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敦促德仪仙童等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的,除了来自美国航天与军方的订单外,还有日本的崛起。
50年代末,日本厂商投入巨资掌握了面向消费者的低质量晶体管的生产技术,到 1959年,日本晶体管的年产量已超过美国公司,其生产的约55%的晶体管用于收音机,70%以上用于出口,受到挤压的美国半导体公司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此时尚在仙童的诺伊斯,最开始考虑的是有发展底子的日本,不过日本市场却对仙童并不友好,彼时的日本政府阻止了仙童在当地投资建立生产设施,同时迫使仙童以低廉的价格将其专利权转让给NEc,仙童此时面临着生产成本不断提升而销售渠道狭窄的严峻问题。
最终,仙童把目光投向了东亚其他的国家地区,香港作为当时向美国出口消费电子产品的中心,不仅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低,还有很多税收优惠,欧美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衣、塑胶、电子、玩具行业早已向香港迁移,自然成为了诺伊斯的备选项之一。
诺伊斯找到了仙童的制造主管查尔斯·斯波克,让他去实地考察在香港建厂的可能性,而斯波克发现,彼时香港工人的时薪约为25美分,是美国工人时薪的十分之一。
据他回忆,“当地工人比美国工人麻利两倍,还愿意接受更艰苦的工作”,而同事也曾告诉他,“不可能再找到比中国女工更靠谱的工人”。
1962年,仙童半导体租下了香港恒业街上的一家胶鞋厂,并注册了公司,在这里建造了自己在美国之外的第一家半导体工厂,这成为了香港半导体产业的起点。
当然,以廉价且丰富劳动力为卖点的香港本身也不会承接复杂的前道工艺,在1963年香港工厂正式投产后,主要生产流程就是仙童在美国生产晶圆,再运到香港进行封装和测试,最终一部分芯片运回美国,剩下的则直接在亚洲销售。
据仙童半导体派往香港的另一位早期美国主管回忆,公司在恒业街生产代号为t105和t106号的塑封晶体管,它们主要用在针对民用市场的收音机上,“这两款晶体管的生产流程比其他晶体管需要投入更多人力,这也是由香港工厂负责生产的原因之一。”
在几名美国主管和数千名香港工人“三班倒”的努力下,仅1963年,仙童香港分公司的晶体管产能就达到了1.2亿枚,“这是巨大的成功,我认为它们的质量非常棒,或许因为我们在生产一线部署了工程师,他们非常善于管理人工,同时又真正重视产品质量。”斯波克表示。
仙童半导体只是60年代里奔赴香港的无数制造企业的缩影,在仙童之后,德州仪器、摩托罗拉、NEc等半导体企业也在香港扎根,开始建设自己的海外工厂。
到1970年,香港电子厂的数量达到230家,雇佣工人达3.8万人,香港工业出口占到了总出口的81%,制造业此时也成为了这座港口城市的标志之一。
但所有香港工厂的老板都明白一个道理,此时香港制造业的优势,建立在自由贸易和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之上,香港有的,别的地方也能提供,而别的地方有的,香港却未必能提供。
在香港取得成功后,仙童并没有把鸡蛋都放在香港这个篮子里,原因也很简单,亚洲的其他国家地区提供了香港没有的政府补贴和更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及更低的工资,尽管香港工人25美分的时薪只是美国工人的十分之一,但中国台湾工人的日薪却只要19美分,而马来西亚是15美分,新加坡是11美分,韩国工人的时薪更是只有10美分,封装测试本就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仙童德仪以及后来的英特尔Amd,又跑到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槟城开设工厂,中国台湾和韩国也有一部分跨国公司迁入
其中土地资源就是香港制造业的最大痛点之一。
与我们熟悉的“锯齿顶、大烟囱”工业带景象不同,香港工业的发展起步于市区,主要以低污染、只需要小型机械设备即可投产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而多数香港工厂就开设于工业大厦内,即所谓的工业上楼,这一特点对于早期的纺织业、塑胶业、玩具业和钟表业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
但对于起步较晚的包括半导体在内的电子业来说,显然有些不够。
简单来说,半导体行业对工厂规格有着严格的要求,理想的工厂应该有广阔的单层面积。
因为高楼层工厂容易产生振动,影响机器的精度。
但香港的高地价让建造单层工厂变成了一种奢望,韩国与台湾兴建自己的第一座晶圆厂时,香港的女工还窝在暗无天日的大楼里做着机械而又重复的劳动,而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让香港大厦里的小作坊愈发跟不上新的科技浪潮。
当然,70年代的香港依旧是亚洲制造业的中心之一,在封装厂落户之后,许多跨国零部件制造商在香港设立市场部门,从事该地区的销售,分销和采购活动等。
当时大陆整个电子元器件行业都还非常凋零,本土生产规模有限、质量差、价格高,十分缺乏稳定供应元器件的生产商和分销商,而香港作为一个自由贸易港,也承担了向大陆供应电子元器件的职能。
另外,这个时候同样是港资电子厂创业的高潮。
有少部分厂家在创业之初,已确立走高科技路线,生产电路板、存储等尖端零配件,推出电子玩具、液晶显示器、个人电脑、移动电话等崭新产品。
不过这部分港资厂创业资金较微薄,初期主攻个别产品,不少公司发展至一定规模后,也兼营零部件和消费产品的生产业务。
数根据统计,1975年,香港电子产品出口总值为27.57亿港元;1978年则增加了一倍多,为64.64亿港元;1981年,又比1978年增长一倍左右,此时正是香港制造业的巅峰,欣欣向荣的香港也成为当时许多人心目中的东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