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76,我为知青编教辅 > 第二百九十六章 平东玉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外资企业产品销售需通过外贸部门统一安排,不得直接向内地市场销售。

根据1 978年国务院颁布的《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外资企业需依托外贸单位承接加工装配业务,产品全部外销,内地单位或个人购买需通过指定渠道采购。”

“那国内企业要向国外出口商品呢?”

“前段时间,我在学校听说广东已经向中央打了报告,要求广东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实行大包干,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这样下放外贸权、

据说中央已经同意,很快就会批复。前几天我们去申请出口经营权的时候,外贸局的人让我们再等等,我估计很快就会有政策的。”

“好,我知道了。”

王鹏和胡子怡说话的时候,将海哥和强仔晾在了一边,他觉得很不好意思,转头对强仔说道。

“强哥,不好意思,刚才听你的意思是我们也采取来料加工的模式?”

“肯定了,这样有先例可鉴,我们就会减少很多程序,难买难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行,那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来筹划吧。”

“那既然这样,我觉得我们工厂选址就不必要选在宝安县城,如果选在周围的农村,那就可以节省很多资金。”

“强哥,照你这么说,应该选在哪儿?”

“我想,还是选在凤凰大队吧,那是我的老家。”

凤凰大队,王鹏忽然想起来了,深圳福永有一个凤凰社区,那里居住的人据说是文天祥的后人。

“强哥,请问您是不是姓文?”

“是呀,我们凤凰大队的人都是同一个祖先,都姓文。”

王鹏这就明白了,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海哥,明天一起去凤凰大队考察。

原来王鹏还担心自己重生过来思维太激进,走到了时代的前面,谁知今天听胡子怡、强哥他们一说,才知道人家广东的私有经济早就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心里的那点儿顾虑也就放下了,心里也是一阵儿的轻松。

送走了海哥他们以后,王鹏看看时间还早,便对麻三说道。

“三儿,走,咱们看看你买的那个村子去。”

平东的那个村子,还是春节的时候,麻三回去跟王鹏说的。

说他们在平东发现了一个古建筑村落,村子建设的都是高门大户,雕梁画栋。尤其是那个祠堂,所有的木料都是黄花梨木建造的,十分的珍贵。

开放以后,村里的好多人都要移民海外,就想将村子卖掉,他们想买了下来,但是,由于金额太大自己不敢拿主意,就向王鹏做了汇报。

王鹏听了以后,高兴坏了马上就同意,让麻三花了四十万元买下了这个村子里所有的老宅子。

这次过来,听说麻三已经将村子作为了周转的库房在使用,王鹏便想过去看看。

平东这个地方,上一世的时候王鹏也去过,离广州不远,也就十几公里的样子,有公交。

这个地方,那时候王鹏来的时候,已经改叫平洲了,在翡翠行业内相当出名,以加工翡翠A货光身玉器而远近闻名。

平洲玉器产品主要有玉镯、玉扣、鸡心和吊胆,尤以玉扣品种居多,样样俱全,平洲扣闻名遐迩,每年都有不少港、澳、台游客常常慕名而来。

据当时陪同的人介绍,上世纪的七十年代,22岁年轻气盛的陈锐南成为平东墩头村生产队的队长,如何解决农闲时生产力过剩的问题,成了他当下最为关心的事。

在陈锐南的组织下,生产队开始积极开展副业创收,缝纫、印花、塑料胶带生产制作……生产队做过多种尝试,办过各种手工工厂,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偶然一次机会,陈锐南从在广州做玉器的哥哥陈广那里接触到了玉器以及玉器加工,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接下了省工艺公司派发的旧翡翠耳扣翻新业务。

此后,他与平洲玉的故事缓缓拉开序幕。

50个耳扣,仅20天便翻新完成,晶莹剔透的耳扣被陈锐南小心翼翼地用纸包裹起来,不让任何人触碰,生怕沾上半点指纹,影响交货时的观感。最终交货时,省工艺公司特艺科的王永江不但惊讶于陈锐南等人的效率,更惊讶于他们加工的耳扣所呈现出的品质。

得到了省工艺公司的认可,陈锐南对这单偶然的生意有了新的思考。

当时,加工玉器算是比较挣钱的活计。翻新一只耳扣价值4工分,每天可以加工4只耳扣,不过就是需要晚上加班。10公分价值1.05元,和农耕相比,这份收入已然很不错了。

于是陈锐南没有犹豫,当下便决定,将玉器修复加工作为生产队长期副业发展。

随后,陈锐南开始筹划建厂,所谓“万事开头难”,要建厂就必须有牌照。平东村以农业种植为主,而且当时的玉器加工主要集中在广州,在一个村要成立玉器加工厂,可谓闻所未闻。

陈锐南三天两头往返于南海县工商局,一遍一遍地梳理、汇报村里玉器匠人们的情况。终于在1972年陈锐南拿到了“平东墩头玉器加工厂”的营业执照。

同年,在省工艺公司师傅的教导下,培养出了陈作荣、梁炳权、黎福林、谭锡唯、陈汉升、陈忠玲、孔长师徒7人。

有了营业执照后,陈锐南三兄弟开始分工。

作为南方玉雕厂一级师傅的大哥陈广负责联系业务和技术顾问,有8年的做玉经验的五哥陈作荣负责具体雕刻工作,而陈锐南则负责工厂管理。

1972年,在哥哥陈广的技术支持下,陈锐南、陈作荣牵头的“平东墩头玉器加工厂”正式成立,这是平洲第一家玉器厂,隶属于社队企业,承接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加工玉耳扣及怀古玉器等业务。

平东墩头玉器厂成立之初,仅有20多人,主要业务是翻新耳扣。为了满足生产需求,陈广从生产队中挑选出了六个学徒,学习传统制玉技法,分别是孙掌、黎福林、梁柄权、陈忠宁、陈汉声、谭锡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