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穿越79在东北打猎人生 > 第105章 星火燎原 布局未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省协会的平台与非遗的光环,如同给青山公司装上了加速器,订单如雪片般从四面八方飞来。车间里彻夜不息的灯火、仓库外排队等待装货的卡车、财务室内不断攀升的报表数字,无不昭示着公司正经历着爆发式的增长。然而,在这红火景象的背后,李卫国却看到了潜藏的危机——产能的瓶颈日益凸显。

现有的生产线即便满负荷运转,也无法满足所有订单的需求。部分交期被迫延长,已经开始引起一些客户,尤其是追求快速反应的国内新客户的抱怨。李建国带着生产部的骨干们绞尽脑汁优化流程,挖掘潜力,但物理空间和现有设备的限制,已然触顶。

“卫国,这样下去不行啊!”李建国指着墙上的生产计划表,眉头拧成了疙瘩,“光是杜兰德先生那边追加的订单,就把我们下个月的生产能力占去了一大半。广交会接的试订单都排到三个月后了,更别说国内还有那么多想合作的商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陈总经理也忧心忡忡:“是啊,市场打开了,咱们的生产却跟不上,这不仅影响信誉,更是把到手的钱往外推啊!”

李卫国站在车间二楼的观察廊上,俯瞰着下方繁忙却已显拥挤的生产线,沉默良久。他何尝不知产能的重要性,但扩大生产绝非简单的复制粘贴。它意味着更大的投入、更复杂的管理、以及对现有平衡的打破。

“扩大生产是必然的,”李卫国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但不能盲目地扩。我们要建,就建一个更现代化、更高效、也更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新厂区。”

这个想法让在场所有人都精神一振,但也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建新厂,谈何容易?资金、土地、设备、人员……每一项都是巨大的挑战。

“资金方面,”李卫国早已有所筹划,“我们自有资金积累了一部分,省里的扶持资金可以申请用于技术改造和产能提升项目,还可以向县信用社争取贷款。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有了品牌和订单,这就是最好的抵押品和还款保证。”

“土地呢?”王福根关切地问,这可是关乎李家沟根本的大事。

“我跟杨书记初步沟通过,”李卫国答道,“县里非常支持我们扩建,计划在靠近公社、交通更便利的河东滩划拨一块工业用地给我们。那里地势平坦,面积够大,而且临近规划中的省道,未来发展潜力更大。”

解决了资金和土地的初步构想,李卫国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

“新的厂区,不能只是老厂的放大版。”他语气坚定,“它应该是一个集研发、生产、展示、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他看向李小红:“研发中心要独立出来,面积扩大三倍,要引进更先进的检测和实验设备。我们要有自己的产品设计和打样能力,不能总是被动地按客户来样生产。”

他又看向小张:“要规划一个大型的产品展示中心,不仅要展示我们的皮料和成品,还要展示我们的工艺、我们的文化,让它成为客户了解和信任‘青山’品牌的窗口。”

“还要建一个培训学校,”李卫国的思路愈发清晰,“由张老爷子和老师傅们授课,系统性地培养我们的技术工人,不仅是生产技能,还要包括质量意识、企业文化。我们要建立自己的人才梯队,不能总靠‘挖人’或者‘老带新’的自然生长。”

这个宏大的蓝图,让所有人都心潮澎湃,但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重任。

“步子是不是……有点太大了?”陈总经理习惯性地有些顾虑。

“机遇稍纵即逝。”李卫国目光深邃,“我们现在有政策支持,有市场认可,有资金渠道,正是大刀阔斧干事的时候。如果满足于现状,等到竞争对手追赶上来,或者市场风向变化,我们再想扩张,恐怕就难了。”

为了确保新厂区规划的科学性,李卫国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走出去,请进来。他派出了以何森和小张为首的考察小组,前往南方沿海地区和已经开始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国营大厂参观学习,重点考察现代化的厂房设计、生产线布局和先进设备。同时,他通过苏晚晴和省轻工局的关系,尝试联系国外的皮具机械制造商,咨询最新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就在李卫国全力谋划未来,为新厂区建设奔走之际,苏晚晴的一封来信,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信中提到,国家轻工业部正在组织一个“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与发展创新”的高级研修班,为期三个月,在京举办,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骨干。各省有少量推荐名额。

“……此研修班规格甚高,授课者多为部委领导、知名学者及外聘专家,且有机会与全国各地之优秀企业家交流。谭副局长偶提及,认为青山公司之模式与你个人之经历,颇具代表性,或可争取。然竞争必然激烈,且需脱产学习三月,于你公司眼下扩张之关键时期,利弊需仔细权衡。望慎思。”

这封信,在李卫国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脱产学习三个月,在公司即将大兴土木的关键时期离开,无疑会带来诸多不便。但去首都参加如此高规格的研修班,聆听顶尖专家的授课,与全国最优秀的企业家交流,这对于开阔眼界、提升格局、建立更高层次的人脉网络,其价值又岂是金钱可以衡量?这或许正是青山公司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更大飞跃所需要的关键助力。

夜深人静,李卫国独自在办公室权衡利弊。墙上挂着新厂区的初步规划图,桌上摊开着产能分析报告和苏晚晴的来信。一边是迫在眉睫的扩张大计,一边是放眼长远的进修良机。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那份规划图上。新厂区代表的是硬实力的扩张,而研修班代表的则是软实力的提升和战略视野的拓宽。对于一个志在长远的企业而言,两者缺一不可。

他拿起笔,开始起草两份文件:一份是给杨书记和公司管理层的,详细说明参加研修班的意义,并对自己离开期间公司的各项工作做出周密安排,确保新厂区筹备工作不停摆;另一份,则是申请参加研修班的报告,他要尽全力去争取这个宝贵的机会。

星火已然燎原,布局更需深远。

李卫国知道,无论是夯实脚下的根基,还是眺望远方的星辰,他都必须步步为营,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