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宿缘之命运 > 第311章 出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连夜启程前往华山,这是他们陕省倒数第二站。

华山是中五岳之一,素有“华夏之根”之称。华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为“第四洞天”,是民间广泛崇奉的神只西岳华山君神的祖地。华山也以其危险的自然而闻名,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有着奇异危险的山”。这座山高耸入云,所有的五座山峰都有值得观赏的罕见景观。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着名五岳之一、 总面积为148.4平方千米, 有着“奇险天下第一山”的美誉。

华山地处秦、晋、豫黄河三角洲交汇处, 扼守着西北出入中原的门户, 是一座断层山,属于秦岭造山带, 由一整块花岗岩石构成,为断壁悬崖花岗岩地貌景观, 形成年代可追溯至太古代(约27亿年前), 包括东、西、南、北、中五峰以及七十多座峰岭和三条峡谷, 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 只有长涧、柳叶两条河流, 拥有123种珍稀保护动物、 6种特有种植物, 有着长空栈道、鹞子翻身、千尺幢等景点210余处, 可分为华麓、华山峪、华山主峰、黄甫峪、瓮峪和仙峪六个景区。

华山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华夏”中的“华”字就源于华山,因此此地有着“华夏之根”之称; 在原始社会,华山还是祭祀神山,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帝王在此曾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另外,华山是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之一,华山的西玄洞为“第四洞天”, 全山共拥有72个半悬空洞、20余座道观,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等道教高人,流传着“劈山救母”“吹萧引凤”等道教神话传说,留下了诗歌、碑记等1200余篇,摩岩石刻多达千余处。 成为“中华十大名山”。

华山南峰由一峰二顶组成,东侧一顶叫松桧峰,西侧一顶叫落雁峰,也有说南峰由三顶组成,把落雁峰之西的孝子峰也算在其内。这样一来,落雁峰最高居中,松桧峰居东,孝子峰居西,整体形象一把圈椅,三个峰顶恰似一尊面北而坐的巨人。明朝人袁宏道在他的《华山记》一书中记述南峰形象说:“如人危坐而引双膝。”

北峰海拔1614米,为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因此又名云台峰。峰北临白云峰,东近量掌山,上通东西南三峰,下接沟幢峡危道,峰头是由几组巨石拼接组成,浑然天成。绝顶处有平台,原建有倚云亭,现留有遗址,是南望华山三峰是苍龙岭的好地方。北峰峰上景观颇多,有影响的如真武殿、焦公石室、长春石室、玉女窗、仙油贡、神土崖、倚云亭、老君挂犁处、铁牛台、白云仙境石牌坊等,且各景点均伴有美丽的神话传说。

华山西峰莲花峰,海拔2082.6米,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巅有巨石形状好似莲花瓣,古代文人多称其为莲花峰、芙蓉峰。

朝阳峰海拔2096.2米,是华山主峰之一。峰顶有一平台,居高临险,视野开阔,是着名的观日出的地方,且因位置居东得名。朝阳峰由一主三仆四个峰头组成,朝阳台所在的峰头最高,玉女峰在西、石楼峰居东,博台偏南,宾主有序,各呈千秋。古人称华山三峰,指的是东西南三峰,玉女峰则是东峰的一个组成部分。今人将玉女峰称为中峰,使其亦作为华山主峰单独存在。

“华山”一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和《禹贡》中,即公元前3世纪就已有“华山”之名。而关于“华山”名称的来源有很多种,其中据《水经·渭水注》中记载:“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又因古时“花”通“华”,故得名“华山”,即“花山”。而在《白虎通义》中,关于华山的记载为:“西方为华山,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山。” 另外有一种说法是,“华山”之名起源于山顶的莲花池。

在新石器时期(约1万年至4000年前),曾有原始先民于华山地区生息繁衍,通过陶器和石器度过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在此期间,轩辘黄帝登览华山与诸神相会、尧多次巡狩华山与华封人论多福多寿多男子、舜每年八月巡狩西岳华山。

