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一个山寨的崛起 > 第259章 红海商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曼德海峡的浪头带着股咸涩的热风,拍在“云鲲号”的船板上,溅起的水花里混着细沙。郑伟站在船头,望着两岸的岩壁——左边是非洲的索马里,右边是阿拉伯半岛的也门,褐色的山岩直插海中,像两扇半开的巨门,把红海的入口守得严严实实。

“过了这海峡,就是红海了。”大副指着海图,“阿拉伯商人说,他们的船队就在吉达港等着,带了波斯的地毯和欧洲的钟表,还有奥斯曼帝国的宝石。”

郑伟点点头,让水手升起“云”字旗。这面旗在印度洋上已经闯下了名号,商船见了会避让,港口见了会迎客。果然,刚驶入红海没半日,就有三艘挂着三角帆的阿拉伯商船靠了过来,为首的船主站在船头挥手,用阿拉伯语喊:“东方的朋友,我们是来交易的!”

吉达港的码头比想象中热闹。骆驼驮着香料袋在沙滩上踱步,穿白袍的商人围着货摊讨价还价,空气中飘着没药和咖啡的混合香气。郑伟的舰队一靠岸,立刻被围得水泄不通——阿拉伯人从没见过这样的钢铁巨船,指着烟囱里的白汽啧啧称奇,说“这船不用风也能跑,定是有魔法”。

领头的阿拉伯商人叫易卜拉欣,留着浓密的络腮胡,长袍上绣着金线。他带来的货物堆成了小山:波斯地毯织着繁复的几何花纹,踩上去像踩在云朵上;欧洲的铜钟滴答作响,指针比当地的日晷准得多;还有一箱子红宝石,在阳光下红得像血。

“郑大人,”易卜拉欣抚着胸口行礼,“这些是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想用它们换您的青花瓷和龙井茶叶。去年我弟弟把您的茶叶带到伊斯坦布尔,苏丹喝了赞不绝口,说比咖啡提神十倍。”

郑伟笑着摆手:“茶叶和瓷器有,但今天我带了更好的东西。”他让人打开“云鲲号”的货舱,里面整齐地摆着十几个木箱,打开一看,竟是蒸汽机模型——黄铜做的锅炉,铁制的齿轮,连杆上还缠着红绸,小巧玲珑,却五脏俱全。

“这是什么?”易卜拉欣凑近了看,只见郑伟让人往模型锅炉里添了点酒精,点燃后没一会儿,活塞就“突突”地动起来,带着齿轮转得飞快,连旁边的小风车都被带动了。

“这叫蒸汽机,”郑伟让通译解释,“不用马拉,不用人推,烧煤就能干活。能抽水灌溉你们的椰枣树,能磨面比十个人还快,还能带动织布机,一天织的布够你们一个部落穿半年。”

易卜拉欣的眼睛直了,伸手想去摸齿轮,又怕弄坏了,指尖悬在半空直哆嗦。他的庄园在尼罗河畔,每年旱季都要雇几十个奴隶抽水,累倒一片不说,效率还低;磨面的石碾更是慢得让人着急,要是这铁家伙真有这么神……

“用……用什么换?”易卜拉欣的声音都变了调,“我那箱红宝石,够换一个吗?”

“不用这么贵,”郑伟指着他的地毯,“十张波斯地毯,换一个模型和全套图纸。再加五十斤没药,我让工匠教你们怎么用。”

易卜拉欣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生怕郑伟反悔。他让人立刻把地毯搬过来,都是从波斯王室作坊里淘来的珍品,羊毛织得比丝绸还细。郑伟也不含糊,当场让工匠拆开一个模型,手把手教易卜拉欣的手下怎么添燃料、怎么调压力,连齿轮的咬合角度都画在了图纸上。

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吉达港。其他阿拉伯商人都涌来看热闹,有个经营磨坊的富商,见模型能带动石碾,当即拍板:“我用三船椰枣换一个!再请您的工匠去我的磨坊,帮我造个大的!”

郑伟一一应下,又让人搬出更大的蒸汽机样品——这是专门为红海沿岸设计的,能适应干燥气候,烧当地的椰枣壳也能运转。“你们看,”他让人演示抽水,铁管里立刻喷出哗哗的水流,“有了这东西,沙漠里也能种出庄稼。”

易卜拉欣的儿子是个留着卷发的少年,抱着模型不肯撒手,非要学怎么修齿轮。郑伟就让船上的铁匠收他当徒弟,教他打铁、锉零件。少年学得飞快,没两天就会给齿轮上润滑油了,举着沾了油污的手欢呼:“我以后也要造这样的机器!”

交易持续了五天。云朝的蒸汽机换走了波斯地毯、欧洲钟表、奥斯曼宝石,还有二十船没药和乳香;阿拉伯商人则捧着蒸汽机模型和图纸,像捧着稀世珍宝,有的连夜雇骆驼队运回庄园,有的干脆在港口搭起棚子,让云朝工匠现场指导安装。

临走时,易卜拉欣送给郑伟一匹白骆驼,说是“沙漠里最快的脚力”。他拉着郑伟的手,指着红海深处:“往南走是苏伊士,能通地中海,欧洲的商人都在那里等着。您的蒸汽机要是运到那儿,定能换回来更多黄金!”

郑伟望着远处的海平面,那里的水色比印度洋更蓝,像块巨大的蓝宝石。他知道,红海商道不只是换些货物那么简单——蒸汽机这东西,一旦在阿拉伯半岛扎下根,就会像种子一样发芽:灌溉效率高了,粮食就多了;磨面快了,作坊就兴了;连运输都可能用上蒸汽动力,到时候,这条连接欧亚非的商道,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繁忙。

“明年我们还会来,”郑伟对易卜拉欣说,“带更大的蒸汽机,还有能造机器的车床。到时候,咱们不光换货物,还能一起造东西,让这红海的船,跑得更快,装得更满。”

“云鲲号”启航时,吉达港的商人都来送行,手里举着蒸汽机模型,像举着新的希望。郑伟站在甲板上,看着阿拉伯商船已经开始模仿蒸汽船的样子,给帆船加装木轮,虽然笨拙,却透着股向前的劲儿。

海风穿过曼德海峡,带着没药的香气和齿轮转动的微响。郑伟知道,这条红海商道,从今往后会留下更多东方的印记——不只是瓷器的光泽、茶叶的清香,还有钢铁的硬度和蒸汽的力量。而这些,终将让不同大陆的人,靠得更近,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