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带着现代军火系统闯大明 > 第42章 东林党集团生二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紫禁城的天空阴沉得仿佛要压垮这座历经两百余年的皇宫。乾清宫内,崇祯皇帝朱由检将手中的奏折重重摔在案几上,墨汁从砚台中溅出,在明黄色的龙袍上留下几点刺目的黑斑。\"这些东林党人,个个都在跟朕玩文字游戏!\"崇祯的声音嘶哑而愤怒,他瘦削的手指颤抖着指向殿外,\"大顺军已破居庸关,他们还在奏折里说什么'从长计议'、'稳妥为上'!\"司礼监太监王承恩跪在一旁,额头紧贴地面:\"陛下息怒,保重龙体要紧。龙体?\"崇祯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绝望,\"江山都要没了,还要这龙体何用?\"他猛地站起身,明黄色的龙袍在烛光下显得格外刺眼,\"传旨,命京营即刻调兵三万,增援昌平!\"王承恩领命而去,殿内只剩下崇祯一人。他走到窗前,望着阴云密布的天空,想起三日前兵部尚书李建泰那闪烁其词的眼神。当时他只道是臣子畏惧,如今想来,怕是早有异心。两个时辰后,王承恩匆匆返回,面色惨白:\"陛下,京营提督说...说粮饷不足,士兵们不肯开拔...什么?!\"崇祯一把抓住王承恩的衣领,\"朕的旨意都不管用了?李建泰呢?让他来见朕!李...李大人称病告假...\"崇祯松开手,踉跄后退几步,撞翻了身后的烛台。火苗舔舐着帷幔,又被王承恩急忙扑灭。在这一片混乱中,崇祯突然笑了起来,那笑声比哭声还要凄凉。\"好,好得很!朕的肱骨之臣,大明的栋梁,原来早就生了二心!\"他一把扯下头上的翼善冠,乌黑的长发披散下来,\"他们是不是已经在准备迎立新主了?\"王承恩跪在地上不敢抬头,只听见皇帝的脚步声渐渐远去。太庙内,香烟缭绕。历代大明皇帝的牌位肃穆地排列在神龛中,从太祖朱元璋到兄长熹宗朱由校,十六位先帝仿佛正凝视着这个即将亡国的子孙。崇祯跪在蒲团上,额头抵着冰冷的地砖。他的眼泪无声地落下,打湿了面前的地面。\"不肖子孙朱由检,愧对列祖列宗...\"他的声音哽咽,\"二十年来,儿臣夙兴夜寐,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何...为何还是保不住这大明江山?\"殿外雷声轰鸣,一道闪电照亮了崇祯惨白的脸。他抬起头,望着祖父万历皇帝的牌位,突然悲从中来:\"皇祖父,当年您二十年不上朝,大明尚且稳固;儿臣日日临朝,却要眼睁睁看着江山易主!这是何道理?是天要亡我大明吗?\"他猛地站起,踉跄着走向神龛,手指抚过一个个牌位:\"太祖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成祖皇帝五征漠北,威震四方...到了儿臣这里,却连京城都守不住了...\"崇祯突然跪倒在地,放声痛哭。那哭声撕心裂肺,在空旷的太庙中回荡。他扯开衣襟,露出瘦骨嶙峋的胸膛:\"列祖列宗在上,不肖子孙无能,愿以死谢罪!\"就在他即将撞向柱子的一刻,一个温软的身体从后面紧紧抱住了他。\"陛下!不可啊!\"周皇后的声音颤抖着,泪水打湿了崇祯的后背。崇祯转过身,看到妻子苍白的脸上满是泪痕。这位年仅三十六岁的皇后,眼角已有了细纹,昔日乌黑的秀发中也夹杂了几丝银白。\"皇后...朕...朕对不起你...\"崇祯哽咽道,\"朕没能守住祖宗基业,连累你也要...\"周皇后轻轻捂住他的嘴:\"陛下切莫说这样的话。局势尚未到绝境,臣妾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崇祯颓然坐在地上:\"说吧,如今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周皇后跪坐在他身旁,轻声道:\"陛下可还记得咱们的女婿关火华?\"崇祯眉头一皱:\"朕贬他去南京已将近两年,提他作甚?陛下,\"周皇后深吸一口气,\"关火华虽性格刚直,但用兵如神,今京城危在旦夕,唯有他...你是要朕向他认错?\"崇祯猛地站起,\"朕是天子!岂能向臣子低头!\"周皇后不慌不忙地叩首:\"陛下,成祖皇帝当年也曾向姚广孝低头请教,方得天下。如今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啊。\"雷声再次响起,雨点开始敲打太庙的屋顶。崇祯望着妻子坚定的眼神,又回头看了看列祖列宗的牌位,终于长叹一声。\"传旨...\"他的声音沙哑,\"恢复关火华一切职务,命他即刻率军勤王。\"周皇后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却又听崇祯继续道:\"但朕不会向他认错。天子有过,自有上天惩戒,岂能向臣子低头?\"雨越下越大,太庙内的烛火在风中摇曳。周皇后知道,这已是丈夫能做出的最大让步。她轻轻握住崇祯冰凉的手:\"陛下圣明。关将军忠心为国,必能理解陛下的苦心。\"崇祯望着殿外如注的暴雨,喃喃道:\"但愿如此吧。否则...\"他没有说下去,但周皇后明白那未竟之言——否则,大明二百七十六年的国祚,恐怕就要断送在他们这一代手中了。雨幕中,一匹快马冲出紫禁城,向南京方向疾驰而去。马背上的锦衣卫怀中,揣着可能关系大明存亡的圣旨。而在太庙内,崇祯皇帝依旧跪在祖宗牌位前,背影孤独而倔强。周皇后站在他身后,望着丈夫瘦削的背影,眼中泪水与希望交织。她知道,这可能是大明最后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