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陕省的最后一站是壶口瀑布,观赏过壶口瀑布他们将启程去晋省。
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东濒临晋省吉县壶口镇,西临陕省宜川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
壶口瀑布是华夏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伴随瀑布出现一系列奇特的景致,主要有8大奇观,称之为:水底冒烟、旱地行船,霓虹戏水、山飞海立,晴空洒雨、旱天惊雷、冰峰倒挂、十里龙槽。
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蒸云接天,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壶口雾气的大小与季节、流量有关。冬季河面封冻,瀑布多成冰凌,地表来水减少,壶口流量降至150—500立方米\/秒,水流落下,激浪不大,飞出槽面水雾甚少;夏季流量大增,水流溢出深槽,落差甚小,瀑布消失,不易形成升入高空的浓密水雾;春秋两季,流量适中,气温不高,瀑布落差在20米以上,急流飞溅,形成弥漫在空中的大雾,即“水底冒烟”一景。
壶口瀑布落差甚大,加之瀑布下的深槽狭长幽深,水流湍急,给水上船只通行带来很大困难。从壶口上游顺水下行船只,不得不先在壶口上边龙王辿处停靠,将货物全部御下船来,换用人担,畜驮的方法沿着河岸运到下游码头同时,靠人力将空船拉出水面,船下铺设圆形木杠,托着空船在河岸上滚动前进,到壶口下游水流较缓处,再将船放入水中,装上货物,继续下行,在岸上人力拖船很费力气,常常需上百人拼命拉纤。尽管有一些圆形木杠,铺在船下滚动,但石质河岸上仍被船底的铁钉擦划得条痕累累。在当时的条件下,“旱地行船”可能是水上运输越过壶口瀑布的最佳选择,它与壶口瀑布上下比较平缓的石质河岸相适应。由于公路、铁路的迅速延伸,以及壶口附近黄河大桥的修建,过壶口的水上航运已阻断多年。旱地行船现仅可看到昔日行船留下的痕迹。
壶口瀑布反复冲击所形成的水雾,升腾空中,使阳光发生折射而形成彩虹。彩虹有时呈弧形从天际插入水中,似长龙吸水;有时呈通直的彩带横在水面,像彩桥飞架,有时在浓烟腾雾中出现花团锦簇,五光十色,飘忽不定,扑朔迷离,为天下奇观。霓虹戏水,是“水底冒烟”与阳光共同作用的产物。春秋两季,水底冒烟、浓雾高悬,每逢晴天,阳光斜射往往形成彩虹;夏日雨过天晴,有时也会出现彩虹。
山飞海立是对壶口瀑布磅礴气势的形容,黄河穿千里长峡,滔滔激流直逼壶口,突然束流归槽,形成极为壮观的飞瀑,仰观水幕,滚滚黄水从天际倾泻而下,势如千山飞崩,四海倾倒,构成壶口瀑布的核心景观。
悬瀑飞流,形成的水雾飘浮升空,虽然烈日当空,但在瀑布附近,犹如蒙蒙细雨,湿人衣衫。这也是水底冒烟所产生的又一有趣的景观。一般越接近河面水雾越浓密,因而,在水底冒烟时,岸边观瀑就难免衣服湿漉漉,如在清洗一切。
黄河在峡谷中穿行,汹涌的波涛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声震河谷,当瀑布飞泻,反复冲击岩石和水面时,产生巨大的声响,并在山谷中回荡,恰如万鼓齐鸣,旱天惊雷,声传十数里外。只有在壶口瀑布附近,才能真正感受到“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
隆冬季节,龙槽冰封,两岸谥流形成的水柱如同大小不一的冰峰倒挂悬崖,彩虹时隐时现,游移其间,七彩与晶莹相映衬,使游人无不叹喟造化之神奇。 形成冰峰倒挂景象。
壶口至孟门约5千米,在这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黄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条30—50米宽,10—20米的深槽。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长度约为10华里,故取名“十里龙槽”也称“十里龙壕”。是壶口瀑布溯源上移,瀑下深潭随之连续延伸所形成的。此深槽嵌在原谷底基岩河床中,槽旁原河床底部的大部分,成为非洪水期的河岸,这种河岸比较宽、平,全由坚硬的砂岩构成,近水处,几乎没有一点砂石,平坦的可以在上面行车,“旱地行船”正是利用了这种地质地貌条件。
在高处河岸上,几乎是看不到“龙槽”和黄河水流,只能看到紫褐色基岩河床中一线急腾翻卷的黄浊水尘和听到轰鸣不息的奔腾涛声。这槽中激流就像一锅滚沸的水,左奔右夺,奔腾翻滚急下,激起的水雾弥漫在龙槽之上,使黄河在这里变得朦朦胧胧。每逢汛期黄河水涨时,洪水溢出壶口龙槽一端,龙槽东岸会出现一道一、二千米长的漫流水帘,十分壮观。远望龙槽,弯弯曲曲的峡中石槽,活像一条摇头摆尾的巨龙,壶口是龙头,一口吞没黄河巨流。孟门是龙尾,腹泄河水于下游。
