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也知道自己的任务很重,连忙点头应下。
最后夏荷又交代了几句注意事项,这才起身往家里走。
这边她刚到家没多久,夏老头也从村里回来了。
在村长的帮助下,夏家成功请了一位新来的村民帮忙干养殖的活计。
不怎么需要操心家里的兔子和猪之后,夏家人也更轻松一些。
所有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转眼间时间来到了四月中旬。
因着上次小猪崽生病的事情发现的及时,夏家的损失不算大,但也死了两只小猪崽。
有了这次的经验后,夏家人在雇人做工上面也更爽快了。
夏老太更是直呼要是早点雇人帮忙养殖,就不会死两只小猪崽了,有这钱都能雇人干一个月的工了。
而沈家不管是小猪崽还是兔子,都没有死亡的情况。
甚至因为李大爷养护的细心,沈家刚生下来的小兔子存活率,竟比去年夏荷养的还要高。
得知这个消息的夏荷,立马做主给李大爷加了工钱。
而夏家新来帮忙养殖的孙叔,一听说夏家这么大方,在养殖的时候也更细心了,就盼着夏荷能多给他加点工钱。
对于这事夏荷也乐得看见,如果能花钱买工人的尽心,也不是不可以。
毕竟最后的受益者还是她自己,工钱又能花多少钱。
要是工人不上心,稍稍偷偷懒的损失都够主家付一年的工钱了。
这笔账夏荷还是能算清楚的,因此在对工人时丝毫不手软,不管是节礼还是奖金给的都很大方。
这天晚上,夏老太正在给远在府城的夏有福夫妻两人准备要寄给他们的东西。
夏荷则是拿着夏长福在县城买回来的零嘴,边吃边看夏老太准备东西。
夏老太拿着手里珍藏许久的布料问夏荷:“你看这块布料颜色怎么样?用来给你以后的弟弟妹妹做衣服可好?”
夏荷看着夏老太手里的棉布,点头道:“可以,棉布透气性好,适合小娃娃穿。
我记得之前张夫人还给了一块淡黄色的棉布,那块布料更软,用来给小娃娃做衣服也可以。”
夏老太一愣,随后好像也想了起来:“好像是有这么一块,我记得应该是你二婶放起来了,我去问问她放哪里了。”
一旁恰巧进来的李翠花和张秀两人刚好听见了这会话,张秀连忙道:“在仓房里面,我去拿。”
说完这话她便走了出去,李翠花则是进来帮着夏老太一块准备要给夏有福寄去的东西。
李翠花:“咱们家里人忙,也没什么时间给孩子准备衣服,干脆多寄去点布料给小莟,不管是她留着也好,给孩子做衣服也行,随她自己处理吧。”
夏老太附和:“嗯嗯,我也是这么想的,小莟自己在府城也没事干,给孩子做做衣服还能打发打发时间。”
夏荷也跟着道:“小婶婶的针线活好,给我和大姐做的衣服都那么好看,给小娃娃做衣服,那还不是手拿把掐。”
夏老太宠溺的瞪了她一眼:“就你会说话。
自从你小婶婶嫁到咱们家来,你们姐妹三人的新衣服就没有断过。
那回不是还没到季节呢,你小婶婶就把衣服给你们姐妹三个寄过来了。”
李翠花笑着道:“弟妹这是疼爱她们姐妹三人,小荷你以后也要多疼疼你小婶婶的孩子才行。”
夏荷点头:“那必须的。以后的弟弟妹妹就交给我和大姐我们来带。”
夏老太闻言笑出声来:“哈哈哈哈,这可是你说的,以后可不许反悔。”
几人说笑的期间,张秀也把布料拿了过来。
夏老太接过布料看了看:“这块布料确实不错,比别的都要软一些。
小荷你去拿剪刀过来,我把它裁开留一块给大牛媳妇。”
李翠花连忙阻止:“娘不用裁开了,都寄过去给弟妹吧。
弟妹和青青的产期就相差了两个多月,小孩子长的快,刚好有福的孩子穿完大牛的孩子穿。”
崔青青也跟着说:“娘说的对,布料就都寄给小婶婶吧,有小婶婶帮忙准备衣服,我还省事了。”
这年头谁家的孩子不是穿别人穿过的衣服,既然崔青青都这么说了,夏老太也就没有再反对。
“行,那就都寄去府城了。”
张秀在一旁补充:“咱们不能光寄布料,吃的也给三弟他们寄些吧。”
李翠花:“对对对,粮食、肉、还有家里养的母鸡什么的都寄去些。
孕妇需要进补,鸡鱼肉蛋的都少不了。”
杜莟有孕作为婆家人不再身边照顾,夏老太已经很不好意思了,因此不管是在吃穿上面,亦或者是在银钱上,夏老太都很大方。
给三房的零用钱,也从每个月的二两银子提升到了三两银子。
而且杜家为了杜莟孕期能好好的养着,直接就把从小一直照顾杜莟的婆子,给送去了府城。
这也是为什么夏老太没把杜莟接回来养胎的原因,有人照顾她,在府城养胎要比在家里养胎更好。
再说了,派去照顾杜莟的是杜家送去的人,又是一直照顾杜莟的,杜莟的生活习惯她都清楚了解,由她帮忙照看养胎,夏家人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夏家生意忙,杜莟在家养胎夏家还真没有人能时刻照顾她。
因此夏家人就只需要在物质和金钱上面进行支持,其他的一律不管。
好在杜莟知道夏家的情况,再加上夏家寄去的东西就没断过,也从没说过什么。
甚至还经常写信抱怨寄去的吃食太多了,根本就吃不完,不让他们寄去太多东西了。
几人一边说一边不断往要给夏有福寄去的包袱里面塞东西,等他们收拾完,装了一个又一个的包袱,看的夏长福不断抱怨,说他们要把家给夏有福寄去。
夏老太理都不理他:“明天一早你就去县城,赶紧把这些东西都给寄走,顺便看看老三有没有写信回来。”
除了照办之外,夏长福根本就没有反驳的余地,只好点着头应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