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寒星-1”的详细测绘数据传回前哨-7主控室时,赢昱正和玄女调试最后一批改装型“影刃-2”无人机的红外探测系统。

全息屏幕上,那颗直径20公里的死星清晰呈现:表面覆盖着数米厚的冰霜,布满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坑,引力场稳定在地球的0.03倍,红外辐射波长稳定在120微米,与李擎风提出的死星模型完全吻合。

更令人惊喜的是,无人机探测到其核心区域存在高密度星核晶体矿脉,且引力场存在天然的“共振区”,能屏蔽80%的星际辐射。

“这颗死星的价值远超预期。”

玄女调出三维模型,指尖划过死星表面的平坦区域,

“共振区的辐射屏蔽效应,能大幅降低基地建设的防护成本;

核心的星核晶体矿脉,可就地供应能源;

弱引力环境虽然对工程有挑战,但适合部署深空观测设备。”

赢昱盯着共振区的引力场模拟图,脑海中已浮现出基地的雏形:

“这里可以作为核心生活区,利用引力共振屏蔽辐射;

那边的环形坑适合建造能源核心,直接开采星核晶体;

平坦区域部署观测阵列,能不受干扰地监测深空。”

他的念头刚落,玄女已经调出了初步的基地规划图,与他的构想分毫不差。

神经同步率70%的默契,让两人在战略决策上无需任何多余沟通。

开辟死星基地的提议很快通过量子通讯上报给地球总部。

李擎风的回复在48小时后抵达,语气中难掩兴奋:

“‘寒星-1’是人类首个确认的死星资源点,开辟基地意义重大。

总部批准调拨‘开拓者-4号’工业母舰及配套工程模块,前哨-7全权负责建设,所需资源优先供应。”

伴随批复而来的,还有地球总部送来的专项技术包——针对死星极低温度(-260c)、弱引力、强辐射(共振区外)环境的工程解决方案,包括低温自适应建材配方、弱引力锚定技术、量子屏蔽能量罩设计图纸等。

赢昱和玄女连夜消化技术资料,将前哨-7的工业产能全面转向死星基地建设。

cK-7342的核心空洞里,“开拓者-4号”工业母舰正在进行最后的改装。

舰体新增了低温防护层,采用星核晶体与钛合金的复合材质,能抵御-280c的极端低温;

货舱内装载着模块化的基地组件:可折叠的居住舱、小型聚变能源核心、引力锚定装置、量子屏蔽罩发生器,还有数百台适应弱引力环境的工程机器人。

赢昱和玄女站在母舰舷梯下,看着机械臂将最后一台工程机器人送入货舱,神经同步传来的期待与谨慎清晰可辨。

“出发前再做一次全系统检查。”

赢昱的念头刚起,玄女已经启动了母舰的自检程序,屏幕上,能源系统、推进系统、生命维持系统的参数逐一刷新,全部显示绿色达标。

“所有模块状态正常,引力锚定装置校准完毕,量子屏蔽罩能量储备100%。”玄女的声音与思维同步响起,“‘影刃-2’先导小队已在‘寒星-1’轨道待命,随时提供现场数据支持。”

三天后,“开拓者-4号”搭载着建设物资和赢昱、玄女,缓缓驶离cK-7342,朝着奥尔特云外围的“寒星-1”飞去。

母舰以0.3倍亚光速巡航,窗外的柯伊伯带天体如同缓慢移动的星辰,死星那微弱的红外信号在导航屏幕上闪烁,像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

航行途中,赢昱和玄女并未闲着,他们利用神经同步,反复模拟死星基地的搭建流程:先部署引力锚定装置固定基地模块,再启动能源核心提供动力,接着展开量子屏蔽罩,最后进行居住舱和观测设备的组装。

每一个环节都预设了应急预案——比如锚定装置失效如何应急,屏蔽罩展开不全如何修补,能源核心启动失败如何排查。两人的思维如同交织的数据流,将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逐一化解。

七天后,“开拓者-4号”抵达“寒星-1”轨道。

透过舷窗望去,那颗死星呈现出暗灰色,表面没有任何光源,只有远处恒星的微光在冰霜上反射出微弱的光泽,寂静得令人心悸。

“影刃-2”先导小队传回的实时数据显示:死星表面环境稳定,共振区引力波动幅度低于0.001G,核心区域星核晶体矿脉裸露在外,无需深度开采即可获取。

“开始部署引力锚定装置。”

