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大吴会典?刑律篇》载:\"三法司者,国之司直,刑部掌刑,户部掌钱,大理寺掌法,三者相维,不可偏废。\" 德佑十八年春,太和殿的金砖映着晨光,谢渊手中的账册、密约、马印如三把利刃,将三法司堂官的伪装层层剖开。盖因账册记其贪,密约证其叛,马印显其党,三证环扣,实乃天网恢恢。
国法已宽农,天刑终宥尔。
一鞭谁信重,万姓徒为喜。
公道存心中,清风满襟起。
何当解冠佩,归种汶阳田。
太和殿的梁柱间浮动着檀香与墨香的混合气息,晋商的舞弊账册在案上堆叠如小山,最顶层的 \"范记票号\" 流水册边角已被手指摩挲得起毛。谢渊的指尖点在 \"德佑十三年三月\" 的条目上,声音透过殿内的寂静传得很远:\"此月 ' 马政费 ' 银五万两,\"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户部侍郎张诚发白的脸,\"恰好与瓦剌贡马的数目吻合,每匹战马折合银五十两,分毫不差。\"
按《大吴会典?边饷篇》,边军战马采购需经太仆寺、兵部、户部三司会签,而账册上的签章只有 \"户部张\" 三字。\"张大人,\" 谢渊的指节叩着账册,\"这独签的五十两,是边军的定例,还是飞鹰厂的回扣?\" 张诚的喉结滚动着,袍角下的手指死死攥着玉带,指节泛白如骨。
殿外的风突然掀起帘角,带进一阵沙尘,落在账册上的 \"晋商范永斗\" 字样上。许显突然出声:\"谢大人仅凭一本账册就定案,未免草率!\" 他的朝珠在胸前晃动,第三颗珠子的丝线有细微断裂 —— 那是镇刑司 \"同党\" 的暗号,暗示张诚该出声反驳。
谢渊没理会许显的诘问,转而对阶下喊道:\"传大同马市的老账房。\" 须发皆白的老账房捧着算盘上前,手指在算珠上翻飞如蝶,噼啪声在殿内格外清晰。\"大人请看,\" 他指着算盘上的数字,\"这账册的加减乘除,用的是 ' 九归诀 ',\" 他翻开户部存档的《税银算法》,\"与三法司的 ' 上法诀 ' 不同,却与张侍郎府中账房的算法完全相同。\"
老账房还指出,账册上的 \"两\" 字写法有个独特的圈点,与张诚私章上的写法一致 —— 那是张诚幼时练字留下的笔误,全天下只有他的账房会这么写。\"这不是伪造,\" 老账房的声音带着笃定,\"是张侍郎的亲随账房亲笔所记。\"
吏部尚书突然出列:\"老账房乃一介布衣,其言不足为凭。\" 他的目光扫过三法司官员,\"三虎皆是两朝元老,岂能因一本账册就定罪?\" 这话看似公允,实则在为三虎开脱 —— 去年他女儿出嫁,张诚曾送过五百两贺银,账目就记在这本舞弊册的 \"杂项\" 里。
德佑帝的龙椅发出一声轻微的吱呀,他从御座上俯身,指着账册末尾的花押:\"许显的 ' 显' 字,最后一笔总带个弯钩,\" 他让人取来许显去年的《秋审奏疏》,\"这里的花押,弯钩弧度分毫不差。\" 皇帝的声音不高,却像重锤敲在许显心上。
许显突然扑倒在地,额头磕在金砖上发出闷响:\"陛下明鉴!此乃奸人仿冒!\" 他的发髻散乱,露出鬓角的白发,与平日的威严判若两人。谢渊却从袖中取出《镇刑司笔迹录》,其中收录的许显十年前的花押,同样带着这个独特的弯钩 —— 笔迹可以模仿,三十年形成的笔势却改不了。
大理寺卿李嵩突然干咳:\"陛下,按《大吴刑律》,花押需三证合一方可定罪。\" 他的指节叩着朝笏,那是用阴沉木做的,据说能避邪 —— 此刻却像在为自己壮胆。谢渊冷冷回应:\"李大人放心,后面的证据,足够让三证合一。\" 殿内的气氛陡然紧张,连檀香的烟气都仿佛凝固了。
瓦剌密约的桑皮纸在群臣手中传阅,纸张粗糙的纹理带着塞外的风沙气息。传到李嵩手中时,他的指尖刚触到纸页就猛地缩回,仿佛被烫到一般。谢渊的声音适时响起:\"这份密约的内容,' 割宣府三城以易盐引三千 ',\" 他指着译文,\"与代王萧灼旧档中 ' 割城易盐 ' 的条款,用词都一模一样。\"
按《大吴边策》,边地密约需用朝廷特制的 \"防蛀纸\",而这份密约用的是瓦剌的桑皮纸,却盖着大吴的礼部印 —— 这本身就是通敌的铁证。\"李大人,\" 谢渊的目光如刀,\"您府中搜出的飞鹰厂蜡模,与密约上的蜡封纹路完全相同,连蜡中掺的涿州铁砂比例都分毫不差,这该如何解释?\"
李嵩的脸涨得通红,突然将密约扔在地上:\"一派胡言!这是瓦剌细作伪造的!\" 他的袍袖扫过案几,打翻了盛着茶水的盏,水渍在金砖上漫延,像一滩没擦干净的血迹。都察院御史突然出列:\"臣有本!\" 他捧着的奏折上,记着李嵩去年曾三次私会瓦剌使者,\"每次会面后,都有盐引从宣府流出。\"
