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意外的是,顾胤的脚步并没有丝毫停歇。
顺着他前行的方向看过去,就看见顾胤径直走进了面试的房间。
屋内的两人先是一怔,神色虽然看起来平静,但目光却意味深长。
张岳捕捉到了林安博眼中一闪而过的了然,对于顾胤此行的目的,林安博显然心知肚明。
然而,傅雷和他一样,却对此一无所知。
他微微低头,轻声向傅雷询问道:“你说,他来做什么的?”
“是来试镜,还是来面试我们?”张岳半开玩笑地问道。
傅雷没有直面回答,只是淡淡地开口:“面试,好像要开始了。”
张岳笑笑,莫名涌起一股异样的感觉。
难怪之前没有听说《谜底》的男主角有试镜的消息。
不过,以顾胤如今的票房号召力,他所到手的角色,确实不需要再经过试镜的环节。
娱乐圈,是一个很现实的地方。
很多时候,在大项目的风声还没有传开时,就已经确定了主要角色。
顾胤,如今无疑是影坛上的风云人物,自然会成为各大投资方竞相争抢的对象。
十七岁刚踏入娱乐圈,首部作品便是大荧幕之作。
年少成名,也没有传出恃才傲物的名声。
从他接演的第一部电影开始,他就展现出了远超新人的成熟度与演技。
事实也是如此,一年之内,横扫了国内外众多新人奖奖杯。
而在他的第二部电影《沉没之地》中,他饰演了那个逃离黑暗阴谋世界的林黎,这一角色更是直接助力他夺得了华表奖影帝的桂冠,从此星途一片坦荡。
四年时光,他的人气也没有丝毫减弱。
今年,凭借一部喜剧元素的影片,摘得了金鸡奖影帝的殊荣,前途更是一片光明。
顾胤,是那种天赋与实力并存,且能爆发性呈现的演员类型。
相较之下,他们进入娱乐圈的时间也都不短了。
作为资历更深、出道更早,且已经步入转型期的他们,在作品成就上,却显得有些相形见绌。
是他们缺乏资源吗?
其实不是,出道那么多年,他们都有一定的资源。
电影圈向来排外,许多导演都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喜欢固定认知框架下的演员。
如此一来,他们至少已经比大多数艺人要好上许多了。
当然,稳定的戏约只能反映出他们在市场上的认可度,也只能说明制片方或者导演对于他们的演技、观众缘有一定的信任。
但要说“成功”,却还相距甚远。
以他自己为例,他作为童星出道,从早期的《圆梦》、《风起云涌》,到后来的《他怎么来了》、《异人》等商业片,都有他的身影。
虽说是近年才开始尝试向青年演员转型,但他的发展路径却一直显得有些局限性。
尽管他一部部作品稳扎稳打,还是没有摆脱童星的标签。他还是缺乏代表作品。
至于傅雷和林安博,情况也是如此,他们都缺乏足以出圈的代表作。
先说傅雷,他科班出身,演技方面确实获得了业内的广泛认可。
然而,在作品选择上,他过于偏向小众领域。
他所参演的多数作品,要么是文艺片,这类影片受众范围较窄,注重艺术表达和深度内涵,但难以在大众市场中掀起广泛讨论。
要么就是担任配角,尽管现在他已经开始尝试反派角色,试图突破以往的形象,但目前大众对他的认知度依旧十分有限,在竞争激烈的演艺圈中,还没有真正打响自己的名号。
再看林安博,同样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虽然他在多部作品中担任男主角,但这些作品大多集中在青春题材领域。
青春题材的受众群体相对年轻化,主要吸引的是处于青春阶段或者对青春怀有美好回忆的观众。
他转型的作品《夺冠》,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好评,但戏份实在有限。
而且所饰演的角色类型较为单一,缺乏复杂性和反差感,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记忆点。
这就导致他也很难突破年龄层的壁垒,引发更广泛群体的讨论。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至今都没有参演过高投资的商业大片,在商业资源方面可以说是相当稀缺,这无疑进一步限制了他在演艺道路上的发展。
目前来看,贝尔这个角色对于傅雷和林安博他们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电影有顾胤这位高流量演员主导,他所具备的强大影响力和话题度,会为电影带来极高的关注度。
而贝尔这种反派的复杂角色,本会因为电影的热度,就反差感这一块引发观众的讨论和关注。
在演艺圈想要一直保持红火的状态,就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
与顾胤合作虽然不是唯一能够出圈的路径,但这个合作绝对是一个捷径。
所以,当这次有同剧组合作的机会摆在面前时,他们自然都不会轻易放过。
顾胤如果真的是内定的男主,那么这对于其他人来说,不正是一个绝佳的好机会吗?
