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霜刚给田埂描上淡白,小阿牛就带着村民们忙起了新事——在老桂树下搭起了木架,把晒干的薄荷捆成小束挂在架上,枇杷叶则摊在竹筛里,等着被风揉出更醇厚的香气。豆子总爱蹲在竹筛旁,趁人不注意就捏起一片叶子凑到鼻尖闻,被李阿婆撞见了,就笑着往他兜里塞颗炒南瓜子:“慢些闻,等制成了药茶,保准让你喝够。”
这日午后,村口忽然传来马蹄声,一辆插着青旗的马车停在了石桥边。下来的是京城药田的老管事,手里捧着个漆木盒,见了小阿牛就迎上来:“公子托我带东西来,说清溪的种子在京城长得好,要给你们送新培育的稻种。”小阿牛打开木盒,里面除了装着稻种的布包,还有一本夹着枯叶的册子——册子上画满了京城药田的模样,某一页还贴着片清溪薄荷的干叶,旁注着“此叶香气最浓,可入药亦可制茶”。
村民们围过来看新鲜,张大叔翻着册子,指着稻种结构图说:“这稻种若能在清溪种活,咱们冬天就不愁粮食了。”小阿牛点点头,当即领着老管事去看暖棚,刚走到棚边,就见圆觉正蹲在苗床旁,手里捏着片枇杷叶,给孩子们讲草药的药性。老管事见状,忍不住感叹:“没想到这乡野之地,竟有这般用心的景象。”
接下来的半个月,小阿牛带着村民们试种新稻种。他按照册子上的方法,在暖棚里隔出小块水田,仔细调控温度,豆子和孩子们每天都来帮忙浇水,连计数都比从前更认真,生怕多浇或少浇影响了稻种发芽。可过了几天,稻种却没动静,小阿牛夜里翻遍老管事带来的农书,又想起京城暖棚的通风技巧,便在水田旁开了个小通风口,还在棚顶加了层透光的油纸。
没等多久,水田就冒出了嫩绿的芽尖。豆子第一个发现,蹦着跑去叫小阿牛,连鞋上沾了泥都顾不上擦。小阿牛跟着他跑到暖棚,看着芽尖在灯光下泛着光,忽然想起去年此时,自己还在京城对着药田图谱发愁,如今却能在清溪种出京城的稻种。老管事站在一旁,笑着说:“公子说,等明年春天,要派更多人来学清溪的种法,把两地的法子合在一起,让更多地方长出好庄稼。”
冬雪落下来的时候,清溪的暖棚里一片生机。稻种长成了青苗,薄荷和枇杷也长得旺,村民们在棚边搭了个小灶,煮着薄荷茶,剥着南瓜子,听小阿牛读京城寄来的新信。信里说,有人从京城往南方去,带了清溪的种子,说不定明年就能在江南见到清溪的薄荷。
豆子捧着温热的瓷碗,望着棚外的雪,忽然问:“阿牛哥,咱们的种子会走到天边去吗?”小阿牛摸了摸他的头,指着棚里的青苗说:“会的,只要咱们把这里的法子教给更多人,把种子送得更远,总有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