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村的老李家有个聪慧的儿子,名叫李艳。他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5岁便能背诵诗词,7岁已能提笔写文章,村里的老秀才见了,连连夸赞他是天才。父亲李老四听闻后,满心欢喜,毅然卖掉家中的猪,换回文房四宝,供儿子读书。李艳不负众望,15岁便考中了童生,全村人都为他感到骄傲,称赞他将来必有出息。
李老四更是倾尽所有积蓄,送儿子去县学深造,满心期待他能考取功名,光耀门楣。李艳自己也暗下决心,一定要离开这穷山村,去外面的世界闯荡。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他,三次乡试,他均名落孙山。
22岁那年,父亲病重,李艳匆忙赶回老家。临终前,父亲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艳儿,读书固然是好,但人总要吃饭,要生存,好好种地吧。”父亲去世后,李艳无奈,只好留在村里种田。
村里人原本以为,读书人必定有真才实学,能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然而,很快他们便发现,李艳虽然满腹经纶,却只会纸上谈兵。村里要修水渠,李艳说要效仿古人,开一条大渠;而老农王叔则认为,挖条小沟就足够了。最终,大家听了王叔的,李艳却觉得太过简单,不屑于帮忙。
邻居问他该种什么作物,他照着书本说该种豆子,可村里的沙土地根本不适合种豆,结果收成极差。夏收时,他去割麦,连镰刀都不会用,还非要按照书上的方法去割,结果半天下来,满手都是水泡。秋收后,李艳的地收成最差,村里人都笑话他是“秀才农”。他羞愧难当,躲在家里不敢出门,粮食快吃完了,只能饿肚子。
一天,王叔送来一袋米,对他说:“你爹是种地的好手,因为他边干边学,不断摸索。而你,光读书不实践,就像只耕地不播种,白费力气。”李艳深受触动,第二天便去找王叔的儿子铁柱学种地。他不再空谈书本,而是虚心学习辨认土质、观察天气。同时,他将书上有用的知识与老农的经验相结合,摸索出新的种植方法。
春天,他试种了一亩红薯,细心照料。夏天发大水时,他提出在上游修石坝分流的办法,果然有效保护了农田。秋天,他的红薯大丰收,产量远超传统作物。村民们纷纷前来学习,他热心教导,还带领大家一起育苗。
两年后,清河村成了有名的红薯产地,村民们的生活改善了许多。大家都尊敬地称李艳为“庄稼秀才”。在父亲的坟前,李艳放下新收的红薯,轻声说:“爹,我懂了,眼光高不是错,但手底下也得有真本事。真正的学问不在书上,而在生活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眼高并非过错,手低才真正可悲。真正的学问,不在于纸上的文字,而在于脚下的土地和手中的活计。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