谢渊让人取来李嵩府中搜出的蜡模,与密约上的蜡封并置在阳光下。透过放大镜,蜡纹的 \"飞鹰展翅\" 图案完全重合,连鹰尾的三根羽毛都分毫不差。\"《大吴工器录》记载,飞鹰厂的蜡模由专人负责,每副模子都有暗记,\" 谢渊指着鹰喙处的极小缺口,\"这是李大人的私模特征,官模绝无此缺口。\"
工部尚书突然出声:\"或许是模子被盗用。\" 他的儿子在李嵩手下当主事,这话一出,立刻有几位官员附和。谢渊却甩出工部的《蜡模监造册》,上面明明白白写着 \"德佑十五年,为大理寺卿李嵩造私模一副\",监造官的签名还在上面。\"盗用?\" 谢渊冷笑,\"是李大人亲自下令制造的吧。\"
太皇太后的懿旨突然由太监传到殿内,旨意上写着 \"李卿辅政多年,或有冤情,望陛下三思\"。德佑帝接过懿旨,脸色沉得像要下雨:\"辅政?辅到通敌割地,也算辅政?\" 他将懿旨扔在一边,\"继续审!\" 这一声,彻底击碎了李嵩最后的希望。
密约上的瓦剌文旁,有一行极小的汉文批注:\"三月初三,三虎同至。\" 谢渊让人将这行字与三虎的笔迹比对,\"三\" 字的起笔与许显相同,\"虎\" 字的收笔带着张诚特有的弯钩,\"同\" 字的竖笔歪斜 —— 那是李嵩右手食指受过伤留下的特征。
\"一人一字,合写批注,\" 谢渊的声音带着寒意,\"这就是你们所谓的 ' 被胁迫 '?\" 许显的嘴唇哆嗦着,突然指向张诚:\"是他提议割地的!\" 张诚立刻反驳:\"是许显收了瓦剌的黄金!\" 三人互相攀咬的丑态,让殿内的官员们纷纷侧目。
谢渊突然大喝一声:\"住口!\" 他指着密约,\"无论谁提议,谁收钱,你们都在这上面签了字,盖了章,这就是铁证!\" 殿外的日头渐渐升高,照在密约上,仿佛要将那些肮脏的字迹晒得原形毕露。
飞鹰厂的马印在案上排成一排,\"壹贰 叁\" 的编号在晨光下泛着冷光。谢渊拿起刻着 \"叁\" 字的马印,指腹抚过上面的飞鹰纹:\"这枚印,与萧枫将军在瓦剌战马身上拓下的印记完全相同,\" 他转向张诚,\"户部掌管盐引,太仆寺掌管马政,你却让飞鹰厂的马印出现在敌国战马上,张大人,这是何道理?\"
按《大吴马政》,官马的马印由太仆寺专管,编号与官员的官阶对应,\"壹\" 属一品,\"贰\" 属二品,\"叁\" 属三品,而这三枚马印的编号,恰好与三虎的官阶吻合。\"这不是巧合,\" 谢渊的指节叩着马印,\"是你们早就编好的暗号。\"
张诚突然瘫坐在地,涕泪横流:\"陛下饶命!是飞鹰厂逼我的!他们抓了我的妻儿!\" 他的哭诉在殿内回荡,却显得格外虚伪 —— 玄夜卫早已查明,他的妻儿此刻正在江南的庄园里享福,用的正是从盐引中贪来的银子。
太学的金石博士捧着马印上前,用银针刮下一点铁屑,放入火中灼烧,火焰立刻变成蓝绿色。\"大人请看,\" 博士的声音带着专业的笃定,\"这铁砂含硫量极高,与王林私矿的样本完全相同,\" 他翻开《大吴矿冶录》,\"全天下只有涿州的铁矿有这种特征,而涿州铁矿,十年前就被飞鹰厂私占了。\"
马印的内侧,还刻着极小的 \"飞\" 字 —— 那是飞鹰厂的暗记,只有在特定角度的光线下才能看见。谢渊让人将马印对着阳光,暗记清晰地投射在金砖上:\"这就是你们的罪证,想赖都赖不掉。\"
代王萧灼突然出列:\"陛下,三虎虽有罪,但念在他们曾为朝廷效力的份上,求陛下从轻发落。\" 他的金冠在阳光下闪着光,却掩不住眼底的慌乱 —— 他的王府中,也藏着一枚刻着 \"肆\" 字的马印。德佑帝冷冷地看着他:\"代王是想替他们说情,还是想替自己说情?\" 代王顿时语塞,慌忙伏地谢罪。
谢渊让人取来王林案的卷宗,其中的《飞鹰厂花名册》上,赫然写着三虎的名字,旁边标注着 \"马印编号:壹、贰、叁\",日期是德佑八年 —— 比他们声称 \"被胁迫\" 的时间早了两年。\"你们早在八年前就加入了飞鹰厂,\" 谢渊的指节叩着卷宗,\"所谓的 ' 被胁迫 ',不过是你们为自己找的借口!\"
卷宗里还有三虎分赃的记录:许显分得战马三百匹,张诚分得盐引五千,李嵩分得瓦剌的药材十车。这些记录与从他们府中搜出的财物完全吻合。\"现在,你们还有什么话可说?\" 谢渊的目光扫过三虎,他们的头埋得很低,像三只待宰的羔羊。
殿内的檀香燃尽了,太监换上新的香,烟气袅袅升起,却驱不散殿内的罪恶气息。谢渊知道,这场公审还没结束,后面还有更多的人要被牵扯出来,但他有信心,无论牵扯到谁,都要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
