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虽然林枫已经尽可能地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解释,但依旧有很多人不懂,都在追问这个问题。

像什么博士跟男主解释这一技术时提到平行世界,什么结局展现等等。

于是,林枫又解释了一句:“《源代码》中只是将平行宇宙和《回到未来》的结合,抽离出一个独立的信息载体,即可以回到过去,虽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但却可以影响到同一世界的后续发展。

你们认真看台词,在影片的结尾,跟男主在短信中说的一样‘你们低估了源代码,这不只是个记忆空间,你们创造了另一个世界’。

当然,你们要是认为这个创造的世界是现实的平行世界,也不无不可。”

说完之后,林枫便不再解释这个平行宇宙的问题。

只能说,当电影拍出来后,它的解释权就不再属于作者,而是属于所有观众个体的解读,与作者再无关系。

“林导你好,我想问问电影的结局什么这么拍,我觉得停在那个吻就好了,最后的五分钟属于画蛇添足。”又有一名不知是观众还是影评人的中年人,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林枫没有不耐烦,而是笑着对安健道:“要不你这个导演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安健连忙摆摆手:“别,我就是按照剧本拍得,真正的作者是你,还是你回答吧。”

其实安健在拍摄这段的时候,也纠结过,也想删除最后五分钟。

不过李小萍给他说了一句话:“你是相信自己多些,还是相信林导多些?”

这句话彻底绝了他删除剧情的心思,照搬了剧本的结局,才有了这样的成品。

林枫看着安健的模样,摇摇头,又举起手中的话筒:“你不觉得后面五分钟更浪漫吗?”

现场响起一片掌声。

林枫继续说道:“说它浪漫不是因为它更圆满,而是因为最后五分钟很好的体现了由8分钟记忆创造出世界的浪漫之处:无数个世界,无数个你,无数个可能性。

刚刚安健导演说他是按照剧本拍得,好像没有自己的想法。

大家不要被他骗了,你看看最后那个不规则圆球,这个是剧本没有的画面,也特别能体现着最后结局的意象,特别震撼。”

还有很多观众和影评人、记者举手提问,他们现在满脑子的问号,很多细节都没想明白。

不过,由于时间的关系,柳言却不得不宣布交流会的结束。

“你全部看懂了吗?”在离开会场时,一位学生模样的观众问另一位小伙伴。

“没有,大致的故事内容理解起来没问题,但是有很多细节还没想明白。”

“要不再看一遍?”

“好,走起。”

说完,两人转了个弯,往影城的购票处去了。

到了这里才发现,很多跟他们有一样想法的观众,已经在购票处排起了长队。

林枫离开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心中暗暗感叹:没有购票机、没有手机订票还真是不方便,自己是不是要推一把?

林枫的想法改变不了事实,《源代码》在各个影院放完第一场后,纷纷出现在东环影城的现象,排队购票下一场的观众,大部分来自于刚刚看完第一场。

当天下午,在网上,就出现了很多对《源代码》这部电影的讨论和观影评价。

现在已经是2004年了,这几年国内的网络发展日新月异,明眼人都能看出,未来的舆论阵地渐渐从线下变为线上的趋势。

比如豆瓣网,比如中国博客网。

“你们谁看了电影《源代码》?我怎么感觉一头雾水?”

“楼上的是小学生,鉴定完毕。”

“虽然有些绕,但还算能够理解。要是还看不懂,我建议看看林枫对于这部电影的解答视频,我记得新琅网上有。”

“我看了两遍,真是神作啊,国产电影竟然能拍出这样的电影,牛逼!”

“我家林枫就是牛逼,不解释。”

“楼上的,你要搞清楚,这部电影是安健拍的。他的上一部电影也是类似的高概念作品,叫《蝴蝶效应》,不了解就多学习,不要张口就来。”

“到底是谁不学习,你不知道你说的两部电影都是林枫写的吗?还我搞不清楚?你算什么东西,装出一副教授的模样,呸!”

“我也觉得这两部电影确实是编剧占主要功劳,导演只要将故事拍出来就好。”

“你们到底懂不懂电影,你以为一位能讲好故事的导演简单吗?”

“同意,国内就没有多少认真讲故事的导演,有也是出自天恩传媒。”

渐渐的,楼歪了,偏到了哪个导演更强的话题。

第二天,纸媒和博客上,也纷纷出现了对这部电影的评论。

“天恩传媒高概念神作《源代码》震撼来袭,去试试,你的智商在线吗?”

好吧,一看这标题就是天恩的通稿,不看也罢。

“一幅高概念科幻拼图,安健又一惊艳之作!”

“国产科幻片的崛起—《源代码》”

“你以为是科幻悬疑,其实我是励志鸡汤!”

不出意料,媒体和专业评论,普遍称赞影片情节紧凑、逻辑合理、悬疑迭起,虽片长仅 90 分钟却几度在生死间轮回,以独特的方式牢牢抓住观众的心。

新琅网甚至在娱乐报道的头条,称《源代码》是导演安健继《蝴蝶效应》后的又一惊艳之作,剧情像迷宫,直到结尾观众才能看清全貌。

虽然也有很多媒体对影片的拍摄手法给予肯定,被认为新颖独特影片的拍摄。甚至演员也备受好评。

但主流的媒体和影评,对影片的好评主要都集中在剧情上。

甚至有科学类媒体也来凑热闹,居然正儿八经的讨论起时间旅行和多重现实概念,连“平行宇宙”和“量子物理”两个概念,也提前十年再国内火了起来。

这点从首映当天的上座率就能看得出来。

许多看了第一遍的观众,还没出影院,就不甘心地调转枪头,又再次杀向售票处,购买下一场的电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