西周武王十二年,周天子姬发纵马华山之阳,十五年辛巳巡狩方岳;周成王十二年丁酉,成王巡狩朝诸侯于方岳;周桓王十三年,秦伐彭戏氏于华山下。

战国时期,魏于今华阴市西修长涧河西岸长城,存华山朝元洞西北等地遗迹12处;秦简公七年,秦国利用洛河河岸地势修建“堑洛”(即秦长城);魏惠王十二年至十九年,魏国在渭河洛河交汇处修建长城数百里。

秦昭王时期,皇帝令工匠施钩梯登上华山,并勒铭,这是现存文献中最早一次登华山的记载,但至唐宋以前并没有真正的登山道路; 秦始皇二十八年,皇帝钦定华山为全国祭祀名山,并有传闻宫女玉姜避秦暴政,遁隐华山石洞,后称其地为“毛女峰”。

西汉元光年间,武帝于敷水东岸建集灵宫,于华山北建拜岳坛,于元封元年十月前往祭祀华山,其在位期间于黄神谷建祠庙、修巨灵神祠,于华岳东北铠峪乡段家城和王家城建“京师华仓”,并修关中漕渠,从长安直通渭河入黄河处;神爵元年,宣帝下诏令祠官每岁祭祀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潜(天柱)山、北岳恒山;元延二年三月,成帝至河东汾阴,礼后土,经华阴,登华山;西汉末年,传说南阳公主避王莽乱,隐居华山“公主峰”。

东汉永和元年,弘农太守元氏张勋为西岳华山作石阙,高二丈二尺;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弘农郡太守袁弘整修华山祠庙,并立《西岳华山庙碑》,以记其事,该碑世称“汉隶第一品”;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十二月,弘农太守樊毅奉命祀华山;光和二年正月,弘农太守樊毅与华阴县令先谠整修华山亭,同年十月弘农太守樊毅斋祀西岳,令苟班与华阴县令先谠整修西岳庙,设中外馆,图珍奇异画怪兽、岳渎精灵,为此卫凯撰文立碑《汉樊毅修华岳庙碑》;次年灵帝有诏免除华山10里内民赋。初平四年六月,华阴地震,华山崩裂。到建安年间,镇远将军段煨修西岳庙,修饰享庙坛场,又造祠堂,并在神路端前建三阙,张昶撰文为此立碑《西岳华山阙碑铭》。

三国黄初二年六月,魏文帝祭祀西岳华山等五岳;咸熙元年,魏元帝驾临长安,途经华山下,遣使臣以璧币祭祀华山。

西晋泰始二年七月,武帝下令采华山石,营建太庙;太康八年,弘农太守魏君实于西岳庙至华山山麓夹道栽柏树数千株(史称“古柏行”);永兴元年,华百石于西岳庙立碑记。

北魏太延元年,北魏朝廷建上宫神庙于华山顶峰,并设90人侍祀,到岁时祈祷,遣官率刺史以牲牢玉帛祭华山。太延四年四月,华阴地震,华山崩;兴安三年,北魏文成帝诏西王常英修华岳庙;兴光二年二月,重修华岳庙竣工,立碑称《大代修华岳庙碑》,又称《后魏华岳庙碑》(明清以来,误认为是唐李商隐兴元二年撰《修华岳庙碑》)。在此期间,郦道元撰成《水经注》,该书卷四《河水》、卷十九《渭水》记述了华山地貌、登游路线、名胜、庙宇以及汉魏石刻。

西魏元宝炬大统七年,车骑大将军、华山郡守、城阳县开国公杨子听,奉宰相宇文泰之命整修西岳庙,并植青松2000余棵。

到北周前期,道士焦道广于西峰建白云宫,周武帝在位期间于华山下为焦道广建云台观(旧址在今华山中学院内),于中方建太清观;保定三年,关中大旱,北周武帝敕同州刺史达奚武祭华山祈雨;天和二年,万纽于谨撰《西岳华山神庙之碑》。

