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其他类型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10章 让后人知道,我们当年就是这样守护祖国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章 让后人知道,我们当年就是这样守护祖国的。

二月的柳岸里还带着料峭寒意,医院临终关怀科的护士却给樊赟打来一通带着暖意的电话——周爷爷在凌晨安详离世了,走的时候胸前戴着那枚“和平友谊勋章”,手里还攥着那只竹编和平鸽,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樊赟赶到医院时,周爷爷的病房已经收拾得整洁素雅,床头柜上还放着那本双语版《中法戎光非遗记忆集》,翻开的那一页,正是他和法国战友的“虚拟合影”。周爷爷的儿子红着眼眶递给樊赟一张纸条,是周爷爷清醒时让护工代写的:“谢谢你们帮我见了‘老战友’,圆了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我走得很安心。”

倾喃和凰慕很快赶来,三人站在病房里,眼前不断浮现出和周爷爷相处的画面——第一次听他讲援越抗法的故事时,他眼里闪烁的光芒;看到“虚拟合影”时,他激动得颤抖的双手;戴上“和平友谊勋章”时,他眼角泛起的泪光。“周爷爷没有遗憾了,”倾喃轻声说,声音带着哽咽,“他带着和战友的友谊,带着对和平的期盼,安详地走了。”

按照周爷爷的遗愿,他的骨灰将撒在柳岸里的竹林旁——那里种着送往法国的竹苗的“同胞”,他说想看着这些竹子长大,就像看着中法友谊长青。葬礼那天,“戎光非遗工坊”的老匠人、志愿者,还有周爷爷帮助过的人都来了,大家手里拿着竹编和平鸽,静静地送周爷爷最后一程。程师傅把那只漆器通讯站模型放在墓碑旁:“周爷爷,这是您的‘老战友’,以后它陪着您,您就不孤单了。”

周爷爷走后,樊赟、倾喃和凰慕决定在“戎光非遗工坊”里开辟一个“老兵记忆角”,专门存放那些带着老兵温度的物品——周爷爷的“虚拟合影”、张爷爷的铁皮水壶、赵爷爷的炮兵阵地模型,还有每位老兵的手作和故事卡片。

整理这些物品时,三人发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赵爷爷在病情加重前,偷偷用竹丝编了一个小小的炮兵模型,还在炮身上刻了“保家卫国”四个字,下面压着一张纸条:“麻烦把这个模型放在记忆角,让后人知道,我们当年就是这样守护祖国的。”樊赟小心翼翼地把模型放在玻璃展柜里,旁边贴上赵爷爷的照片和故事,轻声说:“赵爷爷,您的心愿我们帮您实现了,后人会记住您的故事的。”

“老兵记忆角”开放那天,很多人专程赶来参观。有位年轻的退役军人看着张爷爷的雪地电台模型,久久不愿离开:“我爷爷也是通讯兵,他总说当年在雪地里架电台的日子,现在看到这个模型,我终于能想象出爷爷当年的样子了。”还有位老师带着学生来参观,给孩子们讲老兵的故事,孩子们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用小本子记录下关键的时间和事件,眼里满是敬佩。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故事,凰慕还提议把“老兵记忆角”的内容做成线上展厅,通过3d技术还原老兵的记忆场景,让无法来到工坊的人也能“沉浸式”感受老兵的岁月。志愿者小林负责建模,他根据程师傅的竹编模型和郑师傅的漆器画,一点点还原出雪地电台、炮兵阵地、战壕场景,还在场景里加入了老兵的口述录音,让线上展厅更有温度。

线上展厅上线后,很快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位远在国外的华人看到后,特意发来邮件:“谢谢你们用这么温暖的方式记录老兵的故事,让我们这些海外华人也能感受到祖国老兵的奉献精神,我会把这些故事讲给我的孩子听,让他们永远记住自己的根。”

三月的春风吹绿了柳岸里的竹林,“戎光非遗工坊”里又迎来了新的志愿者——这次有很多是周爷爷、张爷爷等老兵的后代,他们带着对祖辈的敬意,想加入到老兵非遗关怀的队伍中。

周爷爷的孙子周明是一名大学生,他主动提出要负责“老兵记忆角”的日常维护:“爷爷走后,我才真正了解到他当年的经历有多不容易,现在能为其他老兵做些事,能守护好这些记忆,我觉得很有意义。”张爷爷的孙女张婷则擅长设计,她重新设计了“老兵记忆角”的故事卡片,在卡片上加入了二维码,扫码就能收听老兵的口述故事:“这样大家不仅能看到手作,还能听到老兵的声音,更能感受到他们的情感。”

樊赟、倾喃和凰慕还带着新志愿者,继续推进“跨国戎光非遗”计划。他们和英国退役军人协会确定了合作细节,将帮助英国老兵还原二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场景——用竹编做登陆艇模型,用布艺拼贴士兵剪影,用漆器画登陆路线图。程师傅已经开始研究登陆艇的结构,郑师傅则在调试适合还原战场场景的漆料颜色,大家都在为新的项目忙碌着。

有天下午,樊赟、倾喃和凰慕坐在工坊的竹编凉棚下,看着新志愿者们跟着老匠人学做手作,听着远处孩子们参观“老兵记忆角”的笑声,心里满是欣慰。倾喃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老兵的故事不会被忘记,非遗的传承也有了新的力量。”

樊赟望着不远处周爷爷骨灰撒放的竹林,那里的竹子已经长得挺拔修长,竹叶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回应着大家的努力。“周爷爷他们虽然走了,但他们的精神还在,”樊赟轻声说,“我们会带着他们的期盼,继续走下去,帮更多老兵圆心愿,让更多人记住那段峥嵘岁月,让非遗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

凰慕翻着新的合作计划,笑着说:“轻折柳的故事,从汉服开始,到非遗关怀,再到跨国交流,每一段都充满了温暖和力量。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故事等着我们去书写,还会有更多的人因为我们的努力,了解老兵、致敬老兵,热爱非遗、传承非遗。”

工坊里,程师傅正教周明编竹编登陆艇,郑师傅在给张婷讲解漆器颜色的调配技巧,志愿者们在整理新的老兵故事资料,孩子们在“老兵记忆角”里认真地听着老兵的口述录音。阳光透过竹叶洒下来,落在每个人的身上,也落在那些带着温度的手作上,像是为这份传承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