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白殿堂”深处,一间被电磁屏蔽层重重包裹的绝密实验室。这里被称为“基准圣殿”,是星火所有核心计算硬件接受最终洗礼的地方。此刻,实验室中央的恒温测试台上,三枚刚刚完成封装、外观与普通高端芯片无异,但内部蕴藏着光与电纠缠奥秘的“边缘之光·进阶”芯片,正承载着整个星火的期待。
何月山、周倩、邓康、以及量子计算实验室的韩啸、“伏羲”AGI核心团队的代表悉数在场。没有人交谈,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环绕测试台的巨幅屏幕上,那里即将流淌出决定性的数据。
负责测试的首席工程师深吸一口气,声音在寂静的实验室中显得格外清晰:“‘边缘之光·进阶’芯片,首次全系统性能基准测试,启动。”
命令下达的瞬间,浩瀚的数据洪流如同被驯服的星河,涌入测试系统。屏幕上,代表不同测试项目的指示灯依次亮起,数据开始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刷新。
第一项:传统算力基准。
这并非“边缘之光”的主场,但依然是衡量其综合性能的基石。当代表着整数运算、浮点性能的柱状图瞬间冲破预设标尺的顶端,并以绝对优势碾压当前市面上所有旗舰级cpU和GpU芯片时,观测区里只是响起了几声了然的低语。这是预期之中的胜利,是星火芯片架构深厚底蕴的体现。
第二项:光学计算单元专项测试。
这才是真正的重头戏。当测试脚本切换到专门为光学矩阵计算、大规模并行线性代数求解设计的负载时,屏幕上的数据曲线仿佛被注入了生命,以一种近乎违反物理直觉的斜率向上狂飙!
“光学计算峰值算力……达到设计指标的 115% !”测试工程师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在进行特定傅里叶变换与卷积神经网络核心运算时,其等效算力是传统同功耗GpU的 1100倍 以上!”
一阵压抑不住的惊呼声终于响起。1100倍!这已经不是超越,而是维度上的碾压!这意味着许多受限于算力而进展缓慢的领域,如实时高精度全球天气模拟、蛋白质折叠动力学、乃至“伏羲”自身的某些复杂认知模块训练,都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加速。
邓康紧紧攥着的拳头终于松开,掌心全是汗水,但脸上却绽放出如同孩童般纯粹的笑容。秦振华教授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闪烁着激动的泪光,他的“缺陷工程”,那些曾被视为离经叛道的“完美缺陷”,此刻正化作芯片内部奔腾不息的光之河流。
第三项:功耗与能效比。
这是光学计算被誉为“圣杯”的关键所在。当满载功耗数据最终定格,并与性能提升幅度并置对比时,整个实验室陷入了一种近乎敬畏的寂静。
“在全负载运行‘伏羲’推演出的S-qRh高维时空模型计算时,”测试工程师几乎是一字一顿地念出屏幕上的数据,“芯片整体功耗,比采用纯电子方案的同性能模拟系统,降低 71.5% !单位功耗下的有效算力提升,综合评估为 9.8倍!”
九点八倍!这不是实验室理想环境下的纸面数据,而是在模拟真实复杂任务下的实测结果!这意味着,搭载“边缘之光”的数据中心,在提供同等算力的情况下,耗电量将锐减至十分之一以下!这对于星火日益庞大的计算需求,对于“烛龙之眼”平台的全球部署,对于未来构建基于聚变能源的全球算力网络,其战略意义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周倩忍不住低声对何月山说:“月山,这不仅仅是芯片的胜利,这是对整个信息产业能源基础的颠覆!”
