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格局是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的肌理,“三间”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间房屋,其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居室。三间房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的房屋即为“廊”。
“两廊”用作厨房或门房。
这种廊檐相间的布局,刻意营造虚实相结合的意境,不但较于闭塞自封的北方建筑更显开放,而且还拧开了一道实用的阀门。
一方面便于空气流通、消暑散热;另一方面靠着廊庑连接了建筑的骨骼,起到隔绝风雨、遮挡阳光的作用。
屋里的家具确实是上好的黄花梨,让王鹏有一种发财了的感觉。
旁边的祠堂为三进式院落,左侧另有三进配房以小巷侧门连接,建筑总面积1000平方米。
一进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大门两侧次间与明间前面各安放一条弓形石枋,枋下两边使用石质角替,枋上承放石狮,狮上置一斗三升斗拱。
花岗石大门高大雄伟,高3.6米,阔2.05米。大门上有匾额,楷书、阴刻,每字50x60厘米。楹联,行书、阴刻,每字25x40厘米,字体俊逸流畅,有较高的书法价值。
入门两侧有须座门墩石一对,通高63厘米、通阔54厘米。
连接一、二两进的回廊共有三部分组成。
中间硬山式屋顶、前后两间为卷棚式屋顶,此种做法既扩大了前天井的深度,又显得富有变化。
卷棚廊梁上安放八边瓜棱与梅花斗组成的联合构件承托檩条,此构件雕刻精巧别致,颇具地方特色。
廊房横披装修纹饰丰富多样。
整座建筑使用布灰瓦,而用绿色琉璃瓦剪边,显得庄重古朴。
建筑内雕刻工艺流畅,所刻石狮传神活现、栩栩如生,木构件驼礅,斗子精巧典雅。
墙壁上保存了很多绘有古代贤圣的壁画。
陈列的家具也是非常珍贵的花梨木,看了这个以后,王鹏对麻三高高地竖起了大拇指表扬了一顿。
吃过晚饭后,麻三又带着王鹏几个挨着参观了村里其它的院落,几乎每个院子里都储存满了收来的老物件,靠村口的那几座院子,则是放着供周转用的买来的物资。
“小鹏,明天或者后天,家里的车队就该过来了,你见是不见他们?”
“明天咱们就要到宝安去了,估计见不上了,不过你叮嘱咱们的人,将这封信给老舅带回去。”
“好的。”麻三接过了王鹏递过来的信。
“这次给老舅写信回去,主要是让他给你这儿再派五十个人过来,以后你这儿的业务量又要加大了。
三儿,去港岛需要你提供五个人,现在去云南也需要你提供三个人,而且这些人都是你刚开始带出来的主力,一下子动八个人你们这边的生意,不会受影响吧?”
“不会的,现在已经运行很长时间了,业务已基本上走上正轨了,难度也不大了,这样调整调整反而是好事,让大家都有了发展的空间。”
“那就好,选好去港岛的人,明天让他们一起去宝安吧,去云南的人准备好了也可以出发了,给他们带五万块钱,重点让他们将木材和翡翠原石的市场给摸清楚。”
“好的,我知道了。”
“今天,在院子里转的时候很少看到家具,怎么广州的家具很难收吗?”
“不是的,收到的家具,价值一般的,我都给计虎他们送过去了。好一点儿的,都收留在杨巷路那边的院子里呢。
对了,我准备过几天不忙的时候,将那些好家具都拉回去。”
“不急,等明年的这时候再说吧。”
“但是现在收进来的东西越来越多,我怕地方不够用。另外,多了就不好管理了。”
“嗯,这也是个事,管库和记账的人肯定要用好。
下一步我的计划是,要在广州到省城这一路关键的城市都要建一做物流中心,你可以先考虑在广州先将物流中心建起来,或者租下一些仓库,然后逐渐向各城市扩散。”
“我们如果自己建,现在土地又不让卖给私人,买房子又太分散,成本也高,租人家的库房又受制于人,各有各的难处,我觉得我们在广州也成立一个车队吧,这样的话机动性更强。”
“但是,运营成本太高了,等我回去以后,看看咱们车队运行的情况再定吧。”
“行,我听你的。小鹏走,我带你看一件东西。”
在麻三的拉扯下,王鹏来到了一个十分偏僻的院子,这个院子里专门有人住在这儿,王鹏认识也是自己的一个小兄弟,叫三丑。
“小鹏,是不是三儿又拉着你来显摆了?”三丑一见王鹏过来就调侃道。
“不知道,什么也没说,拉着就过来了,还不知道什么东西呢。”
王鹏边走边说,被麻三拉着走进了院子的正屋,一进门就看见屋子的正中摆着一座木龛
木龛整体造型庄重,制作精巧,做工十分的讲究。
主体为樟木材质,榫卯结构,金漆木雕和金漆画作为装饰,严谨规整,华丽典雅,笔法细腻,独具神韵。
正面,两侧各一支圆形栏柱,各雕刻各种形态的蝙蝠,寓意五福临门。木龛上部的“七肚眉”,安排七片花卉题材的金漆木雕,寓意喜庆吉祥。
“七肚眉”?支点是两只金漆木雕凤凰。布局合理,设计精妙,细微之处见匠心。
木龛装饰得浓墨重彩,采用双面木雕和金漆画制法,上部木雕,下部金漆画,两扇龛门共有20幅金漆木雕,4幅金漆画。
正面木雕题材是凤凰呈祥、花开富贵,中肚则雕刻《三国演义》题材的人物。
龛门正面金漆画《锦绣河山》《春秋佳景》两幅山水画。
远处,高山依稀,白云轻飘;近处,树影婆娑,亭榭小桥,游人泛舟湖中。赏心悦目、宁静深远的场景跃然而现。
拉开龛门,王鹏眼前一亮。
龛门背面的金漆画,绘制《武王主天下》《文帝问政》两幅图画,一文一武,别出心裁,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