吏部尚书突然出列,他的胡须花白,说话时带着颤音:\"陛下,三虎虽犯了罪,但毕竟是朝廷重臣,\" 他的目光扫过殿内的年轻官员,\"若严惩,恐寒了百官之心。\" 他身后立刻有几位老臣附和,他们都是三虎的同乡或同年,平日里互相照应惯了。
谢渊冷笑一声:\"寒了百官之心,总比寒了边军之心好!\" 他指着账册,\"这些银子,本是边军的军饷,他们却用来买战马送给敌人;这些盐引,本是用来换粮草的,他们却用来换割地的承诺。\"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边军在长城上流血牺牲,他们却在京城中中饱私囊,这样的人,不该严惩吗?\"
老臣们被问得哑口无言,纷纷低下头。其中一位突然想起自己儿子在边军服役,上个月还寄信来说军饷被克扣,顿时脸上火辣辣的,再也说不出一句求情的话。
代王萧灼带着几位宗室亲王跪在殿外,高声喊道:\"请陛下念及宗室颜面,赦免三虎之罪!\" 他们的金冠在阳光下排成一排,像是在炫耀自己的特权。德佑帝的脸色越来越沉,谢渊适时说道:\"陛下,宗室若插手司法,《大吴会典》就成了一纸空文,今后谁还会遵守国法?\"
玄夜卫突然来报,代王的府中搜出与三虎往来的密信,其中一封写着 \"事成之后,盐引分亲王三成\"。谢渊将密信呈给德佑帝,皇帝看后猛地将信纸摔在地上:\"连宗室都敢勾结,你们真是胆大包天!\" 代王等人顿时面如死灰,再也不敢作声。
殿内的气氛变得异常凝重,官员们连呼吸都放轻了。谢渊知道,这不仅是在审判三虎,更是在挑战整个官官相护的体系,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但他别无选择,为了那些在长城上牺牲的边军,为了大吴的国法,他必须坚持下去。
谢渊让人将三虎的家眷带到殿外,隔着窗棂与他们相见。许显的儿子哭喊着:\"爹爹,你把贪来的银子藏在哪里了?母亲说找不到银子,我们就要被抄家了!\" 这话像一把尖刀,刺穿了许显最后的伪装。
张诚的妻子则对着殿内喊道:\"大人,你快招了吧,玄夜卫都查到我们在江南的庄园了!\" 她的哭喊让张诚彻底崩溃,瘫在地上再也起不来。李嵩的女儿年幼,不懂发生了什么,只是哭喊着要爹爹,这哭声让殿内的许多官员都红了眼眶 —— 他们也是为人父母,却很难想象李嵩能做出通敌叛国的事。
谢渊看着这一幕,心中没有胜利的喜悦,只有沉重的悲哀。他知道,这些家眷也是受害者,但国法无情,谁也不能例外。他转向德佑帝:\"陛下,证据确凿,请陛下圣裁。\"
德佑帝猛地一拍龙椅的扶手,震得案上的茶杯都跳了起来。\"朕真是瞎了眼!\" 他的声音带着愤怒,\"朕以为你们是朝廷的栋梁,没想到却是蛀虫!\" 他指着三虎,\"你们掌管司法,却知法犯法;你们掌管钱财,却中饱私囊;你们掌管刑狱,却草菅人命!\"
皇帝的目光扫过殿内的官员:\"还有你们,\" 他的声音带着失望,\"明知道他们有问题,却因为同乡、同年,就互相包庇,这就是朕的朝廷吗?\" 官员们纷纷伏地请罪,不敢抬头。
德佑帝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谢渊,你说,该如何处置他们?\" 谢渊朗声道:\"按《大吴刑律》,通敌叛国者,凌迟处死;贪赃枉法者,斩立决;包庇者,同罪!\"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在殿内回荡。
许显知道自己难逃一死,突然站起身,恶狠狠地盯着谢渊:\"谢渊,你别得意,飞鹰厂的势力远比你想象的强大,你早晚也会落得和我们一样的下场!\" 谢渊毫不畏惧地回视他:\"我不怕,只要能为国除害,死又何惧?\"
张诚则不停地磕头,求皇帝饶他一命,直到额头磕出血来。李嵩却闭上眼睛,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德佑帝看着他们,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处死三虎会引起朝廷的震动,但如果不严惩,国法就会失去威严,大吴也会陷入更大的危机。
最终,德佑帝下旨:\"许显、张诚、李嵩通敌叛国,贪赃枉法,罪大恶极,着即凌迟处死,家产抄没,家人流放三千里。\" 这道旨意让殿内一片寂静,连风都仿佛停了。
三虎被玄夜卫拖出殿外时,许显还在疯狂地咒骂,张诚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李嵩则面如死灰。殿内的官员们看着他们的背影,心中各有感慨。有人庆幸自己没有被牵扯进去,有人为三虎的下场感到惋惜,还有人则在暗中盘算着如何应对接下来的风波。
