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坳里的“金翅膀”》
第一章 大山的呼唤: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卷起的尘土像一条黄色的尾巴,甩在身后。林薇揉了揉被颠得有些发疼的腰,透过车窗,望向窗外连绵起伏、几乎要将天空切割殆尽的墨绿色山峦。这里是滇西北的云岭深处,一个地图上只有模糊标记的地方——黑竹沟乡。
作为“启航集团”社会责任部的项目经理,林薇此行的目的地是黑竹沟乡最偏远的岩溪村。启航集团是国内知名的零售与电商巨头,近年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计划”,岩溪村正是他们新对接的帮扶点。
车子终于停在一片相对平坦的坝子上,村口歪歪扭扭地立着一块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岩溪村”三个字,漆色早已斑驳。迎接他们的是村支书老王,一个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的中年男人,脸上带着憨厚却难掩焦虑的笑容。
“林经理,可把你们盼来了!”老王紧紧握住林薇的手,那力道带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期盼。
走进村子,景象比林薇想象的还要贫瘠。土坯房稀稀拉拉地散布在山坡上,不少屋顶的瓦片已经破碎,用塑料布勉强遮盖着。村里少见青壮年,大多是老人和孩子,眼神里透着一种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茫然。
“我们这儿,穷啊。”老王叹了口气,蹲在地上,随手捡起一块石头,“地少,还都是坡地,种点玉米、土豆,够自己吃就不错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老的老,小的小,想干点啥都没力气,也没门路。”
林薇的心沉了下去。她拿出平板电脑,调出启航集团前期调研的资料:岩溪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矿物质,非常适合种植一种特殊的高山野茶——“云雾青”。这种茶在当地有几百年的采摘历史,茶汤清亮,回甘悠长,只是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村民们最多也就是自己喝,或者偶尔卖给山下来的零星收购商,价格被压得极低。
“王支书,我们这次来,就是想看看‘云雾青’的事儿。”林薇开门见山,“根据我们的评估,这茶品质很好,有市场潜力。”
老王眼睛亮了一下,但很快又黯淡下去:“好是好,可怎么弄呢?我们没技术,没销路,采下来也卖不了几个钱,还不如种点包谷实在。去年有几户试着多采了点,背到乡里去卖,来回走一天,才卖了百把块钱,还不够脚力钱。”
这正是林薇需要解决的问题。产业扶贫,不是简单的施舍,而是要找到适合当地的“造血”项目,并且搭建起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链条。岩溪村的“云雾青”,就是那个潜在的“造血干细胞”,但它需要商业的“金翅膀”才能飞出大山。
第二章 破土而出的嫩芽
林薇在岩溪村一待就是半个月。她跟着老王和几个懂茶的老人上山,查看茶园;走访农户,了解采摘和初加工的现状;甚至亲自参与了一次茶叶采摘,细嫩的茶芽在指尖留下清香,也让她体会到村民们劳作的艰辛。
她发现,村民们的采摘和炒制完全是传统手工方式,没有标准化的流程,品质参差不齐。而且,因为缺乏储存条件,茶叶很容易受潮变质。
“必须先从源头抓起。”林薇在给总部的汇报中写道,“我们需要提供技术培训,建立标准化的种植、采摘和初加工流程。同时,要帮助村里建设初级的加工和仓储设施。”
启航集团的效率很高,一周后,第一批资源就到位了:几位资深的茶叶种植和加工专家来到岩溪村,开始对村民进行系统培训;一笔资金投入,用于修建一个小型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配备了杀青、揉捻、烘干等基础设备,还有带温控的储藏室。
起初,村民们是观望的,甚至有些怀疑。“城里人搞的这些玩意儿,能靠谱吗?”“别是骗我们的吧?”类似的议论在村里悄悄流传。
李大爷是村里的老茶农,种了一辈子茶,对林薇带来的“新法子”最不以为然:“我炒了一辈子茶,都是靠手感、靠经验,搞那些机器,能有灵魂吗?”