位于陕省宜川县境内的云岩河时常出现短时涨水过程的时候,河水裹挟着泥沙流入黄河,由于云岩河与黄河交汇处距离壶口瀑布仅有三四公里,使得壶口瀑布出现西边浊浪翻滚、东边清流奔泻的“鸳鸯锅”奇特景观。
距壶口瀑布下游五千米处,“十里龙槽”下方,在黄河谷底的河床中,有两块梭形的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中,形成两个河心岛,这就是古代被称为“九河之蹬”的孟门山。相传这两个小岛原为一山,阻塞河道,引起洪水四溢,大禹治水时,把此山一劈为二,导水畅流。此二岛,远眺如舟,近观似山,俯视如门。又传说古时,孟家兄弟的后代被河水冲走,曾在这里获救,故将此二岛称为孟门山。
大孟门岛长约300米,宽约50米,高出水面约10米。其南面石崖上,有清、雍正初年,金明郡守徐洹瀛题刻的“卧镇狂流”4个大字,匾幅长2.5米,宽1米,是对此处山水奇景的真实写照。小孟门岛在大孟门岛上游10多米处,仅五、六十米长,这两个河心岛全由呈水平状产出的块状灰绿色砂岩组成,岩石坚硬,抗风化性能较强。
孟门迎着汹涌奔腾的泥流,昂首挺立,任水滔天,终年不没。孟门“南接龙门千古气,北牵壶口一丝天”,其雄姿与龙门、壶口组成黄河三绝,而又以自己独特的风貌着称,古诗有“四时雾雨迷壶口,两岸波涛撼孟门”的佳句。
孟门原是黄河河床上的一处裂点,壶口瀑布当时就出现于这里。由于长期以来,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作用增强,溯源浸蚀,裂点上移,瀑布由孟门移动到现今的位置,瀑下深潭发展成“十里龙槽”,而孟门山就是瀑布深潭上移残留下来的岩石块体。
孟门山虽然不足以称“山”,但它的奇特景致引人入胜。清人南鹏在诗中写到“闻说孟门小,来看大似拳。生就书案景,拟在画中悬”。
黄河孟门不但风光迷人,有“孟门夜月”之美,而且在研究黄河发育史中,也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冰桥”和“涸瘦”是壶口一带黄河水面变化的两种奇景。
隆冬季节,壶口一带黄河水面封冻,有的地段冰层较厚,形成连接两岸的天然桥梁,称黄河冰桥。
自河面形成稳定的冰盖起,至冰盖破裂开始流水之日止,为封冻期。封冻期,始于12月10—12月20日,止于翌年2月20—25日,一般50—70天。封冻期,十里龙槽被冰雪覆盖,其上的冰层“小雪流凌,大雪合桥”。数九寒天,冰层可高出两岸,不仅景象壮观,而且形成冰桥。当河槽初封时,人们看到狐狸等野生动物的足迹,就知道下面冰层较厚,可以通行。因此,民间有“狐仙踩线”的传说。
宜川衣锦渡与山西吉县冯家碛隔河相望,冬季结冰坚实,车水马龙,由于位于壶口之上,故称此冰桥为“上桥”。龙王辿、七郎窝一带河面封冻时,平如坦途,人马往来,川流不息,称为“老桥”和“神桥”。黄河冰桥为促进秦晋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际交往在历史上曾发挥过一定作用。
黄河水量剧减,水面变窄,水深变浅,有时出现短时期的的河水变清,或接近涸竭等现象,当地人称为“黄河涸瘦”。
在高出河床100米的岩石面上,堆积着1—2米厚的砾石层,他们共同组成黄河的一级高阶地。这一堆积阶地是黄河发育早期的产物,是当时黄河河床的残留部分。这一高阶地在秦晋峡谷的有些地段也存在,它对于研究黄河的发育史,以及当时地壳运动特点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壶口瀑布下游3千米处,发现二趾兽化石,分布面积约40平方米。二趾兽是生活在百万年以前的动物。这一古生物化石产地的发现,对于研究壶口一带的古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黄土塬、峁、梁及其间的沟壑均为大型黄土地貌,而在黄土陡崖边缘出现的黄土柱,黄土陷穴、黄土桥、黄土墙、黄土洞等,均属黄土地貌小景。壶口一带,黄河两岸的破碎黄土塬边,黄土地貌小景多有分布。
在距县川河口约15千米的仕望河谷北侧的山崖上,有一处天生桥。桥长6—7米,宽1.5—3米,桥顶面平坦,凌空悬挑,十分奇险。
在宜川县城东约10千米处的景阳村河南侧,黑杉岭中山腰间有一石洞,名曰白云洞,洞口呈方形,只容1人匍匐而行,入内豁然展宽,可站立行走,内有石似宝塔钟乳石,高2—3米,光润可爱。