隋开皇元年,文帝诏令五岳各置僧寺一所,又下令改华阴东南之杨硕故宅为拜岳坛;大业十年十二月,隋炀帝途经华山脚下,祭祀华岳神灵,并于西岳庙侧修筑坛场。

唐武德二至六年,高祖先后祀、猎于华山;中宗朝,安乐公主于国都长安府邸苑囿仿造华山;开元四年,朝廷诏改隋拜岳坛为华岳观;开元十八年,华山父老、道士、僧人、文武百官上表请求玄宗封禅西岳华山;上元二年,肃宗下诏改华山为太山;中和二年,黄巢军焚西岳庙,玄宗御制碑遭毁。

唐末至后晋,郑遨、罗隐之、李道殷隐居华山习道,时称“三高士”;显德四年十一月,周世宗诏华山道士陈抟至开封,拜谏议大夫,陈不接受遂还山。

北宋建隆二年,朝廷重修云台观,陈抟于玉泉院睡洞旁建“山荪亭”;太平兴国三年四月,太宗征召华山道士丁少微;太平兴国四年九月,丁少微入朝,献华山灵芝、元芝及金丹;太平兴国九年十月,华山隐士陈抟入朝,太宗赐陈抟号“希夷先生;大中祥符四年五月,真宗加封西岳为“金天顺圣帝”,加西岳帝后日“肃明”,并遣官祭告。这一时期曾有寇准、苏轼观览华山并赋诗,玉泉院东南高处建二臣塔。

南宋建炎四年,重修唐代华山山路;绍兴九年,南宋收复关中,道士雷道之重修拱极观,并立碑为记;淳熙十四年,孝宗命着名理学家朱熹遥领华山云台宫、卢弘撰《华山志》。金大定四年,世宗诏令每年立秋日祭祀华山;大定二十三年,王处一撰《华山志》一卷。

至元三年四月,世祖定每岁祭五岳制度;至元十三年,全真派道士贺志真创建朝元洞;至元二十八年正月,世祖加号西岳为“金天大利顺圣帝”,遣特使祭告;大德年间,在华山东建清华观。

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即帝位,遣道士曾维新祭西岳,始建山川坛;洪武三年,朱元璋定华山神号日“西岳华山之神”,除去前代所封帝号;洪武十六年七月,王履游华山,作图40幅,游记4篇,诗150首;成化十九年,修华山路,于南峰长空栈道、东峰鹞子翻身等险道处加铁索铁桩,今尚存当时铸造的“成化十九年”5字;嘉靖十九年,巡抚陕西副都御史任洛、副使何鳌奏请朝廷,役使工匠3个月,修西岳庙正殿5楹,殿后寝堂各2楹,前有棂星门7座,头门5座,碑楼1座;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华县大地震,华山唐宋以来所建宫观寺院等毁没殆尽;嘉靖四十一年五月,重新大修西岳庙,历经二年始成,耗银余两,自寝殿到门亭,凡210间;隆庆六年,重建云台观三清殿、玉皇殿、西岳殿、山字门,并立碑。

清顺治十五年,华阴县知县刘瑞远重印马明卿《华岳全集》,汤斌为之重订;康熙初年,华阴名士王弘撰募资修云台观及云台观东北隅之希夷先生祠;康熙二十年,顾炎武、王弘撰在华麓云台观兴建朱子祠;康熙五十三年华山道士建九天宫,重刻马明卿《华岳全集》,内收清宋琬、蒋超、狄敬之诗,并有五十三年祭告文。

华山被称为“天险华山”,有“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说法。

华山天险古来有之,但仍是五岳之一,游客趋之若鹜的景区。一行人做好准备整装待发出发登山观日,长辈们和比德及几家不愿上山的弟妹留在山下附近农家乐等待自由行动。童煊和兄长们带着胆大的弟妹家人沿阶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