林薇没有争辩,而是请李大爷和几位老师傅一起,用传统方法炒一锅茶,同时让专家指导几个年轻人用新设备加工另一批同样的鲜叶。
对比是明显的。传统方法炒出的茶,因为火候和手法的差异,色泽和香气并不均匀;而新设备加工的茶叶,外形更规整,香气更馥郁,冲泡后汤色也更加稳定。当专家拿出专业的检测数据,显示新方法加工的茶叶各项指标更优,且耐储存时,李大爷不吭声了,吧嗒着旱烟袋,半晌才说:“嗯……好像是有点不一样。”
观念的转变是最难的,但一旦开始,就像春风拂过冰封的湖面。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参与培训,走进新建的加工厂。看着嫩绿的茶芽在机器里翻滚,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村民们的眼神里多了些期待。
与此同时,林薇团队的另一部分人也没闲着。他们在村里开展电商培训,教村民们使用智能手机,注册账号,拍摄茶叶的照片和视频。“大家看,这是我们岩溪村的‘云雾青’,长在海拔两千米的高山上,纯天然,无污染……”年轻的村妇阿芳,第一次对着手机镜头,还有些羞涩,但当她看到直播间里有人询问价格时,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启航集团的电商平台“启航优选”专门为“云雾青”开辟了专栏,首页推荐,还做了精美的图文和视频介绍,讲述岩溪村的故事,突出“高山野生”“手工+标准化”的卖点。
“我们要让消费者知道,他们购买的每一包茶叶,都在帮助岩溪村的乡亲们。”林薇在内部会议上强调,“这不仅是销售,更是一种情感连接,一种社会责任的传递。”
第三章 电商架起的桥梁
第一个销售季来临了。
村民们按照标准化流程采摘、加工的第一批“云雾青”,被小心翼翼地包装好,贴上“岩溪云雾青·启航扶贫助农”的标签。启航集团的物流团队专门开通了从县城到岩溪村的专线,确保茶叶能及时、新鲜地运出去。
“启航优选”平台的预售页面一上线,就引起了关注。精美的图片,动人的故事,加上启航集团的品牌背书,“云雾青”很快成为了平台的热门单品。
“叮!”阿芳家的手机提示音第一次在深夜响起,是一个订单。她激动地差点跳起来,赶紧叫醒丈夫,两人对着订单信息看了又看,仿佛那是天大的宝贝。
“258元一包?”阿芳的丈夫搓着手,“这……这比以前卖给收购商的价格,翻了十倍还不止啊!”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岩溪村的小加工厂满负荷运转,村民们每天天不亮就上山采茶,脸上却洋溢着从未有过的笑容。李大爷也成了加工厂的技术顾问,他把自己一辈子的经验和新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指导年轻人做出更好的茶叶。
“没想到啊,我这把老骨头,还能靠茶叶‘飞’起来。”李大爷常常这样感慨。
电商的力量是惊人的。它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消费者,能够直接购买到大山深处的优质农产品。更重要的是,它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手中的产品原来可以有这么高的价值。
启航集团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发现,岩溪村除了茶叶,还有一些其他的特色农产品,比如野生菌、土蜂蜜、手工编织的竹器等。于是,“岩溪特产专区”在“启航优选”上应运而生。
林薇团队教村民们如何对这些产品进行简单的包装和品质分级,如何在图片和文字中突出它们的“原生态”和“手工”特色。他们还邀请了网红主播到岩溪村进行实地直播,让更多人看到村子的美景、村民的淳朴和产品的天然。
“家人们,看看这刚从山上采下来的野生菌,新鲜吧!这可是真正的山珍啊……”主播拿着刚采摘的菌子,对着镜头兴奋地介绍,身后是绿油油的山林和清澈的溪流。直播间的在线人数节节攀升,订单量瞬间爆棚。
岩溪村热闹起来了。沉寂多年的山村,第一次迎来了快递车的频繁光顾。村民们学会了查物流信息,学会了用手机收款,学会了在电商平台上和客户交流。一些原本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听说了村里的变化,也开始陆续返乡,加入到家乡的产业发展中来。
“以前觉得在外面打工才有出路,现在看来,守着这片山,也能过上好日子。”年轻的村民阿杰放弃了在城里的工作,回到村里,负责起了电商客服和物流对接的工作,他熟练地操作着电脑,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章 产业生根,希望开花
商业力量的介入,像一股活水,注入了岩溪村这片贫瘠的土地。仅仅一年时间,岩溪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标准化的茶园扩大了,村民们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加工,品质更加稳定。启航集团不仅包销了合作社的大部分产品,还帮助他们申请了地理标志认证,“岩溪云雾青”的品牌越来越响,价格也稳步提升。
电商扶贫带来的不仅是销售渠道的拓展,更是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为了满足线上销售的需求,村里修建了更宽敞的公路,改善了通信网络;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启航集团帮助村里建立了简单的质检流程;为了提升包装档次,他们引入了专业的设计团队,让岩溪村的特产有了更精美的“外衣”。
除了茶叶,其他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也步入正轨。土蜂蜜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价格是以前的好几倍;野生菌在保鲜技术的支持下,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消费者手中;手工竹器因为独特的设计和原生态的风格,成为了网红产品,订单源源不断。
村民的收入显着提高。据统计,岩溪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不足3000元,增长到了元以上。许多家庭盖起了新房,买了摩托车,有的甚至买了小汽车。村里的小学也翻新了,孩子们用上了新的课桌椅,还开设了电脑课。
“这一切,都得感谢启航集团,感谢林经理他们。”老王在村里的大会上,激动地说,“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站起来了!我们靠自己的双手,靠大山给我们的宝贝,过上了好日子!”
林薇站在一旁,看着村民们脸上幸福的笑容,心里充满了欣慰。她知道,启航集团做的,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造血”。他们用商业的逻辑,激活了当地的资源,建立了可持续的产业,让扶贫工作从“授人以鱼”变成了“授人以渔”。
商业的社会责任,在此刻体现得淋漓尽致。启航集团在帮助岩溪村脱贫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的信任,实现了企业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林经理,你看,那是什么?”阿芳指着山坡上一片新开辟的梯田,脸上洋溢着喜悦。
林薇望去,只见那梯田里种满了绿油油的茶苗,在阳光下生机勃勃。“那是我们新种的‘云雾青’,”阿芳说,“现在日子好了,我们想把茶园扩大,让更多人喝到我们的茶,也让更多乡亲过上好日子。”
山风吹过,带来了茶叶的清香,也带来了大山深处的希望。岩溪村的故事,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云岭深处,在更多贫困的山村里,激起了层层涟漪。启航集团的“乡村振兴计划”还在继续,他们将把岩溪村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地方。
商业的力量,如同一双金色的翅膀,不仅带着岩溪村的“云雾青”飞出了大山,更载着无数贫困地区的希望,飞向了更加广阔的天空。它证明了,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企业不仅仅是盈利的主体,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商业的智慧与扶贫的初心相结合,就能创造出改变命运的奇迹,让山坳里的希望,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