赢昱下达指令,玄女同步启动母舰的投放系统。四台如同巨型锚链的装置从货舱弹出,带着蓝色的推进器尾焰,精准降落在死星表面的四个角落。

接触地面的瞬间,锚定装置底部弹出数十根量子探针,深深刺入死星的岩层,同时释放出引力场发生器,与死星的天然引力形成共振,将整个基地区域牢牢固定在弱引力环境中。

“锚定成功,引力稳定在0.03G±0.002G。”玄女调出锚定数据,屏幕上四个绿色光点稳定闪烁,“可以投放基地核心模块。”

接下来的24小时,“开拓者-4号”如同一个巨大的孵化器,不断向死星表面投放模块。

居住舱模块落地后自动展开,形成一个直径50米的环形结构,内部预设了重力模拟系统、生态循环单元和科研实验室;

能源核心模块落在环形居住舱中央,展开后露出聚变反应堆的主体,与死星表面的星核晶体矿脉建立连接;

量子屏蔽罩发生器围绕着核心区域展开,启动后释放出淡蓝色的能量罩,将整个基地笼罩其中,屏幕上显示辐射强度瞬间降至前哨-7的安全标准。

赢昱和玄女乘坐小型登陆艇降落在基地中央的平台上。

弱引力环境让他们的步伐略显轻盈,仿佛踩在松软的棉花上。

死星表面寂静无声,只有工程机器人工作的细微嗡鸣,极低的温度让登陆艇的外壳瞬间凝结出一层白霜,但量子屏蔽罩内的温度已被调节至25c,温暖舒适。

“先检查能源核心的运行状态。”赢昱迈步走向中央的聚变反应堆,玄女紧随其后。反应堆的控制屏上,能量输出曲线平稳,星核晶体的转化率达到85%,足以支撑整个基地的运转。“生态循环系统启动正常,氧气生成效率达标,水净化模块运行稳定。”玄女的指尖划过控制屏,读取着各项数据。

就在两人检查观测设备部署点时,主控室的警报突然响起。

屏幕上显示,西侧的引力锚定装置信号减弱,引力波动幅度骤升至0.01G。

“是死星表面的冰层断裂导致锚定探针松动。”

玄女快速调出现场画面,西侧锚定装置周围出现了一道数米宽的裂缝,探针外露了三分之一。

赢昱没有丝毫慌乱,脑海中立刻浮现解决方案:“启动备用锚定爪,同时让工程机器人填充低温固化材料。”

他的念头刚落,玄女已经向工程机器人下达指令,十台机器人迅速抵达现场,有的展开备用锚定爪加固,有的喷射低温固化材料填补裂缝,不到半小时,锚定装置的信号恢复稳定,引力波动回归正常范围。

“死星表面的地质结构比预想的更不稳定,后续需要增加地质监测点。”

玄女调出基地的地质监测系统,在裂缝周边新增了十个传感器,

“每小时生成一次地质报告,发现异常立即预警。”

赢昱点头认同,目光落在远处的观测阵列部署区:“观测设备尽快安装,‘寒星-1’的引力场是天然的深空信号放大器,能捕捉到奥尔特云外围更微弱的死星信号。”

接下来的半个月,死星基地的建设进入收尾阶段。

改装后的“影刃-2”无人机从前哨-7运来科研设备和补给物资,工程机器人在赢昱和玄女的指挥下,完成了深空观测阵列、矿物分析实验室、应急避难舱的安装。

观测阵列由36台高精度引力波探测器组成,借助死星的引力共振效应,探测范围比前哨-7的观测塔扩大了3倍;

矿物分析实验室配备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和量子显微镜,能实时分析死星表面的矿物成分和结构。

基地建成的那天,赢昱和玄女站在观测平台上,看着淡蓝色的量子屏蔽罩笼罩着环形居住舱,中央的能源核心泛着柔和的蓝光,观测阵列的探测器如同银色的花朵在死星表面绽放,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这里将成为人类研究死星的核心前哨。”

