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母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麦乳精,“来,喝点这个,最近你工作咋样了?”
“还不错,那些老师傅挺照顾我的。”江宁双手接过,客气的说道。
沈母眉开眼笑的打量着眼前的江宁,这孩子长得俊不说,还透着股文气,说话也温声细语的,怎么看怎么招人喜欢。
她压低声音,带着几分自豪,“我家沈越就在镇上,他还是认识一些人的。有什么需要搭把手的,你千万别不好意思。”说着拍了拍江宁的手背,“出门在外,多个朋友也是好的。”
江宁一听沈越的名字,就有些尴尬,不过还是笑着回应:“我知道的,谢谢婶子。现在也适应了厂里的工作,都还挺好的。”
“那就好。”沈母爽朗的笑着,余光瞥见袋子里的东西,眉头皱了下:“哟,你这孩子,怎么带这么多的东西,花了不少钱吧?
你一个人在这儿打拼多不容易,这心意婶子领了,但下次可不许这样,再带东西来我可真得拦着不让你进门了!”
“没事,”江宁笑了笑,“这糕点和果酱是家里寄来的,我听立夏说你喜欢,就拿了点。”
“这果酱味道是真好啊,”沈母拿起玻璃瓶对着光看了看,酱红色的果酱在阳光下晶莹剔透的,欣喜的说道:“怪不得呢,小越往家里送了好几次,都不好吃,原来是你们老家的啊。”
江宁一愣,沈越就没跟他提着这事啊,而且他都有点不敢看沈越他妈的眼睛了,这都什么事啊。
不过面上不显,笑的更加温和了些:“那下次我让家里多寄点。”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沈越他妈还是一如既往的热情,江宁虽然心里有鬼,不过面子工程做得好,两人还是聊得挺开心的。
临走时,沈母给他塞了两块油纸包的腊肉和一瓶果酒:“快拿着,都是自家弄的,千万别跟婶子客气。
往后要是真遇上啥难处了,别怕有我们在呢,大家给你想想办法,有空了就常回来坐坐。”
江宁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了,推着自行车走出去老远,低头看了眼袋子里的腊肉,心里五味杂陈。
要是老太太知道他和沈越的事,别说送他腊肉了,估计得用肉汤泼他,哎……算了,这是沈越应该烦恼的事,他想那么多干嘛。
村里他就跟这几家要熟一点,走完就骑着自行车回了镇上,都已经下午四点半多了,李家屯离镇上就二三十公里的路,但也骑了快一个半小时。
去了国营饭店,点了晚饭以后,江宁又多点了好几份红烧肉、糖醋排骨和辣椒炒肉,他每次来镇中心,有机会都会多备一点饭菜作为他每天的午饭。
打包好用布袋子装好,挂在自行车的龙头上,去了那座有李子树的院子。
这几天上班,他一直都惦记着要把空间里的那些货转移出来的事,但沈越要么一直都在镇上,要么就是从市里早早的回来,他就没机会过来放货。
其实也不是没有机会,中午吃饭的时候可以,但还得变装,他又懒得弄,主要这事又不急。
到了院子门口,江宁掏出钥匙打开院门,木门发出”吱呀”的一声轻响,迎面就是那棵茂盛的李子树,满树的叶子被风吹得沙沙的响。
把自行车停在院子里,江宁开始参观起自己的第一套房子,院子里都打扫过的,不过还是有一点点灰,毕竟都隔了好几天。
院角破损的地方,应该是沈越找人修复了下,上面还有很新的痕迹。
前院左右各两间厢房,中间大厅旁边还有两间耳房,屋里挺宽敞的,江宁摸了下那炕,是才加固过的。
走进内院,差不多的格局,只是多了个厨房,还有一处回廊,院子很大,还有一口可以正常使用的水井,江宁最终选中了内院西侧的一间厢房作为仓库。
这个房间通风良好,窗户朝北,阳光直射不进来,而且干燥就很适合,又在四周转了转,确定没有人以后。
江宁把他在阳市黑市里收的物资,取了出来,吃的这些没拿,都是日用品。
眨眼间,空荡荡的房间里就已经堆满了货品,码的有人高的各种搪瓷制品、塑料制品、铁锅,成箱的牙刷、香皂、雪花膏、手电筒、刷子和卫生纸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基本都有。
最占地方的就是那几十个的热水瓶。这些货拿出来都是摆放整齐的,倒不用他整理,至于具体有多少货,在空间里的时候他都懒得数,更不用说现在了。
没什么问题后,把门锁好,进了旁边的房间,把那些崭新的大件拿了出来——三台缝纫机、两辆凤凰牌自行车、五台收音机、还有三十多块男女手表和一台比较稀罕的电视机。
这些东西数量不多,他打算直接处理给沈越,到时候跟他换成粮票。
江宁又去了其空屋里,把那次收的吃的也都取了出来,转眼间屋里全部装满,都已经码到屋顶了,自己都惊了下,怎么还有这么多东西?
除了大米、面粉、油这些,大部分都是纸箱装着的,二十多箱的榨菜、酱油调味品,一百多箱的月饼、饼干、各种糕点糖果。
八十几箱的干木耳、香菇、红枣这类干货,还有好几十箱的各种水果、肉罐头,其他各种吃的像话梅蜜饯、肉肠这些都有。
这些大部分都是阳市的厂家,拿去救助肯定不行,像大米、面粉还有大白兔奶糖这些又不适合。
看着这满满当当的屋子,虽然他都已经习惯了,还是觉得超级开心,估计每个小朋友都幻想过,自己家里要是开着小卖店或者超市就好了,他以前就有过。
想到这,江宁又想去收物资了,可惜割尾会的最近才出事,不能搞他们,等到外公他们回城后,他得在这黑省好好的收一波东西才行。
对了,还有李家,好东西肯定多,最后一站就他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