谢渊站在殿中,看着三虎被押走,心中百感交集。这场公审虽然暂时结束了,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飞鹰厂的势力还没有被彻底清除,官官相护的恶习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但他相信,只要坚持国法,总有一天能让大吴的朝堂变得清明。
殿外的阳光照了进来,落在金砖上,泛着温暖的光芒。谢渊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要推行新的盐引制度,要整顿三法司,要为边军争取更多的军饷…… 这些事情都不容易,但他有信心,因为他背后有国法,有民心,还有一位支持改革的皇帝。
德佑帝在公审结束后,立刻召集内阁大臣,商议推行新的盐引制度。谢渊提出的 \"太仆寺直管,三司会签\" 制度被采纳,规定盐引的发放必须经过太仆寺、户部、玄夜卫三方审核,缺一不可。
新制还规定,三法司的官员必须定期轮岗,避免形成小团体;边军的战马采购由皇帝亲自审批,防止有人从中作梗。这些制度的出台,让朝堂为之一振,许多官员都看到了改革的希望。
谢渊在朝堂上宣读新制时,官员们的表情各不相同。有人支持,有人观望,还有人暗中反对,但在德佑帝的支持下,新制还是顺利推行了下去。
三虎被处死后,朝廷对三法司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凡是与三虎有牵连的官员,一律被革职查办;涉嫌贪腐的,抄没家产;通敌叛国的,株连九族。
玄夜卫在全国各地展开调查,许多隐藏的飞鹰厂成员被揪了出来,其中不乏一些位高权重的官员。这场清洗虽然引起了一些震动,但也让朝堂变得更加清明,官员们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明目张胆地贪赃枉法。
谢渊在清洗过程中,坚持 \"疑罪从无\" 的原则,避免冤枉好人。他让人仔细核查每一个案件,确保证据确凿后才定罪。这种严谨的态度,赢得了许多官员的尊重。
新制推行后,边军的军饷和盐引得到了保障,长城上的士兵们士气大振。大同马市的交易也变得更加规范,晋商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肆意妄为。
百姓们听说三虎被处死,都拍手称快。他们纷纷称赞谢渊的刚正不阿,说他是大吴的 \"青天\"。在大同马市,边民们还自发地为谢渊立了一块功德碑,上面刻着 \"公正廉明,为民除害\" 八个大字。
谢渊得知后,心中非常感动。他知道,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朝廷共同努力的结果。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让大吴国泰民安,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是值得的。
德佑帝下旨,将三虎抄没的家产全部用于犒赏边军。当一车车的粮食、布匹和银子运到长城时,士兵们都欢呼雀跃,纷纷表示要誓死保卫大吴的边疆。
萧枫将军将这些物资分发给各个卫所,同时加强了对士兵的训练。他对士兵们说:\"朝廷没有忘记我们,谢大人为我们争取到了应有的待遇,我们一定要对得起朝廷,对得起百姓。\"
士兵们的士气空前高涨,在接下来的几次与瓦剌的小规模冲突中,都取得了胜利。长城的防线变得更加稳固,瓦剌再也不敢轻易来犯。
萧枫借着这个机会,对边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他严惩了那些克扣军饷、欺压百姓的军官,提拔了一批有勇有谋、廉洁奉公的士兵。
边军的军纪变得越来越好,与百姓的关系也日益融洽。以前,边军经常欺压百姓,现在却主动帮助百姓耕种、收割,深受百姓的爱戴。
谢渊在巡视边军时,看到这些变化,非常欣慰。他对萧枫说:\"只有军纪严明,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才能守住长城。\" 萧枫深表赞同,表示会继续努力,把边军打造成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