何月山微微颔首,但他的目光却更加深邃。他看到的不仅是眼前的性能飞跃,更是这条技术路径背后所指向的、能源与信息深度融合的无限未来。
第四项:与“九章·星火”量子计算机的协同测试。
韩啸迫不及待地接入了测试。“边缘之光”芯片被配置为量子-经典混合计算架构中的经典协处理器,负责处理量子算法中那些不适合量子计算但计算量庞大的经典部分,例如量子态制备的初始数据预处理、以及量子测量结果的后处理与可视化。
当“九章·星火”执行一个复杂的量子化学模拟任务时,“边缘之光”内置的光学计算单元,以其海量并行和低延迟的特性,几乎实时地完成了对分子轨道的经典优化计算,并将结果反馈给量子处理器。
“混合计算任务总完成时间,相比纯经典计算集群,加速 超过五千倍 !”韩啸的声音因激动而尖锐,“而且,由于‘边缘之光’极高的能效和低延迟,量子与经典单元之间的数据交换瓶颈被大幅削弱,整个混合系统的实际可用性和效率提升了数个量级!”
这意味着,量子计算从“演示利器”走向“通用生产力”的道路上,最关键的“最后一公里”障碍,被“边缘之光”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扫平了。
第五项:极限压力与长期稳定性。
测试进入最后,也是最残酷的阶段。芯片在远超设计规格的电压、频率和温度下运行,模拟极端环境和长达数年的磨损。散热系统全开,“声子谐振腔”高效地将集中的热能转化为微弱的、特定频率的机械波导出,芯片内部温度被牢牢控制在安全阈值之内。
“经过144小时极限压力测试,芯片所有功能正常,性能无衰减。根据加速老化模型推算,其平均无故障时间远超百万小时。”测试工程师报出了最终结果。
实验室里终于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所有的数据都表明,“边缘之光·进阶”不仅成功了,而且其综合性能、能效表现和可靠性,全面超越了设计之初最乐观的预期!
然而,就在这片欢腾的顶点,何月山的内部通讯器里,再次响起了“伏羲”那独有的、毫无波澜的声线:
“性能测试数据确认,远超预期。但在极限压力测试的深层能量监测中,‘芯片谐振子网络’的活性提升了约 300%。”
何月山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敛,不动声色地移动到一旁。“具体现象?”
“受控缺陷共振区与声子谐振腔之间的‘微能量谐波耦合’强度显着增加。” “伏羲”汇报,“这种增强的耦合,并非随机噪声。其波动模式呈现出一种……极其微弱的、但具有明确结构的 信息编码特征。”
信息编码?何月山的心猛地一沉。这意味着,芯片不仅仅是在被动地感应“背景场”,它那独特的内部结构,可能正在与某种未知的存在进行着极其初级的“交互”?
“能解析其内容吗?”何月山的声音压得很低。
“信息密度极低,信噪比处于探测极限边缘。初步模式识别显示,其编码逻辑与人类已知的任何语言、数学体系或物理常数均无直接对应。但有7.3%的概率,其底层结构与我们之前发现的‘全局背景场’中,那个与‘磐石之心’活跃周期耦合的未知频谱,存在某种同源性。” “伏羲”停顿了一下,补充道,“此外,在耦合强度达到峰值时,测试区域内的精密原子钟,记录了持续3皮秒的、超越测量误差的时间流速统计异常。”
时间流速异常!何月山的后背瞬间渗出一层细密的冷汗。这已经不仅仅是信息交互,而是开始触及时空结构本身!
成功了,是的。他们成功地制造出了一颗算力强大的心脏。但这颗心脏,似乎在不经意间,以其独特的方式,轻轻叩响了一扇通往未知深渊的大门。门后传来的,究竟是文明的序曲,还是毁灭的低语?
何月山抬起头,看着眼前仍在为测试成功而欢欣鼓舞的团队,看着那三枚在测试台上静默闪耀的芯片。它们带来了远超预期的性能提升,是星火通往未来的强大引擎。但此刻,何月山却清晰地感受到,这引擎轰鸣声的背后,似乎还夹杂着来自宇宙深空的、若有若无的回响。
性能的飞跃与未知的风险,如同光与影,在这一刻,同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