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二十九章 回家的理由

谢沅珊没说话,只拿出一支笔,在白板上写下一行字:

【创作考核任务。】

“你什么意思?”他看她。

“我们不做分配,我们做产出。”

她语气平静,“既然是厂牌,就该按内容说话。”

“我们不怕曝光不均,我们怕他们不写。”

“让他们写。”

“每人七天交一首完整原创。”

“写得出,厂牌就有底气。”

“写不出,那资源不给,不是歧视,是尊重规则。”

第二天上午,厂牌群发布公告:

【《文声创作挑战·第一期》开启。】

【主题不限,时长三分钟以上,词曲完整,须为独立创作。】

【七天后统一提交,优秀作品将由山南音乐工作室参与编曲制作,并进入厂牌发行流程。】

选手群顿时炸锅。

苏栖初第一个回复:“行,我早就憋了半个月了。”

白落音咬着笔杆发了一句:“我不怕写错,就怕没写。”

沈岑——那位被热议最多的“新人”——只回复了两个字:

【收到。】

第四天深夜。

厂牌练习室灯还亮着。

沈岑一个人坐在角落,抱着吉他在改词。

她写得很慢,每个字都反复念三遍才敢落笔。

但她写得很深。

没人知道,她参加节目之前,在自己城市开过一场小型演出。

只有二十个人听。

没人知道,她大学毕业后试着投了十几家公司,被拒了十三次。

也没人知道,她进厂牌那天,看着谢沅珊发布的第一条“欢迎词”时,眼眶是红的。

——她是真的想写。

也想被听见。

第五天清晨。

沈岑的作品《无为而在》出现在内测收稿箱中。

没有预告。

没有任何团队包装。

只有一首干干净净的demo。

前奏是她自己弹的。

后面那句副歌,在测试版后台引发程序员自发留言:

【听完我就不想干了,我想辞职去学写歌了。】

第七天上午。

山南带着工作室制作组,在厂牌会议室听demo。

听到沈岑的那一首时,他没说话。

只是把音箱音量调高了一点。

等副歌唱完,他转头看向谢沅珊。

“她不是模仿。”

“她是真懂了。”

“词不押韵,句子散,但有味。”

“她写得像我,但不是我。”

当天,《无为而在》上线厂牌试播通道。

五小时转发破万。

行业圈炸了。

#沈岑##文声厂牌首位爆款#冲上热搜。

#女版山南#更是在小众词曲人群体中刷屏:

【她不是爆发式高音】

【她是——一个轻轻叹气都带着意味的人】

【她让人听完想起自己二十五岁被生活噎住的那段日子】

【她写的,是“没有动作”的反抗】

厂牌会议室。

有人笑着调侃:“山南老师,你要小心位置了。”

“后浪上来了。”

山南懒洋洋靠在椅背上:“她要真能写爆五首,我给她让主编席。”

“我不是怕他们写得像我。”

“我就怕他们成了我——”

“连夜写歌,怕词不过关,不敢交,怕没人听。”

“像我没关系。”

“别活成我。”

这句话,传到厂牌学员群后,迅速成了所有人贴在歌词本第一页的金句。

谢沅珊那边也没闲着。

她调出了所有人的创作资料和反馈数据,一边改表格,一边和助理开远程会议。

“我们以后要按创作频率、内容成熟度、作品完播率来划分资源等级。”

“不是流量高就给曝光,是稳定产出才能占窗口。”

“我们不是在扶艺人。”

“我们在养写歌的人。”

“这是个厂牌,不是流量孵化器。”

那天晚上。

她改表格改到凌晨两点。

易喆给她送茶进来,见她眉头紧蹙,问了句:“不睡?”

“你那些崽子要我给资源。”她语气低,“我当然得守规矩。”

“我不怕他们火。”

“我怕他们没底。”

他坐在她身边,低声笑了笑。

“你把厂牌真当战场了。”

“不是战场。”她合上笔记本。

“是责任。”

“你说要给他们一个出口。”

“那我就不能让门口站着的是——没准备好的人。”

两人对视一眼,都没说话。

但灯光下,那份厂牌名单被她护得死死的。

她不是在给人一条出路。

她是在给真正愿意写的人,一场仗。

【次日平台热榜】

#文声厂牌创作任务开启#

#沈岑《无为而在》火遍词圈#

#山南回应:像我没关系,别活成我#

【高赞评论】

【这是山南的情绪】

【也是谢沅珊的秩序】

【厂牌不是扶明星,是让写歌的人——站得住】

《文声计划》落幕第二个月,厂牌渐稳,平台那边动作也没停。

这天上午,谢沅珊刚结束完一场内容筹备会,就收到制片统筹递来的新项目提案。

《词面人生》。

节目核心机制很新:

——词人+素人搭档,共写一首命题歌。

不是比赛。

也不是导师制。

是让创作者重新回到原点。

从他人生活中写出共情的词。

沅珊翻了一眼提案,眉头轻挑:“谁想的?”

平台负责人笑着:“听说是你家山南上次说的‘歌不是写给评委,是写给路人的’,被人拿去立了方向。”

她低头沉思几秒:“这个,我接。”

“制片我来。”她抬头,语气干脆,“首席导师也找好了。”

对方一愣:“谁?”

她嘴角勾起一丝弧度:“山南。”

三天后,节目正式立项。

首期主题出炉——【想回家的理由】。

拍摄地选在江南老城一栋两层小屋,布景仿照书屋风格。

灯光不亮,棚内故意留了些斑驳角落,让节目看上去更像“听人说话”,而不是“看人唱歌”。

首期录制当天。

山南穿着白衬衫、卡其长裤出现在镜头前,镜头扫到他手边的笔记本,角落写着三个字:

【歌词库】。

沅珊坐在观察席,戴着浅色墨镜,看不出神情。

导演组给了他和素人组第一个开场任务。

那位素人,是个四十五岁的男人,姓吴,离异,前几年孩子跟了女方,一个人住出租屋。

他说话很慢,坐下后,只递了一句:“我……想写个能唱的词。”

山南轻轻点头:“我们不写给别人听。”

“我们写给你自己。”

任务卡上的题是:【你最想回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