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其他类型 > 穿越亮剑:从苍云岭开始 > 第807章 膨胀野心与脆弱根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07章 膨胀野心与脆弱根基

这时候的熊国兵力总计一千二百万,分布在全国各大军区,如同一张巨大的钢铁蛛网,笼罩着广袤的国土。其中,东部军区的地位尤为特殊,它就像一把常年出鞘的利剑,始终指向东南方向,作为防御华夏的第一道屏障,也顺理成章地承担了这次对阿呼国的进攻任务。

东部军区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沙俄时期的远东军团,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扮演过关键角色,曾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庞大的规模,在冰原与森林间阻挡过敌人的铁蹄。但时过境迁,如今的东部军区早已不是当年那支历经战火淬炼的劲旅。它下辖的六个集团军散布在从贝加尔湖到太平洋沿岸的漫长边境线上,防线长达七千多公里,平均每公里的防御力量却不足一个排,这种看似庞大实则松散的布局,早已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伏笔。

此次被选中执行进攻任务的部队,是东部军区中号称 “尖刀” 的五个坦克师、五个装甲师和三个炮兵师。单从纸面上看,这支部队的实力足以让任何对手侧目。坦克师的标准编制为一万一千两百人,每个师下辖三个坦克团、一个摩托化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以及通信营、工兵营、后勤营等支援单位,像一台精密咬合的齿轮,理论上能爆发出惊人的推进力。每个坦克团配备九十六辆 t-34U 中型坦克,这种坦克在熊国军工体系中属于过渡型号,前装甲厚度达六十毫米,装备一门七十六点二毫米口径主炮,理论时速可达每小时四十五公里,在平原地带足以形成碾压性的冲锋优势。

然而,与光鲜的编制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五个坦克师的实际状况却暗藏隐忧。其中三个师是在战后三年内仓促组建的,士兵大多是从西伯利亚农场征召的农民,平均服役时间不足八个月。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从未在实弹演习中开过炮,日常训练多以保养坦克履带、擦拭炮管等基础科目为主。有一次秋季演习中,第三坦克师的一个团竟因为半数驾驶员不会操作夜间瞄准仪,在草原上迷失方向,直到次日清晨才在牧民的指引下找回营地,这样的闹剧在东部军区的训练记录中并非个例。

更令人担忧的是五个装甲师的情况。这些部队名义上是为了整编坦克师而设立的临时训练单位,实则更像是一群被随意拼凑的乌合之众。每个装甲师的编制人数从八千到一万不等,装备更是五花八门,既有缴获的德国四号坦克,也有本国生产的 bA-64 装甲车,甚至还有三十年代的 t-26 轻型坦克在充当训练教具。所谓的 “装甲”,更多时候只是一层薄薄的铁皮,别说对抗反坦克炮,就连重机枪的连续射击都难以抵挡。

这些装甲师的士兵构成比坦克师还要复杂。其中三分之一是从海军舰艇上退役的水兵,他们习惯了在颠簸的甲板上操作舰炮,却对陆地上的履带式装备一窍不通;还有四分之一是刚从军事院校毕业的年轻军官,他们怀揣着书本上的战术理论,却连坦克的发动机盖都没亲手打开过;剩下的则是被强征入伍的中亚牧民,许多人甚至听不懂俄语指挥,只能靠手势和少数翻译传递命令。

三个火炮师也非常拉胯,主要是没有进行连续不断的训练,虽说为了抵抗华夏,可华夏根本就没有扩张的意识,对于这方面,东部军区及熊国高层都心知肚明,如果华夏有心扩张,就不会只拥有几百万军队,以华夏的人口基数,再增加三倍也不觉得特别,更何况,还有厚重的国家实力做支撑。

更致命的是,这十三个师均未经历过实战洗礼。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熊国本土已有近七年未曾响起过枪炮声,东部军区更是长达七年没有参与过任何大规模军事行动。士兵们在和平环境中逐渐消磨了斗志,训练场上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却鲜少有人见过真正的战场硝烟。有老兵私下里说:“现在的演习就像演戏,坦克在预定路线上跑一圈,炮弹往空地上打几发,就算完成任务了。真到了战场上,遇到敌人的伏击,恐怕连炮口都不知道该对准哪里。”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与熊国战后的国防政策密不可分。战争结束后,国家重心迅速转向民用经济,军费预算被大幅削减,东部军区的年度训练经费甚至不够为每个师配备足额的实弹。坦克和装甲车的维护也成了难题,许多装备因为缺乏零件而常年停放在车库里,锈迹斑斑的履带早已失去了转动的活力。有一次,国防部长视察东部军区时,看到一群士兵正在用木槌敲打坦克的履带板,一问才知道,是因为缺乏润滑油,只能靠这种原始的方式让履带勉强活动。

即便如此,熊国高层中仍有不少人对这支部队充满信心。他们沉浸在二战胜利的荣光中,认为只要凭着庞大规模的兵员和钢铁洪流般的气势,就能吓退任何对手。尤其是在收回贝加尔湖地区的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这些从未经历过失败的政客们,将东部军区的这十三个师视为实现野心的工具,却对其背后隐藏的危机视而不见。

东部军区的指挥官们却清醒得多。他们每天面对着残缺的装备、松散的军纪和薄弱的训练,深知这支部队的真实战力。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一位老将曾痛心疾首地说:“我们现在就像一个拿着钝刀的巨人,看似强大,实则连一块坚硬的石头都劈不开。真要打起仗来,这些所谓的坦克师和装甲师,恐怕只会成为敌人的活靶子。”

但这样的担忧很快就被淹没在狂热的扩张情绪中。随着对阿呼国进攻命令的下达,这十三个师开始仓促集结。士兵们背着崭新的步枪,登上布满锈迹的坦克,在军官的呵斥声中缓缓驶离营地。他们中的许多人还不知道,自己即将踏上的,是一条通往深渊的道路。而东部军区的命运,乃至整个熊国的未来,都将被这支部队的行动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