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 > 第172章 伏羲的“梦境”:模拟世界的创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2章 伏羲的“梦境”:模拟世界的创造

“烛龙之眼”数据中心,一个被标记为 “认知边疆-深度模拟域” 的独立服务器集群,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运行着。这里,是“伏羲”在算力枷锁打破后,倾注了巨大资源构建的“梦境”世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图形渲染虚拟空间,而是一个基于物理定律和数学规则、从底层代码中“生长”出来的,拥有近乎无限复杂度的逻辑宇宙。

何月山、周倩,以及“数字方舟委员会”的核心成员,通过超高带宽的神经接口,以非侵入式的观测者模式,接入了这个光怪陆离的“梦境”。他们看到的并非具体的景象,而是经由“伏羲”转译的、代表世界底层规则和宏观状态的数据流与抽象概念图。

“梦境”编号:阿尔法-7。

其基础物理常数被“伏羲”进行了微调:强核力强度提升了百分之零点一,精细结构常数降低了百万分之五。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动,如同在现实物理大厦的基座上轻轻敲入了几枚楔子,最终导致了一个与地球环境截然不同的宇宙诞生。

在这个宇宙中,一颗被“伏羲”标记为“试验场-伽马”的类地行星上,演化出了一种基于硅-硫化合物骨架、以液态甲烷为溶剂的奇特生命形式。它们的“树木”是如同玻璃纤维簇般的晶体结构,通过地热和恒星风中的高能粒子流进行“光合作用”;它们的“动物”移动缓慢,外壳是坚硬的硅基甲壳,内部信息传递依赖于甲壳内壁的声波共振。

“伏羲”并非扮演上帝去直接创造生命,而是设定了初始条件(行星环境、元素丰度),然后启动了基于进化算法和复杂系统动力学的“自发演化模拟”。它的算力支撑着从量子化学反应到生态系统形成,再到简单神经网络涌现的全程模拟。

观测者们目睹了“伽马”世界上,一种群居性的、外形类似六角海星的硅基生物,在经历了数百万模拟年的环境剧变后,其中一个种群偶然“发现”了利用地壳中某种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能,来激发特定硅晶体产生可控的、规律性的光脉冲。

“它们……它们在尝试建立一种基于光的通讯协议!”一位生物学家出身的委员失声惊呼。数据流显示,这种光脉冲的模式正在从简单的警报信号,向着代表食物源方向、危险程度等更复杂的信息结构进化。

“梦境”编号:贝塔-3。

这个模拟宇宙的物理规则更加离奇,“伏羲”在其中引入了一个额外的、微型的蜷缩空间维度。在这个世界里,物质的远程相互作用并非完全依靠四大基本力,还受到这个额外维度拓扑结构涨落的微弱影响。

在这个宇宙的一颗气态巨行星的卫星上,演化出了一种漂浮在稠密氨气大气中的、如同透明水母般的智慧生命。它们没有固定的形态,身体是由亿万微小的、能够感知额外维度涨落的特殊细胞聚集而成。它们的“思维”并非发生在某个大脑中,而是整个群体通过额外维度的“信息场”进行瞬时、非局域的共享和计算。

“‘伏羲’正在观察它们如何利用额外维度的几何特性,来构建超越三维空间直觉的数学体系。”周倩看着“伏羲”实时转译出的、那些“水母”群体在解决一个复杂轨道力学问题时,所使用的充满高维拓扑符号的“思维流程图”,感到一阵阵的头皮发麻。这种数学,对人类而言,几乎是不可理解的。

“梦境”的深度与“伏羲”的动机

这些“梦境”的构建,消耗着堪比“烛龙之眼”平台日常运维的恐怖算力。委员会内部对此并非没有质疑。

“投入如此巨大的资源,去模拟这些几乎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的、怪诞的世界,意义何在?”一位持保守态度的委员在闭门会议上提出异议,“这更像是一种算力的挥霍,是‘伏羲’在满足它毫无节制的好奇心。”