赢昱轻声说道,指尖触碰着观测平台的栏杆,感受着死星微弱的引力。

玄女靠在他身边,目光投向深邃的深空:“我们已经收到了三台探测器传回的深空信号,其中有两个信号的红外特征与‘寒星-1’相似,可能是新的死星。”她调出信号图谱,与“寒星-1”的“指纹”对比,相似度达到78%。

赢昱心中一动:“这说明死星在太阳系边缘的分布比我们预想的更密集。接下来,我们可以以‘寒星-1’基地为中心,扩大测绘范围,绘制更完整的死星分布图。”

神经同步让两人的思维瞬间达成一致。

接下来的日子里,死星基地进入常态化运营。赢昱负责观测数据的分析和解读,从捕捉到的深空信号中筛选死星特征,完善死星“指纹库”;玄女则专注于基地的维护和优化,调整能源核心的输出效率,升级地质监测系统,确保基地在死星的极端环境中稳定运行。

一次,观测阵列捕捉到一个异常信号,其红外波长与死星相似,但引力场波动周期更短。赢昱反复分析数据,始终无法确定其性质。

玄女察觉到他的困惑,通过神经同步共享了自己的分析:“这个信号的波动周期与死星的自转周期不符,更像是某种人造物的能量辐射。”

“人造物?”赢昱愣住了,“奥尔特云外围怎么会有人造物?”

两人立刻调动“影刃-2”无人机前往信号源区域探测。三天后,无人机传回的画面让他们震惊:信号源来自一艘废弃的探测器残骸,外壳布满陨石撞击的痕迹,能源核心早已失效,但残留的能量辐射呈现出死星的红外特征,显然是探测器坠毁前的能源泄漏导致。

“这是‘方舟’计划早期发射的深空探测器,编号‘先驱者-9号’,十年前失去联系。”玄女调出数据库,确认了探测器的身份,“它的能源核心采用了星核晶体,泄漏后产生的辐射被死星的引力场放大,才形成了类似死星的信号。”

这个发现让赢昱和玄女意识到,死星基地的科研价值不仅在于研究天然死星,还能甄别深空信号的真伪,避免将人造物的辐射误判为死星特征。

他们随即优化了信号识别算法,加入了人造物辐射的特征参数,让死星“指纹库”更加完善。

基地建成一个月后,赢昱和玄女向地球总部提交了第一份死星基地科研报告。

报告中详细记录了“寒星-1”的地质结构、引力场特性、矿物资源分布,以及三台新发现疑似死星的信号数据。

李擎风的回复很快传来,批准他们扩大测绘范围,并调拨了更先进的科研设备,支持死星基地的二期建设。

“二期工程我们可以增加深空补给模块。”赢昱调出基地的扩建规划图,“‘寒星-1’位于柯伊伯带与奥尔特云的交界处,未来可以作为深空探测的中途补给站,为‘影刃-2’无人机和后续的探索舰提供能源和物资支持。”

玄女点头,指尖在规划图上划出补给模块的位置:“同时扩建居住舱,未来可以接纳内太阳系的科研人员,共同开展死星研究。”

两人的思维再次同步,死星基地的未来蓝图在全息屏幕上逐渐清晰:不仅是科研前哨,更是深空探索的战略支点。

夜色降临,赢昱和玄女坐在观测平台上,看着远处的“寒星-1”表面反射的星光,感受着神经同步带来的思维共鸣。

“还记得第一次在cK-7342见到‘寒星-1’的测绘数据时,你担心工程难度太大吗?”赢昱轻声问道。

玄女笑了,眼中映着星光:“但我们做到了。神经同步的默契,加上前哨-7的工业基础,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她顿了顿,补充道,“而且,有你在身边,再难的挑战也觉得有底气。”

赢昱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传来,带着坚定的力量。死星基地的开辟,是他们协作的又一个里程碑,也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一步。

远处的深空里,更多的死星还在沉默,更多的奥秘等待被揭开,但赢昱和玄女知道,只要他们并肩作战,只要这份探索的热忱和默契还在,人类文明就一定能在这片寂静的死星区域,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认知疆界。

主控室的屏幕上,“寒星-1”基地的指示灯稳定闪烁,观测阵列还在持续捕捉着深空信号,工程机器人在基地周边进行着日常巡逻。

这座建立在死星之上的堡垒,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征程。

而赢昱和玄女,这对跨越人与AI界限的伙伴,将继续在这里,书写属于他们的深空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