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谢渊建议在长城沿线设立 \"风宪台\",由玄夜卫和都察院的官员共同负责监督边军和地方官员。风宪台的官员有权弹劾任何违法乱纪的行为,直接向皇帝汇报。
德佑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很快就在长城沿线设立了十个风宪台。这些风宪台的设立,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让边军和地方官员不敢再有丝毫懈怠。
长城上的烽燧依旧在燃烧,但这火焰不再是警报,而是希望的象征。它预示着大吴的边疆将会永远稳固,百姓将会永远安居乐业。
三虎被处死后,朝廷对晋商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查处。凡是与三虎有勾结、参与舞弊的晋商,一律被吊销营业执照,家产抄没。
谢渊让人仔细核查晋商的账册,发现许多晋商都存在偷税漏税、走私盐引等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朝廷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经过这次查处,晋商的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许多老字号的晋商纷纷破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遵纪守法的商人,他们按照朝廷的规定进行交易,让盐引市场变得更加规范。
朝廷对盐引制度进行了改革,将盐引的发放权收归国有,由太仆寺统一管理。商人要想获得盐引,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按照规定的数量和价格进行交易。
新的盐引制度还规定,盐引不得私自转让、倒卖,违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这些规定的出台,有效地遏制了盐引市场的混乱局面,保障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谢渊在推行盐引改革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许多晋商联合起来,试图对抗朝廷的政策。但谢渊毫不畏惧,他一边加强监管,一边宣传新制度的好处,最终得到了大多数商人的理解和支持。
盐引制度改革后,盐的价格变得稳定,质量也得到了保障。百姓们再也不用担心买到劣质盐,市场秩序变得井然有序。朝廷还在各地设立了 \"盐市\",由官员负责管理和监督。在盐市上,商人可以公开、公平地进行交易,避免了以前的暗箱操作。
谢渊看着规范的盐市,心中非常欣慰。他知道,盐引改革不仅是为了增加朝廷的收入,更是为了保障百姓的生活。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是值得的。
三虎案虽然结束了,但它给朝廷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德佑帝召集大臣们进行反思,讨论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大臣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应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有人认为应该完善法律法规,还有人认为应该加强对官员的教育。谢渊则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国法的权威,让官员们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想违法。
经过这次反思,朝廷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对官员的管理和监督,完善了法律法规,为大吴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朝廷将三虎的罪证在京城的 \"风宪广场\" 展出,让百姓们参观。这些罪证包括账册、密约、马印等,每一件都诉说着三虎的罪行。
