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十岁那年,学校组织研学活动,要去城郊的民俗博物馆参观。出发前一晚,她翻出个旧布包,里面是林穗当年从老宅带回的锦囊,还有半截桃木梳齿。
“妈妈,我能带着这个吗?”安安举着锦囊,眼睛亮闪闪的,“老师说博物馆里有好多老物件,说不定能遇到认识它们的朋友。”
林穗看着女儿掌心的同心结,发丝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不像当年那般冰凉。她点点头:“别弄丢了。”
民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帧民国时期的戏装写真。照片里的青衣小生眉眼俊朗,鬓边插着白梅,手里握着支狼毫笔,笔尖沾着未干的墨。解说牌上写着:“鸣春班台柱沈砚,1937年于演出后失踪。”
安安站在照片前,突然“呀”了一声。她手里的锦囊不知何时敞开了,那撮黑发飘出来,轻轻贴在照片上沈砚的鬓角,像是在给他整理发饰。
“他长得和戏偶好像。”安安回头对林穗说,手指指着照片角落,“妈妈你看,这里有朵梅花,和婉娘阿姨旗袍上的一样。”
林穗凑近了才发现,照片边缘确实有朵暗刻的梅花,花瓣里藏着个极小的“婉”字,被岁月磨得几乎看不见,却在黑发贴上的瞬间,透出淡淡的胭脂色。
这时,博物馆的老馆长走了过来,看着安安手里的桃木梳齿,叹了口气:“这梳齿看着眼熟,像是三十年前从城南老宅收来的那把断梳上的。听说那梳子邪性得很,总缠着头发,后来被个老太太赎回去了。”
“是我太外婆。”林穗轻声说。
老馆长眼睛一亮:“你们是林家人?那你们肯定知道沈砚吧?他失踪前留了件戏衣在后台,衣箱里藏着本《梳头记》,里面夹着半张胭脂纸,写着‘梅下等’三个字。我们找了几十年,都没查清这字是谁写的。”
安安突然举起锦囊:“是不是这个?”
她把锦囊里的胭脂倒出来,那半块梅花胭脂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与老馆长说的胭脂纸字迹,竟是一模一样的色泽。
当天下午,博物馆突然闭馆。老馆长捧着沈砚的戏装写真,跟着林穗母女回了老宅。
推开院门的刹那,所有人都愣住了——院子里的矮梅已经长得比人高,枝头缀满花苞,明明是初秋,却透着要绽放的势头。堂屋的梳妆台上,不知何时摆上了那只紫檀木梳头匣,匣盖敞开着,里面的《梳头记》正自动翻页,停在夹着小像的那一页。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老馆长抚着写真,眼眶发红,“沈砚是我外祖父的师兄,当年他失踪后,外祖父总说他没走,是去找一个叫婉娘的姑娘了。”
他指着写真背面的题字:“这‘梅魂寄’三个字,是外祖父后来题的,他说沈师兄的魂,怕是寄在梅花里了。”
话音刚落,梳头匣突然发出轻微的震颤,《梳头记》里的小像飘了出来,缓缓贴在沈砚的写真上。两张纸渐渐融合,墨迹与胭脂晕染在一起,最终化作一幅新的画面——梅林深处,穿旗袍的女子正给青衣小生梳头,发梢缠着梅花,笔尖滴下的墨,在地上开出了花。
安安手里的黑发突然散开,顺着窗缝飘向院子,落在矮梅的花苞上。那些花苞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绽放,白梅映着夕阳,花瓣边缘泛着淡淡的粉红,像是抹了层胭脂。
老馆长从戏装写真里抽出一张泛黄的戏单,上面印着鸣春班最后的演出信息:“压轴戏《梅魂记》,主演沈砚、婉娘。”
“这出戏是沈师兄专为婉娘写的,可惜没来得及上演。”老馆长的声音带着哽咽,“外祖父说,戏里的结局是,书生和女鬼在梅林里结为连理,青丝缠墨,胭脂染梅,永不分离。”
那天傍晚,林穗在老宅的灶台里,发现了一叠未烧尽的戏本残页。上面的字迹,与砚生信里的如出一辙,最后一页写着:“魂寄梅枝,情托青丝,纵是人鬼殊途,亦能共赴花期。”
残页的边缘,沾着几片干枯的梅花瓣,和锦囊里的胭脂,是同样的颜色。
离开时,安安把锦囊留在了梳头匣里。匣盖合上的瞬间,院子里的白梅突然簌簌落下,花瓣在空中打着旋,像是有人在挥手告别。
老馆长后来在博物馆为沈砚和婉娘设了个展柜,里面放着那帧融合后的画像,旁边摆着《梳头记》和半截桃木梳。展柜的玻璃上,总凝结着淡淡的水汽,凑近了看,能看见水汽里有两缕发丝交缠,一缕乌黑如墨,一缕泛着胭脂的红。
有参观者说,深夜路过展柜时,能听见极轻的梳头声,混着戏文的唱词,像是谁在低声诉说着,一段跨越了生死,却从未褪色的爱恋。
而那座老宅,从此成了远近闻名的“梅缘地”。每年花开时节,总会有恋人来此许愿,说只要在梅树下埋下一绺彼此的头发,就能像婉娘与砚生那样,无论相隔多远,都能找到重逢的路。
风吹过梅林,花瓣簌簌落下,像是谁在轻声应和:
“情之所系,生生世世,永不相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