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 第37章 她不说话,但整座城都在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7章 她不说话,但整座城都在听

长安的空气里,开始弥漫着一种古怪的味道。

不是那种金吾卫巡街时,战甲摩擦的肃杀,也不是御花园里,牡丹盛开的馥郁。

而是一种,仿佛从地底渗出来的,带着泥土腥气和孩童稚嫩嗓音的……歌谣。

“一盏灯,两盏灯,癸字灯下有人等;东巷空,西巷满,炭车不走官道远。”

这歌谣,最初只是在长安街头的乞儿口中流传。

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蹲在城墙根儿底下,有气无力地哼唱着。

声音很小,像是蚊蝇嗡嗡,却又无孔不入,仿佛风一样,吹遍了长安的每一个角落。

起初,人们并未在意。

长安嘛,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没有?

达官贵人,风流才子,游侠剑客,胡姬舞女……每天都有无数的故事在这里上演,一首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童谣,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事。

可渐渐地,人们发现不对劲了。

这歌谣,就像是瘟疫一样,迅速蔓延开来。

茶馆酒肆里,有人摇头晃脑地唱着;街头巷尾,孩童们追逐打闹时,也时不时地冒出几句;就连那些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宫女内侍,在偷偷闲暇时,也会哼上两句。

徐惠,这个向来以聪慧敏锐着称的东宫才人,第一个觉察到了这股暗流涌动。

她放下手中的书卷,蹙着眉头,望着窗外。

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祥和。

可她总觉得,这平静之下,隐藏着某种令人不安的东西。

“这歌谣……不对劲。”她喃喃自语,仿佛在和自己说话,又像是在向空气发问。

她立刻派人去调查歌谣的源头。

很快,消息传了回来:歌谣最早出现的地方,是慈恩寺外的一群乞儿之中。

而每天施粥给他们的,是一个尼姑,据说是武媚娘母族的远亲。

徐惠心中一凛,立刻将此事禀告给了李承乾。

书房里,李承乾静静地听着徐惠的汇报,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

他修长的手指,轻轻地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

“你是说,这歌谣的源头,指向了媚娘?”他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平静,听不出喜怒。

徐惠微微颔首:“奴婢不敢妄言,但此事确实蹊跷。媚娘娘家并无显赫人物,一个远房亲戚,竟然能左右长安舆论……这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李承乾嘴角微微勾起,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她不用人传话,让话自己长腿……有意思。”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鳞次栉比的屋舍,眼神深邃而锐利,仿佛能穿透重重迷雾,看清隐藏在背后的真相。

“看来,这媚娘,比朕想象的,还要有趣得多啊。”

李承乾立刻命薛仁贵彻查近十日进出东宫的香客、乞丐、杂役。

薛仁贵领命而去,他手下的飞骑军,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行动迅速而隐秘,很快就掌握了大量的信息。

最终,线索指向了一个扫街老卒。

这老卒,每日清扫东宫外围的街道,已经持续了半个月。

他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看起来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百姓。

但薛仁贵却发现,此人每天都能得到武媚娘赏钱一贯!

要知道,一贯钱,足够一个普通百姓一家老小吃上半个月了。

一个扫街的老卒,竟然能得到如此丰厚的赏赐,这实在有些不合常理。

薛仁贵立刻派人暗中跟踪这个老卒。

那老卒白天依旧在东宫外围扫街,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仿佛一个勤劳的老黄牛。

到了晚上,他却并没有回家,而是偷偷摸摸地溜进了一座破庙。

破庙里,破败不堪,四处漏风,只有几尊残破的佛像,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老卒走到一面墙壁前,从怀里掏出一块炭条,开始在墙上画画。

借着微弱的月光,薛仁贵的手下看到,老卒画的是三个简单的符号:一盏灯,一口井,一辆车。

画完之后,老卒小心翼翼地将炭条收好,然后躺在地上,和衣而眠。

第二天一大早,老卒便离开了破庙,继续去扫街。

没过多久,另一个乞丐走进了破庙,他走到那面画着符号的墙壁前,仔细地看了看,然后用破布将墙上的符号擦去。

擦完之后,乞丐离开了破庙,一路向南走去,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图记接力……无需文字,亦可千里传讯!”薛仁贵听完手下的汇报,顿时倒吸一口凉气。

他立刻将此事禀告给了李承乾。

李承乾听完,”

