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上,越靠近银河系中心区域的文明疆域,
代表虫族入侵的红色就越发深邃、密集,如同不断扩散的瘟疫。
而那些位于边缘星域或资源贫瘠区域的文明,
遭受的入侵压力则明显小得多。
“主力……虫族的主力果然都在银心那边!”
苏振国猛地一拳砸在控制台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他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更有一丝紧迫。
“我们现在对付的,恐怕只是对方蔓延出来的皮毛!”
这个认知让他心头一沉。
如果连这些“皮毛”都动辄以千亿计,
那么银心方向的虫族主力,其规模将何等恐怖?
他的目光再次扫过星图,
最终停留在几个标注为“寻求援助”的文明坐标上。
这些文明无一例外,都位于虫族入侵压力较大的区域。
“不行……必须加快!”
苏振国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脊背。
他调出现役星舰的建造数据,
手指重点划过蜂群主宰级母舰的产量曲线。
“蜂群主宰的产能,还要再提!这是对抗虫海的关键!”
但随即,他的目光又落到了虫族母巢的情报上。
那些动辄上千公里的庞大生物巢穴,如同移动的星体。
青龙级旗舰的歼星主炮威力虽强,
但往往需要同时多艘命中才能有效瘫痪一艘母巢。
而且,那艘上万公里级别的“泰坦心核”,
更是如同一根刺,扎在苏振国心头。
“我们缺少一种……能够一锤定音的大家伙!”
他摩挲着下巴,眼神中闪烁着军人的果决与对更强武力的渴望。
“一款真正的移动战争要塞!
甚至……是能搭载星舰出战的星际母舰!”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迅速在他脑中扎根、壮大。
他不再犹豫,立刻接通了与沈渊的最高权限加密通讯频道。
“小沈!”
苏振国的声音带着一贯的雷厉风行。
“我分析了最新星图,虫族主力大概率盘踞在银心区域,
我们这边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他快速将自己的观察和结论说了一遍。
“所以,我建议,研发一款体型更大、
火力更猛、防御更强的移动战争要塞!
甚至是星空真正意义上的星际母舰!
其搭载的不在是星际战机,而是小型星舰。”
他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迫切。
“我们需要一种能正面碾压虫族母巢,
甚至对抗更大威胁的终极兵器!”
……
巴纳德星系轨道空间基地。
沈渊缓缓从实验台前抬起头。
他面前的全息界面上,一个复杂无比的能量场模型正缓缓旋转,
无数代表空间曲率的线条在其中交织、偏折。
经过两个月的潜心推演与无数次微观规则调整,
“空间偏折护盾”的理论模型终于彻底完善。
他伸出手指,在虚空中轻轻一点。
模拟界面中,一道高能粒子束射向被护盾保护的舰体。
在接触护盾表面的瞬间,粒子束的前进轨迹发生了诡异的弯曲,
如同光线射入水面发生折射,
堪堪擦着舰体边缘掠过,未能造成任何伤害。
理论上,这几乎是一种绝对防御。
“成功了。”
沈渊低声自语,脸上却没有太多喜悦。
他调出护盾的能源消耗数据,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能源需求……太大了。”
他心算速度极快,瞬间将数据与现役星舰的曙光V型能源核心输出功率进行对比。
结果显而易见。
如果强行将空间偏折护盾加载到现役星舰上,
本就因装备空间跃迁引擎而紧张的能源预算将立刻捉襟见肘。
护盾或许能偏折掉那些致命攻击,
但护盾的维持时间将大幅缩短,反而降低生存率。
“有点得不偿失。”
沈渊轻轻摇头,眼神冷静地做出了判断。
“这项技术,暂时封存,留待地级星舰。”
他的目光没有丝毫留恋,
迅速将空间偏折护盾的相关数据归档,标记为“储备技术”。
就在他完成这项工作的同时,苏振国的通讯请求接了进来。
沈渊安静地听完苏振国关于虫族主力分布的分析,
以及研发移动战争要塞的建议。
他沉默了几秒,眼中规则线条微微流转,
似乎在快速评估着这个建议的可行性与优先级。
“可以。”
沈渊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出,平淡却带着应允的力度。
“这个方向,我会纳入后续研发规划,统筹考虑。”
结束与苏振国的通讯后,沈渊并未停歇。
他的意识再次沉入那片由规则线条构成的浩瀚海洋。
空间偏折护盾只是空间科技应用的一个分支。
他的指尖在全息界面上快速滑动,调出了新的研究项目——
“空间干扰与探测”、“空间封锁理论模型”。
无数复杂的公式与能量结构在他眼前飞速构建、组合、优化。
他的眼神专注而深邃,完全沉浸在对更深层次空间奥秘的探索中。
突然,他指尖的动作微微一顿。
一个关于“攻击跃迁”的应用构想,在他脑海中骤然清晰起来。
“与其让舰船跃迁,不如让攻击本身跃迁。”
他低声喃喃,意念微动,
在模拟界面中开始构建新的模型。
在主炮发射口的正前方,
一个微型的、短暂存在的空间跃迁空洞被瞬间制造出来。
几乎在同一时刻,主炮蓄能完毕,
炽热的光束咆哮而出,径直射入那跃迁空洞!
下一秒,模拟界面中,
距离数光年外的敌舰前方数千公里的虚空中,
另一个跃迁空洞骤然打开,
那道毁灭性的光束如同鬼魅般从中射出,
精准地轰击在“敌舰”的护盾上!
“攻击跃迁,完成!”
沈渊看着模拟结果,眼神平静无波。
“原理与空间跃迁引擎类似,
只需调整引擎输出频率与空间坐标锁定算法。”
他快速评估着这项技术的优缺点。
“在敌方没有空间封锁或高强度空间波动干扰的情况下,
可实现绝对意义上的超视距打击。”
“应用范围……还可扩展至星际导弹、
电磁炮弹丸等一切实体或能量攻击。”
“代价……能源消耗会比常规攻击提升约50%。”
这个代价,在沈渊看来,完全可以接受。
他迅速将“攻击跃迁”技术的数据模型整理归档,标记为“可实战化”。
做完这一切,沈渊的意识再次投入对更深层次空间规则的解析与编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