边人,她当然知道此次西征之战,并非是帖木儿汗国对大明有什么冒犯,而只是为了清理大航海计划的可能阻碍。
现在秦枫这么说,她并非不能理解,但一想到秦枫即将远离,家里就只剩下孤儿寡母,依然是觉得难以接受。
“兰娘。”
秦枫将望远镜塞到朱镜媺手里,笑道:“等大军凯旋归来,你就用这个望着远方,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了!”
咚!
心烦意乱的朱镜媺,失手将铜制的望远镜砸在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
……
咚咚咚!
洪武十六年,春。
一身盛装的大明公主朱镜媺,广袖翻飞,若招展的旌旗,双手各自握持儿臂粗细的鼓槌,震天的战鼓声,竟在应天府九门城郭次第响起。
咚咚咚!咚咚咚!
登临鼓楼最高处的大明公主,望着渐行渐远的西征军阵列,蜿蜒如火龙,车辙碾过应天府的青石板路面,一路向西。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几人回……
朱镜媺心尖微颤,将所有的担忧和焦虑,都寄托在手中的两只鼓槌上。
鼓点惊起栖凤殿顶的晨鸦,朝着西征大军的方向,振翅而去。
不知过了多久。
西征大军的铁蹄,已经远离京城,远离应天府,就连马蹄卷起的滚滚烟尘,也早就尘埃落定,然而鼓楼上的那个盛装擂鼓的大明公主,却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那激荡人心的战鼓声,也始终没有停歇。
唉!
鼓楼不远处,亲自送大军出征的大明皇帝朱元璋,看着这位也已经年届三十,却依稀还是小时候模样的集庆公主,不由得悠悠一叹。
集庆这孩子,还是那么执拗。
倘若这一遭,秦枫真的会在西征的大战中遭逢不测,那么真的很难想象,集庆是否还有勇气在这个世上继续活下去。
不会的!
不可能!
片刻,朱元璋的目光变得凌厉,在震天的战鼓声中,望向大明的西方。
区区西域,区区帖木儿汗国。
我大明出兵三十万,由魏国公徐达亲自统领,哪里会有什么意外?
其实说起来,朱元璋倒也很想御驾亲征,再次享受一下上马砍人的快感。
只是,一方面他作为大明天子,不可轻易进入险地,毕竟不是江山社稷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要征服帖木儿汗国也好,要远航出海也好,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总不至于让皇帝也要为此冒险。
另一方面,朱元璋不再是年轻人了。
到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已经五十四岁,身体虽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也不复年轻时的状态。
那就,等着秦枫和徐达他们,胜利还朝的消息吧!
这场战事,从洪武十五年大朝会定下方向,光是战争前的筹备,就用了足足大半年。
到洪武十六年,也就是1383年,开春过后,所有的事情才算准备妥当,集合了三十万最为精锐的军队,按照魏国公徐达拟定的行军路线,果然是兵分三路,同时指向帖木儿汗国的首都,撒马尔罕城。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明毫不避讳展现出来的恐怖威压下,西域各个小国,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应有的反应,纷纷表示对大明的臣服,并且对帖木儿汗国倒行逆施,竟敢抗拒大明天威的行为,进行了义正辞严的贬斥。
大明的军队尚没有离开应天府,帖木儿汗国就几乎已经是孤立无援,只能凭借自身的力量,跟远道而来的大明铁骑对抗,以此来决定两国命运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