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宫书带着录制好的音频来到故宫博物馆,为了方便mV的拍摄,吴导将临时办公地点放在了这里。
周昌明的办公室就在这里,当宫书过来的时候,刚好碰到周昌明和吴导正在开会讨论着拍摄的相关事宜,因为拍摄取景大部分都是在故宫里,因此相关的协调事宜都需要经过周昌明。
看到宫书走进来,周昌明笑着说道:“小宫来啦,明天你就要去录制节目,怎么不休息一天?”
说实话,周昌明还从没见过这么有责任心的年轻人,《紫禁城》纪录片的主题音乐进度已经非常快了,因此周昌明不希望累到宫书,也一直没有给对方压力,但是宫书却非常的勤快,硬是将整体进度提前了半个月。
周昌明也是很无奈,劝不动啊,这要是把小宫给累坏了,不说自己心里愧疚吧,张荣轩那几个老头子肯定不会轻绕了自己,就是李副部长也会批评自己的。
“我不累的,周爷爷,正好今天过来给两位看一下最后一首音乐《天地龙鳞》。”宫书笑着回答道,然后在一旁坐了下来。
周昌明的助理很有眼力见的为宫书倒了一杯水,然后接过宫书递过来的U盘,插入到电脑上。
“你啊,就是太有责任心了,既然来了,那就一起听听,这名字听着就很大气。”周昌明无奈的摇了摇头。
吴导和其他相关负责人也是十分好奇最后一首主题音乐会是什么样的,纷纷坐直了身体期待着。
当助理点开播放按键,一段激昂的前奏传荡开来,在编曲上宫书使用了吉他、洞箫、电子和声、琵琶、笛子、打击乐组(包括定音鼓、架子鼓、非洲式手鼓)和弦乐组(以大提琴为主),吉他和大提琴的拨弦和弦乐组的演奏使得音乐充满了古典韵味,而洞箫、笛子和打击乐则增添了音乐的层次感和节奏感,这些乐器共同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庄重的氛围感。
而随着前奏的响起,宫书的歌声也随之传来:
“wo~wo~wo~wo~wo~wo~”
“天地龙鳞,wu~~~”
一开口就是铿锵有力,慷慨激昂,听的办公室里所有人头皮发麻,尤其是“天地龙鳞”四个字一出,一股恢宏大气的感觉扑面而来。
“这江山我起笔”
“民族血脉又几万里”
“几世纪六百年里”
“龙的传人历经风雨”
仅仅开头第一段歌词,就使得所有人精神一振,尤其是这句“这江山我起笔,民族血脉又几万里”,简直是豪情万丈,仿佛是一位大诗人在以江山为画,起笔挥毫泼墨。
龙是华国民族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甚至可以说龙就是整个华国民族的文化象征,那么,龙鳞就可以引申为华国文化的每一个分子、每一个组成部分,甚至代表出现在华国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个华国儿女,这句“龙的传人”更是强调了华国民族的传承和延续。
“这京畿中轴地”
“一如君子气节不移”
“九龙壁瓦上琉璃”
“历史从这衰落又崛起”
这一段听的周昌明感慨万千,作为故宫博物院的院长,也是着名的历史学者和教授,对于故宫的历史研究算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了,可以说是活着的一部故宫历史。
歌词里提到的几个地点,中轴是指京都中轴线, 南起永定门, 北至钟鼓楼, 全长7.7km, 与子午线重合, 纵穿南北, 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皆列其上, 左右相称。
九龙壁是清乾隆年间烧造的单面琉璃影壁, 立于紫禁城宁寿宫皇极门外, 背倚宫墙, 威严凝重, 上有九龙, 形态各异, 或升或降, 第五龙正居其中, 诚然九五之尊。
九龙壁是皇权的象征,彰显了王者之气。绵延不绝的中轴代表历史传承,从中凝聚着历史进程的演变不息。
而琉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越王勾践剑上便镶有蓝色琉璃, 而古法琉璃制作工艺极为复杂, 产出率很低, 及至南北朝时期, 大月氏的工艺传入华国, 琉璃的烧造和使用逐渐兴盛。
宫书的作词里,没有去面面俱到地介绍紫禁城,而是分别通过九龙壁、中轴线和琉璃这三个关键词,将紫禁城中所蕴含的历史文明娓娓道来。
通过“九龙壁”、“中轴”、“琉璃”这三个点,将紫禁城带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投射出来后。
这一段歌词十分完美, 瓦上琉璃这几个字的读音和旋律高度契合, 而且由于\"上\"字这个轻声存在, 给旋律带来细节变化。
好,好啊,宫书的文化功底好啊,周昌明听的开怀不已,这几段歌词简直唱到了他的心里。
对比市面上那些情情爱爱,靡靡之风,这首歌才是真正的华国人应该有的歌曲。
至此,周昌明对宫书的文化水平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看着坐在一旁淡然如水的年轻人,也是越发的欣赏了。
“这龙鳞却曾经”
“铿锵落地犹如碎冰”
“一片鳞一寸心”
“故事飘摇我不忍听”
“人守礼心守静”
“悠扬古琴弹君子心”
“我清醒等回音”
“盘旋泱泱华夏文明”
周昌明已经忍不住以学问的角度来看待这首歌曲了,对于每一句每一字都认真的分析着,越是分析越是心惊,越是心悦诚服。
这句“这龙鳞却曾经,铿锵落地犹如碎冰,一片鳞一寸心,故事飘摇我不忍听”,表达了龙的传人历经沧桑,铿锵落地的坚韧和勇敢,以及历史中的风风雨雨和曲折。
“一片鳞一寸心”则表现了龙的传人的坚韧不拔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龙鳞是\"家国凝聚力、民族气节、文化自信\", 在衰落的历史中, 龙鳞散落, 铿锵有声, 犹如碎冰落地。
这里就不得不着重提到一个比喻:‘碎冰’!
晶莹剔透的冰在华国的传统文化里,是高尚、纯洁的象征,宛如玉石一般。
“碎冰”二字,更是能令人产生无尽的想象,比如冰河破裂,华国的历史进程中遭遇一切苦难,就像是历史的长河出现了冰河破裂,寓意着开天辟地,换了新人间。
又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象征着华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为了扞卫民族尊严、气节而做出大无畏牺牲,这不正是民族精神与魂魄的体现吗?!
正如伟人所说的:历史是由人民所书写。
这“碎冰”,宛如历史长河中每一位人物,正是他们的努力、进取,在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