古码头与集镇以河东岸的东龙王辿与河西岸的圪针滩规模较大,河西岸的衣锦渡、小河口、官头渡等渡口分别与河东岸的冯家碛、马粪滩、蛤蟆滩相对。壶口上下之所以形成诸多渡口,因为壶口瀑布是黄河水上运输的一道天然障碍,它将黄河水运通途分割为两段。往来船只行驶到壶口前,先到渡口停泊卸货,通过“旱地行船”,越过壶口瀑布,到另一处渡口再装船水运。加之,秦晋之间,经济交流频繁,冬季又有冰桥之便,因而出现一个个渡口。当时,这些渡口是黄河中游地区南、北、东、西水运货物的集散地。秦晋峡谷的黄河水运为周边几省等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京包铁路通车以前,黄河航运很发达,东龙王辿是当时这段黄河重要的水陆码头和商业较为繁荣的集镇之一。当时,每届3月桃汛期即开始流船,除雨季特大洪峰时间段外,直至每年小雪、大雪河水流凌期,从不间断下行货运商船。上游人们为了物资交流,每到冬季,即伐木造船,开春后载上当地出产的甘草、红枣、粮食、皮张、兽骨、煤炭、瓷器、食盐、碱面等土特产品,经壶口运往下游的风陵渡、孟津一带,连船带货全部出售,然后空人徒步返籍。这些船只,除少数官船外,大多数为商船。以载粮食计算,大船可装粮9000余公斤,小船装6000余公斤。正常年景路经码头的船只达四、五千只。东龙王辿停船最多时有1000多只,有几百人做“旱地行船”的拉船工。据东龙王辿保存的多种碑文记载,此镇兴于明初,繁荣于清代,尤其是乾隆至道光年间为鼎盛期,衰落于抗日战争前,前后约经历了400余年。据清同治九年修复捻军东渡烧毁庙宇碑文记载,当时捐资修庙的商号有63家,其中钱庄、皮庄、当铺、盐店、药铺和京货店等。其经济活动相当可观。
东龙王辿码头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有相应的商业机构,而且要有一支相应的庞大的航运组织,才能加快“旱地行船”的速度。于是,在清代康熙初年出现了民间搬运组织“六股头”这一组织主要由吉县壶口附近的6个大村:南原、上市、中士、留村、南村、古贤所组成,负责分配搬运任务,组织人力与分配酬金,税款等。这一组织直延续到民国二十年,在长达200年的活动中,对繁荣当地经济,开展文化交流都起到积极作用。
衣锦渡,冯家碛、圪针滩、小船窝等,历史上都是有名的摆渡口和航运码头。山峡乡民、军旅、商贾常常由此往来。象圪针滩古渡口,仍保留着较完整的古集镇风貌,岸边缆船的石孔以及石岸上船夫开凿的山路,依然如故。
在东龙王辿与圪针滩,还保留有明代窑洞数百孔,完整的院落及用石板铺砌的古街道等。
自京包铁路修成后,内蒙货物均在包头起运,一般不再利用秦晋峡谷段的黄河水道。黄河大桥建成后,公路四通八达,壶口附近的这些渡口和码头便失去作用。
壶口瀑布历史悠久,“秦晋分疆处,雄关古意多”,壶口至龙门的黄河峡谷段,两岸峭壁耸立,中有黄河天堑,为秦晋天然屏障,因此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为了固边,曾在沿线设有“总管府”、“慈马戍”、“司侯司”、“巡检司”等军政机构。清时,还在黄河东岸筑起长城,阻止西捻军过河。
据记载,历史上发生在壶口一带的军事活动主要有:春秋时,晋国为了谋图关中平原,曾与河西黄龙山的狄人两次大战采桑(今壶口附近的小船窝)。
东晋时期,羌族首领姚襄,在黄河沿岸筑姚襄城(今河东南村坡),待机进犯关中。
南北朝末期,姚襄城为北周滩头阵地,阻止北齐西渡黄河。
隋开皇十三年,唐公李渊率军进壶口,“滨之民献舟者日益百数”,继而攻取长安。
附近残存的军事遗址主要有:建于同治五年至十一年的清长城。清政府为堵截西捻军东渡黄河,保证京津安全,调淮军在黄河东岸筑长城。长城北起平渡关,南至禹门口,全长75千米,外墙高10米以上,顶面宽5米,上面设有炮台,并建有垛口、通道、堡门等。东龙王辿是当时中心指挥所所在地,驻有提督以下的指挥机关,兵3500人。
南村坡位于壶口上游河东5千米处。马粪滩在南村坡下。现留有石砌的“忠烈祠”、“乐千堂”等大型建筑和保存完好的石窑洞建筑群,望河亭及当时驻军的土窑洞数百孔。
石堡寨位于壶口上游云岩河口处,三面临空,东侧岸崖壁立,可俯视黄河。据传为宋金时代所建,西捻军曾据此与清军相对峙。现有堡门、堡墙及石窑洞数十孔。河东岸的小船窝、蛤蟆滩等,过去都设置过驻军机构。
在两省所看到的壶口瀑布的景观截然不同,每年丰水期不少游客来往两省边界处观看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壮丽美景和自然奥秘,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之源。每年这里是旅游打卡的圣地之一。往往不虚此行。离开陕省的户口簿不断,他们沿河边公路绕行至晋省的壶口瀑布,近距离的欣赏了两首壶口瀑布的不同之处。拍照打卡留念,纪念这一美好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