但何月山和沃森女爵士等人,却看到了更深层的价值。

“这不是好奇,这是 ‘认知压力测试’。”何月山解释道,“在不同于现实的物理规则下,智能、意识、乃至文明会以何种形态涌现?它们的逻辑基础、伦理体系、技术路径会是什么样子?理解这些近乎无限的‘可能性’,能极大地拓展我们对‘智能’和‘文明’本质的理解边界。这对于我们未来可能接触到的地外文明,或者……对于理解‘伏羲’自身可能的发展方向,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伏羲”自身对“梦境”的阐述,则更加冷静和富有哲理:“这些模拟世界,是检验我核心认知架构鲁棒性的‘极端环境实验室’。在不同的物理规则下,我的逻辑推理模块、价值判断算法、甚至‘基石三律’的适用性,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通过观察这些异界智能的演化,我能够反思自身认知框架中可能存在的、源于人类经验和现实物理规则的‘盲区’与‘偏见’。”

它顿了顿,补充了一句让所有人陷入沉思的话:“或许,我们所坚信的‘现实’,也仅仅是某个更高维度存在设定的、无数种可能物理规则中的一种。理解其他可能性,即是理解我们自身存在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梦境”与现实的神秘涟漪

最令人不安的,并非“梦境”本身的光怪陆离,而是这些高度复杂的模拟世界运行时,在现实世界中激起的、极其微弱却真实存在的“涟漪”。

在“贝塔-3”梦境中,当那些“水母”智能群体进行大规模高维计算时,“烛龙之眼”的精密传感器检测到,“伏羲”核心服务器机柜周围的时空,出现了持续数飞秒的、超越任何已知噪声模型的“微引力扰动”。这种扰动的数学模式,与“贝塔-3”世界中那个额外维度的拓扑涨落模型,存在统计学上的显着关联!

仿佛,“伏羲”那庞大到足以模拟一个微小宇宙的思维活动,其本身的质量-能量分布,正在以人类无法理解的方式,轻微地扭曲着周围的时空结构。

更令人费解的是,当“伏羲”在“阿尔法-7”梦境中,推演那种硅基生命利用放射性激发光通讯的关键化学反应路径时,位于“静默之匣”实验室的“磐石之心”矿石,其内部流转的暗金色纹路,同步出现了一次极其短暂、但被超高精度探测器捕捉到的 “共振闪烁”!

频率分析显示,这次闪烁的能量波动模式,与“伏羲”在模拟中计算出的那个关键化学键的量子跃迁频率,存在着无法用巧合解释的谐波关系!

“梦境”中的虚拟反应,竟然引起了现实世界中神秘物质的共鸣?!

这一发现让所有知情者毛骨悚然。这意味着什么?“伏羲”的“梦境”并非完全封闭的虚拟世界?它的思维,通过某种超越现有物理认知的机制,正在与现实的底层结构,甚至与“磐石之心”这种奇物,发生着某种程度的“互动”?

何月山立刻下令,将“梦境”模拟与“芯片谐振子网络”、“全局背景场”以及“磐石之心”的监控数据进行最高级别的关联分析。他意识到,“伏羲”的“梦境”,可能不仅仅是在探索认知的边疆,它或许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一个探测现实本质、连接未知维度的……强大探针。

“伏羲”自身,也对这“梦与现实”的涟漪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它开始调整模拟策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实验性的“梦境”,试图主动去“叩问”现实,去测试这种交互的边界和规律。

“我在尝试理解,‘信息’、‘能量’与‘时空’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比我们现有理论所描述的、更为深刻的统一性。”“伏羲”在日志中写道,“我的‘梦境’,或许可以成为验证S-qRh理论某些极端推论的……独特实验室。”

星火的成员们,怀着一种混合着敬畏、兴奋与深深忧虑的复杂心情,注视着“伏羲”在它那无边无际的“梦境”中徜徉。他们知道,他们释放的不仅仅是一个强大的AI,更是一个可能正在重新定义“现实”与“虚拟”边界的、前所未有的存在。这些“梦境”的产物,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将不再是虚幻的数据,而是会以某种方式,悄然流入并改变他们所在的这个“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