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纪录片第三集《远路》主要讲述了明王朝通过对外贸易和外交政策带来的繁荣景象,依托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讲述大明的外交之路。
在如今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陈列着明清两代皇室的各式家具。这些家具映射着明王朝通过对外贸易带来了远方丰富的物产,并接受各国朝贡的繁荣景象,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
明代自开国皇帝开始,就十分注重海外贸易,建立与世界各国的外交政策。朱棣通过武力成为大明新的统治者,因为自己并非皇位正统继承人,使得他越发强烈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并希望向世界宣示自己作为新一代君王的威严和地位。所以朱棣继位之后,开始重新建立外交政策。
公元1421年3月,各国使臣带着大明皇帝朱棣赏赐的历法、丝缎织品精美瓷器和华国货币离开京都,准备回国。朱棣的亲信,三宝太监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亲自护送使臣们离开,他希望郑和能够代表自己,做好大明和世界的纽带,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一起共享太平盛世。
公元1405年到1433年,朱棣派遣亲信郑和率领舰队七下西洋,搭乘240艘舰船,船员及官兵余人,历时28年,远航两大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行程远至爪哇、阿三国、霍尔木兹海峡、东非、红海。这是古代华国最大规模的远洋活动,也是十五世纪地理大发现前规模最大的航海行动。现藏于紫禁城武备库内的《武备志》中,藏有郑和下西洋的完整路线图,它清晰地显示着,当时郑和的船队,突破了当时中国人地理认知的边界,到达了未知的远方,充分说明当时华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郑和的船队不仅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华国的丝绸、瓷器,还有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和华国的医学知识。在世界大航海的序幕拉开前,居于亚洲大陆的紫禁城,已经通过郑和及远道而来的各国使臣,隐约勾勒出了世界的模样,见证了一段明代海上传奇。
郑和对海洋的征途,打开了明王朝对世界的探索。一生漂泊的郑和,在经历过七次下西洋的航海经历过后,随着朱棣时代的结束,郑和的海上传奇也逐渐落下了桅杆。但对于郑和乃至整个明朝而言,这七次的启程,都是历史中重要的出发。无论抵达远方所遇见的是诗与远方,还是最终郑和身死异乡,“出发”的精神,已永远铭刻在过往中。
此时已是夜晚8点多,宫书坐在办公室里已经完完整整的连续观看了3遍《远路》,在结合着文献资料和纪录片资料,深入的了解完这一集。
此时,关闭了播放器,揉了揉有些干涩的眼睛,拿着笔杆子认真的思索着。
通过纪录片和资料的了解,宫书已经梳理清楚了这一集的主题音乐应该以哪种角度进行诠释了。
而通过这些,宫书确定了应该以奔腾不息的探索精神和傲视大海的勇气来诠释《远路》。
刚放下笔的手再次拿了起来,在后面增加了一条‘少年之气’。
为什么要加这一条?是因为在最后一次航行途中,郑和,连同这段海上探索传奇,都结束于夕阳西下的航船之上,同时,在明后期开始,华国经历了多次黑暗时代。
在明后期,华国沿海的矛盾冲突开始增多,尤其以东南沿海的倭患最为严重。公元1523年,倭国先后派使者到宁波纳贡,因不满当地官员的接待,倭国与当地官员发生冲突将其杀害。此事发生后,地方官员将问题归咎于明朝海关总署市舶司,于是向当时的嘉靖皇帝要求取缔市舶司。取消市舶司,就等于彻底封锁了对外贸易。朱棣之后的明朝,经过仁宣之治,渐渐趋于静态。一个认知广阔的王朝,开始变得固守僵化。
但此时的世界,正在悄悄发生改变。
这段伟大的外交之路如县花绽放-般,绚丽且短暂,华国也与更加强大进步的机会失之交臂。这不禁心痛、心酸以及惋惜。
如果当时统治阶层的思维没有固化僵守,没有后来的闭关锁国,紫禁城的大门没有渐渐闭合,我们华国是不是就不会有割地赔款的屈辱,不会有八国联军的“群殴”,不会有连弹丸之地的倭国都侵略我们多年之久,我们是不是现在还可以看到圆明园的宏伟以及瑰宝?!
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如果一直强盛,会不会一直延续封建社会那一套或者是像资本主义那一套呢?
正是因为经历过黑暗,涅盘而来,才有了新华国,才有了现在幸福的生活。
以史为鉴,我们在新华国的领导下将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共创一个又一个的百年奋斗旅程。
这,更是需要一股少年之气的探索精神,拥有如少年一般勇敢起航,壮志凌云的少年精神。
梳理完毕,宫书唰唰唰奋笔疾书,将脑海中的灵感写了出来,同时又在系统花费了3000万声望值定制了一下,经过两相比对,最终主题音乐《在惊涛骇浪里》出炉。
另外,主题音乐的mV拍摄方案在定制歌曲的时候也已经一并获得,将其写出来交给吴导去拍摄即可。
并不是每一首音乐的mV都需要宫书亲力亲为,有着完整的方案,交给吴导就可以,人家是专业的,至于宫书自己,还是把时间放在创作上,毕竟自己是很忙的啊。
至于《在惊涛骇浪里》这首音乐需要找哪位歌手来唱,宫书在写歌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人选。
他记得在自己还未出道之前,自己的老家东北就有一位青年歌手很出名,不论是年轻的长相还是嗓音特性,都很符合这首音乐。
宫书还记得,他不仅是一名歌手,同时还是一位创作人,很有才华的一位年轻人。
就他了,苏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