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鬼王爷 > 第242章 萧逸回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西疆,关碾城。

文莺在进驻了关碾月余之间,亲眼目睹了关碾城的重建。

城墙修补、分发接济粮、重新划分土地、重修房屋、训练新卒。虽然日子过得艰难,方向还是好的。

官府分发给百姓的粮食本就不多,百姓好多宁可忍耐饥饿也要尽量存一些,迫切盼着春季的到来,想着来年能多播一些种,明年能过个好年。

关碾重建,忙碌不堪,各方面人手不足,就是军队也要干很多无关本职之事。比如维护治安与助民修房。

此举反而拉近了军民之间的距离,让关碾百姓更快地接受刘文达麾下之兵。

就在今日,文莺萧逸几人正在一处民房中帮助一百姓之家修补墙壁。

这家人仅有二老,皆是六十余岁的年纪,身体瘦弱不堪,已干不了如此粗重的体力活。

那老妇见几名当兵的助自己修补房屋,万分感激,此时刚烧好一壶水,忙招呼道:“几位小郎君,快歇息一番,喝口水,暖暖身。”

文莺听罢便招呼大伙暂且休息,围在一起喝些热水。

两位老人手忙脚乱地招呼几人坐下,话语中有些慌乱,这兵给民补房,平生头回所见。

文莺赶忙笑道:“大伯大娘客气,二位快坐,别站着。”

随后,几人围在一起便闲聊了起来。

这两位老人本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幼年夭折,二儿子在春季时死于乌人之手,三儿子酷爱经商之道,在两年前便不顾家中反对,跟随了一支商队,远赴河东,学习经商,至今杳无音讯,是死是活,无从而知。

老两口一聊起三子,老泪纵横,文莺几人连忙安慰。

老两口如今唯一活着的盼头,就是等着有朝一日,小儿子能平安地回到家乡,回到这个虽然破旧但有人挂念的家。

老两口也想过离开县城,去乡下过日子,成本会低一些,但离开又怕有朝一日小儿子回来找不到家,故此苦苦在此处等待。哪怕住着破屋烂瓦也要等着。

聊完之后,文莺几人皆沉默下来,几人也何尝不想念家乡,要么是家没了,要么是有家回不去。

回返军营途中,萧逸难得沉默不言,若有所思。

文莺看出来了,开口问道:“老萧?想家了是不?这老两口的小儿子跟你有些像吧?”

萧逸一愣,缓缓道:“没错,我爹也是一直不同意我走武路,强加给我的安排,这才无奈离家出走。”

“距离上回离家有多久了?”

“有两年多了吧,坐稳镖师后,曾回家中探望,那老顽固知晓我做了镖师,拿起棍子把我打了出去,自从那时,再未归家。”

“毕竟是你亲生父亲,老爷子是执拗了些,但如今战事连连,朝廷也越来越依赖军队,我等地位随之提高,如今你也是八品的武官,比镖师强得多,老爷子该认同你了吧。”

“难说啊,老爷子虽然只是一白身的夫子,但清高的很,就因为祖上出过知府?想不通,莫名其妙。”

“这个月基本没休沐过,我等这一部月底放大假,七日的假,要不你回趟家看看?哥几个帮你壮势?”

“这。。。。。。?”萧逸疑虑道。

“好了,走吧走吧,哥几个也想目睹下东川之彩。”文莺向周围几个兄弟使了使眼神,张小勺、魏冉几人忙随声应和。

就这样,几人定好了行程,便打算借马奔赴东川。

此事跟刘文达说过后,刘文达虽然同意,但要求文莺最少留下一名骨干,应付其麾下人马的相关事宜,万一有个突发事故,也好有个主心骨。

最后魏冉便留了下来,暂代军司马之职,替文莺管理麾下士卒。

魏冉也是最合适的人选。又是文莺的绝对心腹,武力超凡,威望足够震慑其麾下将士。再有阿图鲁、牛四五、朱满仓辅佐,这部人马便出不了大事。

随后,文莺带着萧逸、张小勺、刘金刚,向刘文达借了四匹马,出了关碾,一路向东。

之所以此番带上刘金刚,亦是想彻底消除隔阂,与刚刚调来一月的刘金刚更加熟络。

四骑一路东去,前往东川。

路上,刘金刚数次落后于队伍,当然,并不是其不合群,故意为之。而是刘金刚身体壮硕,仅次于魏冉,但又比魏冉多个“将军肚”。故此体重如牛。其坐下马喘着粗气,浑身是汗,颇为可怜。

“我说刘猩猩,要不我等步行一会儿,再这样下去,回去还马时,这马怕是要累成驴,掉上十多斤肉,刘大人那里,咱不好交代。”

说话之人正是文莺,这么称呼刘金刚,并非刻意侮辱,反而刘金刚认为司马大人没把他当外人,格外受用。早就习惯了此称号。

刘金刚一阵大笑道:“那便听头儿的,这马忒虚了些,莫不是个宦官?”

说罢,还装模做样地观察起了这马的下体。

四人一阵哄笑。

萧逸的家乡,正是东川县,此城位于光州东北部,离天鸾马场不远,同时也是东部第一大城,在关碾没落前,与关碾并列。

如今,光州除了治所瑶光,便是此城规模最大。亦是整个西疆难得出文人的地方。礼教氛围在西疆独树一帜。

其中,萧家,便是东川中极具代表的书香门第。家族已延续近两百年,宗族中曾出过开阳知府,名士辈出,萧家诗书遍传天下。到了萧逸父亲这代,其父萧衡不喜做官,厌恶官场斗争,一心于家中做学问,并着书立传,平日在东川县学中教书。

故此萧逸走的这条道,乃萧家独一份,萧老爷子诗书传家,到了萧逸这一代,耍刀弄枪,视诗书为无用之物,萧老爷子难以接受也在常理之中。

直到今日,萧逸在文莺几人的陪同下,重返东川,走进城门的那一刻,萧逸忽然又想走,被文莺强拉住,好生劝慰。这才忐忑入城,回到他自小长大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