这么一琢磨,张岳脸上的笑容再也抑制不住。
就在这时,林导那洪亮的声音从还没有完全关合上的试镜房间里传了出来。
林超森直起腰,跟顾胤打了个招呼:“呀,顾胤你来了!来,坐这里。”
另一个人也跟着附和道:“早就盼着能跟顾老师合作一次了,顾老师那票房号召力,我们得提前排队预约,这次终于是约到档期了。”
顾胤看到对方座位前没有放置名牌,大致就知道这是资方代表了。
在林超森的剧组里,林超森向来比较强势,资方代表自然就需要低调参与,仅旁听不发言,那自然也就不需要名牌这种来做介绍,因此来影响演员的试镜水准。
另一个人笑着继续说道:“那必须的,也不看看顾老师是谁,那可是顾影帝,咱们借他的光,以后也多拿几个奖。”
顾胤微笑着向大家问了一声好,互相认识了下。
然后按照林超森的要求,坐到了他左手边空着的位置。
林超森将手边那摞资料推到顾胤的桌子上,说道:“你看看。”
本来,选角这件事在常规流程中,与演员本身并没有直接关联。
毕竟,演员更多时候是等待被选择的一方。
但林超森是一个特别关注演员之间化学反应的导演。
出于对顾胤接受《谜底》淡化了男一与男二之间的界限,林超森对此心怀感激,同时,出于对自身电影质量的要求,他就请顾胤一同参与到这次选角决策中来。
呈现在顾胤面前的资料并不繁杂,只有十几页。
但对于关键信息的呈现极为精准高效。
顾胤翻起来速度很快,这份资料列出了三位候选演员的表演经历。
按照时间倒序的方式,清晰地罗列着作品名称、所饰演的角色名、导演信息以及演员因何而出名的作品年表。
不仅如此,还补充了一些行业内高度认可的奖项等其他关键内容,为全面评估演员提供了依据。
顾胤很快便将资料浏览完毕,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其实,早在当天常虹提及传言中的试镜名单时,顾胤甚至都没有自己去搜索相关信息。
雨橙一知道顾胤要回京都,立马迅速行动起来,将三人的作品以及外界对他们的评价进行了系统整理。
从这些资料中,就能初步窥探出三人在饰演反派角色上的适配性了。
这三个演员的优劣势都很明显。
张岳,童星出身,这一背景既是他的优势,也是目前阻碍他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优势在于,他突然转型饰演反派,这种巨大的反差能够制造出强烈的戏剧冲突,易引发外界的广泛关注和话题性,为电影的宣传推广提供诸多素材和亮点。
然而,劣势同样显着,由于童星时期塑造的形象过于深入人心,固有标签使得观众在观看他饰演反派时容易出戏,导致反派角色的说服力大打折扣。
这也是张岳目前在演艺道路上遇到的最大瓶颈。
明明他的演技没有明显瑕疵,却很难打破小时候给观众留下的固定印象。
作为童星的他,长大后在演艺事业上缺乏新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难以让观众看到他作为成熟演员的更多可能性。
林安博的情况与张岳有相似之处。
他的优势在于具备扎实的演技,如果能够出色地演绎反派角色,同样可以制造出令人惊喜的效果,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然而,《谜底》中的贝尔角色对演员有着独特的要求,需要展现出一种厚重感,这种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演技上,更体现在角色的气质和深度上。
而林安博过于青春的形象,可能会让角色显得过于单薄,难以承载起贝尔这个角色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最后一个是傅雷,在三人当中,他的商业价值相对最低。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演艺方面没有优势。
恰恰相反,科班出身的训练赋予了他更强的角色塑造能力。
他的上一部作品,证明他可以细腻地表现出反派角色的复杂性,将反派内心的矛盾、挣扎以及邪恶的一面都演绎出来。
而且,此时他较低的大众认知度反而成为了一种优势。
观众不会因为对他过往角色的印象而预判他在《谜底》中的表现,能够以更加纯粹和客观的视角去欣赏他的演绎,这也为他塑造一个全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角色提供了有利条件。
估计林超森导演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了各方面的因素后,才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所以,在资料的排列顺序上,他将傅雷的资料放在了最后一个,这或许也暗示着在林导心中,傅雷是优先选择的科班出身的演员。
最具差异化优势的材料置身末尾,本就形成了记忆锚点。
综合比较下来,孰强孰弱似乎一目了然。
前面两位演员都不可避免地需要额外克服标签带来的干扰。
相比之下,傅雷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谜底》作为一部商业片,从市场流量角度考量,或许另外两位演员更具优势。
但在演员阵容里,承担商业号召力压力的不是男二号,而是顾胤。
那男二角色相对小众的背景,就不会对整体票房产生太大影响。
此时,摆在制作方面前的关键问题,就聚焦在谁能为作品提升质感上。
既然三位演员都顺利进入终面,那么今天这场男二角色的试镜,将完全依赖演技,看谁与角色更为适配。
“从你的角度看,你觉得谁适合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