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俊涛没有立刻声张,也没有再去找老王求证。

他知道,一旦去打探,不仅问不出什么,反而会打草惊蛇,让老王陷入尴尬甚至危险的境地。

于是李俊涛便开始了他的“小心调查”。

他利用自己作为cto、掌管所有技术系统和数据后台的权限,但他极其谨慎,没有进行任何大规模的异常数据查询或导出,那会留下明显的审计痕迹。

他只是调整了自己日常查看数据监控大屏的习惯。

不再只通过宏观去看汇总后的漂亮曲线,而是开始有意识地、随机地钻取一些单个门店、单个时间段的明细数据。

他会特别留意那些上报订单量异常高的时间点,比如工作日下午的非高峰时段,或者某些非核心商圈的门店在夜间的突然订单暴增。

然后,他会不动声色地调取这些时间段、这些门店的系统日志和资源监控数据。

作为技术负责人,他清楚每一笔订单产生时,后台系统(包括poS机、小程序、App)相应的资源消耗(如网络流量、数据库读写、支付接口调用)会有一个大致的比例。

他开始在心里默默进行交叉验证:一个号称小时销量200杯的门店,其对应的系统资源消耗峰值是否匹配?

李俊涛还会以“优化系统性能”、“排查潜在瓶颈”为名,让手下的核心工程师(但并未告知真实目的)提供一些门店终端设备的活跃状态报告、ApI接口调用频次分析等。

他试图从技术侧的行为数据,反向推断前台业务数据的真实性。

几天下来,这种静默的观察让他心中的不安加剧。

虽然大多数数据看起来是正常的,但他确实发现了一些细微又难以解释的“不和谐之处”:

比如,某几家门店上报的订单量曲线完美得不像话,几乎避开了所有正常的波谷;

又比如,个别门店在某个短暂时间段内的订单Id跳号异常连贯,缺乏自然间隔;

再比如,某些区域的支付成功回调日志的时间戳密度,与上报的销量高峰时段存在微弱但理论上不应出现的延迟差异。

这些都不是确凿证据,甚至可以说是吹毛求疵。

但对于一个深知系统运行每一个细节的顶尖技术专家来说,这些细微的“不自然”就像是精密齿轮运转中偶尔听到的一丝杂音。

虽然微弱,却预示着某个环节可能出了问题。

李俊涛知道,仅凭这些技术侧的微弱异常,根本无法证明任何事。

他需要更直接的切入点。

他想到了老王那天提到的“上报口径”。

问题可能不出在凭空捏造,而出在“口径优化”上。

他决定进行一次高风险但目标极其精准的求证。

他再次动用了cto的权限,但这次更加小心。

他选择了一个周末的深夜,公司几乎无人的时候,远程登录了系统。

他没有触碰任何核心业务数据库,而是绕开了常规报表系统,直接访问了底层日志服务器。

这里存储着所有门店poS机和小程序\/App前端发送来的、最原始、未经任何“加工”的订单请求日志(log raw data)。

这些日志数据量巨大,通常只用于极端情况下的故障排查和审计,平时很少有人会详细查看。

他编写了一段高度定制化的脚本,目的不是提取全部数据,而是专门针对老王所在运营部门负责的有些异常的那几个区域门店,抽取了特定时间段的原始请求日志。

然后,他将这些原始日志里统计出的订单量,与同一时间段、同一批门店、正式上报给管理层和即将用于审计的汇总报表中的数据,进行了一次自动化的比对。

结果让他后背发凉。

脚本运行结束后生成的差异报告清晰地显示:在那几个时间段,对于那几家门店,上报给汇总系统的数据,比原始日志记录的实际请求量, systematically(系统性地)、按比例地增加了25%!

这不是偶然误差,这不是系统bug!

这是一种有规律的、人为的“放大”!

李俊涛的心脏怦怦直跳。

他立刻销毁了脚本和生成的差异报告,清除了所有的操作日志。

他知道,自己触碰到了一个极其危险的真相。

拿到这个近乎实锤的证据后,李俊涛没有片刻犹豫。

他深知这件事的严重性:这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严重的欺诈行为,一旦上市后曝光,足以毁灭整个公司,让所有员工的心血付诸东流,让投资者血本无归。

他也清楚自己站出来可能面临的风险:可能被报复,可能被边缘化,甚至可能被扣上“破坏公司上市”的帽子。

但他更明白,如果此时不说,将来爆雷时,他作为知情人(甚至是技术负责人)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法律上还是良心上。

他没有通过公司内部任何沟通渠道,也没有告诉任何同事。

他选择了一个绝对安全的方式,直接打电话给他最信任也是唯一能扭转局面的人:陈默。

于是,就有了那个周末,打给正在攻关车bG技术难题的陈默的那个电话。

电话里,他没有透露自己冒险取证的具体细节,只说了“听到风声”和“感觉不踏实”,但他语气中的沉重和坚定,足以让陈默瞬间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正是李俊涛这番“小心调查”发现的蛛丝马迹,以及后续“大胆求证”获取的关键性指向证据。

为陈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预警和决策依据,使得陈默能在与李携耀的那场关键会谈中有的放矢、态度强硬。

“夸大百分之二三十?”陈默的眉头紧紧皱起。

这个数字像一根针,刺中了他记忆深处某个隐秘的角落。

前世的瑞子咖啡,正是在上市后被曝出惊天财务造假丑闻,虚增收入高达数十亿,最终导致退市、巨额罚款和一系列法律纠纷。

他本以为凭借自己提前入局和李携耀的野心,可以避免重蹈覆辙,没想到这颗毒瘤竟然这么早就开始滋生!

“嗯,我看过系统数据,确实有这么多。”李俊涛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