在罪证旁边,还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德佑帝的亲笔题词:\"国法如山,谁敢触犯,必遭严惩。\" 这块石碑成了京城的一个新景点,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参观,接受警示教育。谢渊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官员们引以为戒,让百姓们监督官员,共同维护大吴的法纪。
虽然三虎案已经结束,新制度也得到了推行,但朝廷内部的暗流依然涌动。一些不怀好意的官员和势力,还在暗中策划着阴谋,试图推翻新制度,恢复以前的混乱局面。
谢渊对此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加强了玄夜卫的力量,密切关注着朝廷内外的动向。他知道,斗争还没有结束,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
长城外的瓦剌也没有放弃入侵的念头,他们一直在等待机会,准备再次南下。谢渊和萧枫将军密切配合,加强了长城的防御,随时准备迎接瓦剌的挑战。
为了纪念三虎案的胜利,也为了震慑瓦剌,朝廷在大同马市铸立了一座铁犀神像。铁犀高达三丈,栩栩如生,犀角直指北方,象征着大吴抵御外敌的决心。
铁犀神像的底座上,刻着三虎案的简要经过和朝廷的新制度,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段历史。每当有瓦剌使者经过大同马市,看到这座铁犀神像,都会感到敬畏。
边民们非常喜欢这座铁犀神像,他们认为它能保佑大同马市的繁荣和边疆的稳固。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铁犀神像前烧香祈福,希望大吴永远国泰民安。
三虎案的查处和新制度的推行,让大吴的民心得到了凝聚。百姓们更加信任朝廷,更加支持朝廷的政策。他们积极参与到边疆的建设中,为长城的防御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大同马市,边民们和商人、士兵相处融洽,共同维护着市场的秩序和边疆的安全。这种军民一心、民族团结的局面,让大吴的边疆变得更加稳固。
谢渊看着凝聚的民心,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民心是最大的力量,只要得到民心的支持,大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片尾
在谢渊和各位大臣的努力下,大吴逐渐走向了长治久安。朝廷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边疆的防御日益稳固,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德佑帝看着繁荣昌盛的景象,非常欣慰。他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谢渊的努力和付出。他多次称赞谢渊是大吴的 \"栋梁之材\",并给予了他很多的赏赐和荣誉。
谢渊却始终保持着谦虚和谨慎。他知道,大吴的长治久安不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全体官员和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会继续为大吴的繁荣和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赞曰:\" 渊之治三虎案也,以法为剑,以民为盾,虽面对官官相护之弊,终不改其志。公审于太和殿,罪证环呈,逻辑闭环,使三虎无从抵赖,国法得以彰显。\" 夫治国者,必以法为本,以民为天。三虎虽伏法,但其警示深远:官者,民之父母,当清正廉明,为国为民;法者,国之纲纪,当公正无私,严惩奸佞。大吴之兴,实赖于此。太和殿的金砖依旧在晨光下泛着冷光,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也在警示着后人:国法无情,民心如镜,唯有清正廉洁,方能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