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中控室旁边的临时会议室里,气氛凝重。

烧结炉那区区3摄氏度的负偏差,如同一个微小的骨刺,卡在了“灏阳新材料”高速运转的齿轮上。

陈明远首先发言,语气急切:“祁总,韩教授,我认为这个偏差在设备允差范围内,完全可以接受。”

“当务之急是尽快进入联动调试,拿出样品!‘锐进资本’那边已经追上来了,时间不等人!”

“我们可以通过在工艺上适当调整烧结时间或者优化装料方式来补偿这个偏差。”

他看向王工,希望得到技术支持。

王工却眉头紧锁,盯着山本工程师提供的温场分布图,缓缓摇头:“陈总,没那么简单。”

“这是炉膛边缘的系统性负偏差,意味着靠近炉壁的物料实际烧结温度会偏低。”

“钠电正极材料对烧结温度极其敏感,几度的差异就可能导致晶型发育不完全或杂相生成,直接影响材料的克容量和循环寿命。”

“工艺调整能弥补的范围有限,而且可能会引入新的不确定性。”

韩教授支持王工的观点,语气严肃:“技术的严谨性不容妥协。”

“这不仅仅是拿出一批样品的问题,是要拿出能代表我们技术真实水平、能经得起反复验证的稳定数据。”

“如果第一批中试产品就因为设备固有偏差而性能不彰,我们如何说服下一轮的投资人?如何应对‘锐进资本’的诋毁?”

沈弘毅从商业角度补充:“韩教授说得对。A轮融资时,投资人会极度关注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一个已知的设备缺陷,哪怕再微小,也会成为他们压价甚至否决的理由。‘锐进资本’散播的谣言,正需要我们拿出无可挑剔的数据来反击。如果我们的数据本身就有‘原罪’,那无异于授人以柄。”

双方观点鲜明对立。陈明远着眼于市场和竞争速度,强调“快”;韩教授和沈弘毅着眼于技术根基和长期价值,强调“稳”。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祁阳身上,等待他的最终决断。

祁阳的手指无意识地在会议桌面上轻轻敲击着,目光扫过桌上摊开的温场分布图和各种数据报告。

他没有立刻表态,而是看向一直沉默旁听的山本工程师,通过翻译问道:“山本先生,以贵公司的经验,这类系统性负偏差,通常是如何产生的?彻底解决的周期和成本大概是多少?”

山本沉吟了一下,回答道:“根据我们的经验,这种偏差大多源于炉体保温层在运输或安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轻微应力变形,或者加热元件功率的微小衰减。”

“要彻底解决,需要停炉冷却,进行开膛检查,更换可能的受损部件。周期……至少需要一周到十天。成本方面,如果是在保修期内且确属设备质量问题,由我方承担;如果是安装或外部因素导致,则需要具体评估。”

一周到十天!陈明远的脸色更加难看。这个时间他耗不起。

祁阳听完翻译,沉默了片刻。

会议室里安静得能听到空调运行的微弱声音。

他脑海中快速权衡着利弊得失,系统“产业洞察”功能中关于“技术风险与商业化节奏平衡”的一些抽象原则,此刻与眼前的现实激烈碰撞。

终于,他抬起头,目光清明,做出了决定。

“联动调试,按原计划进行。”

陈明远眼中瞬间闪过一丝喜色,但祁阳接下来的话让他心头一紧。

“但是,”祁阳语气转折,不容置疑,“我们需要直面这个偏差,并将其纳入严格的管控范围。”

“在联动调试的时候,所有靠近炉膛边缘的物料位置,必须贴上特殊标识,产出的样品单独存放、单独检测,并与中心区域样品的数据进行详细对比分析。这份对比数据,要作为内部技术档案严格保存。”

他看向韩教授和王工:“还有,请研发团队根据这个偏差数据,立刻启动模拟计算和小型实验,评估其对产品性能的潜在影响边界,并研究在后续工艺中能否通过调整烧结曲线或使用夹具优化装料方式来部分消减影响。”

“这要作为一项紧急技术课题。”

接着,他看向陈明远:“最后,陈明远,你负责与山本工程师团队保持沟通,一旦本次联动调试结束,无论样品结果如何,立即启动对烧结炉的彻底检查和维修预案。”

“我们需要一个完美的设备,为规模化生产做准备。时间可以挤,但不能以牺牲技术底线为代价。”

最后,他看向沈弘毅:“沈总,对外,关于‘锐进资本’的谣言,暂时不予正面回应。一切,等我们第一批中试样品的关键数据出来再说。事实,是最好的反击武器。”

祁阳的方案,既没有因为追求速度而忽视风险,也没有因为恐惧风险而停滞不前。

他选择了在可控范围内继续推进,同时将风险透明化、课题化,并预留了彻底的解决方案。

这无疑是一个在巨大压力下,兼顾了短期目标和长期利益的理性决策。

韩教授沉思片刻,缓缓点头:“我同意。科学就是在不断识别和解决问题中前进的。将这个偏差纳入监控和研究,比无视它或因为它而止步不前,更符合科学精神。”

陈明远也深吸一口气,压下了心中的焦躁:“明白了,祁总。我会安排好调试和后续检修的衔接。”

战略方向确定,会议结束,众人立刻分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