他沉吟片刻,对薛仁贵说道:“传令下去,让徐惠设局,朕要看看,这媚娘,到底想玩什么花样。”

徐惠领命,立刻开始着手布置。

她乔装打扮成一个贫妇,混入了施粥的队伍之中。

施粥的尼姑,果然是武媚娘母族的远亲,一个面容慈祥的中年妇人。

徐惠排在队伍的末尾,一边装作饥饿难耐的样子,一边偷偷地观察着四周。

轮到她的时候,她接过尼姑递来的粥,道了一声谢,然后假装不小心,将一枚刻有“贞观”字样的铜灯坠遗落在了地上。

那铜灯坠,是她特意准备的,做工精致,小巧玲珑,是东宫特有的物件。

做完这一切,徐惠若无其事地离开了施粥点,回到了东宫。

第二天,长安街头的歌谣,果然发生了变化。

“灯有印,人有命,藏火者终被火映。”

新的歌谣,取代了之前的“癸字灯”,迅速在长安城中流传开来。

李承乾听着手下汇报上来的消息,嘴角露出一丝冷笑:“她在回应我……她知道自己暴露了,却仍要唱下去……有意思,真是有意思。”

高履行有些担忧地说道:“太子殿下,此事非同小可,若任由这歌谣传播下去,恐怕会动摇民心,甚至会影响到您的储君之位啊!不如严查歌谣传播者,以儆效尤?”

李承乾摇了摇头,淡淡地说道:“不抓、不压、不辩。”

“啊?”高履行一脸疑惑,不明白李承乾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李承乾解释道:“歌谣而已,堵不如疏。抓了他们,只会适得其反,让他们更加抱团,更加仇视朝廷。压制歌谣,只会让百姓觉得我们心虚,觉得我们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至于辩解……呵呵,你觉得,百姓会相信我们的辩解吗?”

高履行仔细一想,觉得李承乾说得很有道理,于是点了点头:“那……我们该怎么办?”

李承乾嘴角微微勾起,露出一丝自信的笑容:“舆论这东西,就像水一样,你堵它,它就会泛滥成灾。你疏导它,它就能为你所用。”

他转身走到书案前,拿起一支笔,蘸饱墨汁,在一张宣纸上写下了几个字:光明正大,家国安康。

然后,他对高履行说道:“传令工部,加印‘贞观灯’宣传图,就按照这八个字来设计,要绘一家老小围灯夜读,其乐融融的景象,要让百姓感受到光明和希望。”

他又对太常寺的官员说道:“组织一场童子诵诗大赛,主题就定为‘灯’,要让孩子们歌颂光明,歌颂希望,歌颂我们的大唐盛世!”

三天后,长安街头,又出现了一首新的歌谣。

“官灯亮,照四方,太子赐光不下堂。”

新的歌谣,充满了对李承乾的赞美和拥戴,迅速地取代了之前的“癸字灯”和“灯有印”,成为了长安城中最流行的歌曲。

那些曾经传唱“癸字灯”的乞儿,也开始改唱“官灯亮”,声音更加洪亮,更加充满活力。

舆论,彻底逆转。

武媚娘立于宫墙高处,听风送童声入耳。

她手中紧握一枚未点燃的……武媚娘立于宫墙高处,任凭那带着稚气的歌声,一声声撞击着她的耳膜。

她那双原本波澜不惊的眸子,此刻却闪烁着一种奇异的光芒。

掌心,一枚精致的“甲一灯”静静躺着,灯身冰凉,却仿佛蕴藏着即将燎原的火种。

“你说不压不抓,是因为你知道——压得越狠,火越旺。”她朱唇轻启,吐气如兰,带着一丝自嘲,又带着一丝玩味。

“可你放任我唱,是想听清,我到底想烧向哪里。”

她凝视着手中的灯,指尖轻轻摩挲着灯身上繁复的花纹,仿佛在抚摸着一个精密的棋局。

李承乾啊李承乾,你以为你掌控了全局,殊不知,这长安城,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棋盘,而我们,都是棋子。

她猛地抬手,将那枚“甲一灯”抛向了风中。

灯身轻盈,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最终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声音熄了,回音还在。”武媚娘喃喃自语,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

歌声或许会消散,但人心中的涟漪,却会久久不散。

李承乾啊李承乾,你以为你赢了,但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她转身,乌黑的发丝在空中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宛如一把出鞘的利剑。

棋未终,声已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