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则是厉行法治。】
【针对这一条,范仲淹提出了两种政策。】
【第一种是要重命令,也就是说,官员们必须要严肃对待朝廷的命令,朝廷的政令也要看情况慎重发布。】
【范仲淹认为,朝廷的种种政令,就是对百姓的承诺,这种承诺是不能随便乱给的。】
【朝廷要想好,颁布的这些政令到底能不能实现,若是办不到或者说朝令夕改,那还不如拖一拖,等考虑好了再颁布。】
【朝廷必须要长时间的讨论一些可以长久实行的政令,长久的思考,如何让法令做到最简最完善,这样颁布的政令就不会经常更改了,人们也就能够对朝廷的法令更加信任了。】
【第二条则是要推恩信。】
【封建王朝,为了拉拢民心,会不时进行大赦和减免赋税。】
【宋朝自然也不例外。】
【宋朝的惯例是每三年进行一次郊祀,每到郊祀的时候,就要免除百姓们多年拖欠的赋税。】
【咱先不说拖欠的这些赋税直接免除对于北宋朝廷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但这明显是一种惠民政策。】
【但是这种惠民政策,却已经多年未曾彻底实施过了。】
【范仲淹觉得若是要取信于民,那么这等惠民之事就应当重视起来,既然颁布了这种法令,就应该切实落实,而不是含含糊糊的糊弄过去。】
【为了能够让这些惠民政策彻底实施,每年还应该派出监察队伍走访各地,巡查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
【这十条仔细看来,其实都是早就老生常谈的问题,范仲淹提出的这些建议,一点都不新颖。】
【但一个王朝能够长治久安,重点就在对这些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上,范仲淹提出的这十条建议,是北宋第一次改革庆历新政的指导方针。】
【这些建议和对于朝政的分析,亦是非常精准深入,振聋发聩。】
【这是北宋王朝的贤臣对当朝皇帝宋仁宗的盛世危言,正是因为范仲淹的观点无比正确,所以得到了同伴的支持,也得到了顶头上司赵祯的认可。】
{范仲淹不愧被称为北宋第一完人,想的果然很是周全。}
{那范仲淹所谓的减赋税,真的不真白做工吗?}
{范仲淹可能觉得当时的赋税就是比较高的,所以他的墓地很淡储你就是为了降低赋税,至于收上来的总赋税的数量会不会有所减少,可能他本来就没想着要多收吧!}
{也就是说,范仲淹的改革其实很可能更加的彻底,就是要减轻百姓们的负担,问题就在于买少了这部分赋税,北宋的朝政会不会出问题。}
{范仲淹既然这么厉害,那么算术一定也很好吧,他可能算过了,这样对于北宋的朝政真的不会有影响?}
{有这个可能!}
{不过我是没想到,范仲淹竟然有勇气要重新恢复府兵制!}
{封建王朝初立时确定的军制,一般情况下都是这种让军队自给自足的制度,这样是最优解,既可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又可以节省下军费!}
{但这种制度,在每一个封建王朝的存在时间都不是很长啊!}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军队的田地也是田地,这些田地也是可以创造收益的,也在世家大族土地兼并的范围之内!}
{这个是真的没什么办法,土地兼并的问题实在是太严重了!}
{范仲淹提出的十条建议中,就这条没被采纳,拿出来就被毙掉了!}
{要是北宋的那些人知道,自己的阻碍让北宋变得越来越弱,还会这么做吗?}
{北宋虽然确实越来越弱,但是在徽钦二帝在位的时候,衰弱是最厉害的时候,北宋人大概也想不到,自己的王朝会有这样的一个下场吧!}
{朝廷下的政令要仔细斟酌?我怎么觉得这就是在暗搓搓的指责宋仁宗啊!}
{怎么说?}
{宋仁宗就是太着急改革了,改革的这些条例施行的也很仓促,这也是庆历新政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北宋的大赦很长时间没有落实?对那些犯了重罪的死刑犯,大赦忘记是可以的!}
{就是担心有冤假错案,还有就是担心会区别对待,比如说百姓!}
{对哦!百姓们知道的肯定是不如这些官员多的,官员们可能知道大赦的事情,就能利用大赦赦免自己家族的人,因为长时间不进行大赦,所以百姓们不知道,那些本来可以不用死的人也死了!}
{还有赋税减免的问题呢!很多百姓可能凭借着这次减免赋税就能活下去,但是这些惠民政策并没有落实到位,所以很多百姓都被饿死了!}
仁宗一朝的君臣们相互看看,都在暗中琢磨。
这十条改革的政策已经全部出现,若是没有什么意外的话,他们此时即将要进行的改革,也是围绕着这十条政策进行的。
不管是代表着官僚阶级利益的保守派还是想要让大宋变得更好的革新派,都在思索着新的出路。
按照天幕的说法,就连后世人也是很认可范仲淹提出的这几条政策的,现在的问题来了,这几条政策虽好,但是却严重损害了官僚阶级的利益。
但是长久来看对于大宋却又有着极大的好处。
保守派们有点犹豫:他们到底是应该赞同改革呢?还是继续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与这股变革的浪潮对抗呢?
秦始皇嬴政听完了这十条之后,眼神肉眼可见的黯淡了下来。
还以为能有什么启发,结果这些都是一个皇帝本就应该做的!
冗官?笑死,人都不够用,根本不存在!
冗兵?那更不可能!
他们大秦的军队都是将领们一兵一卒训练出来的,不会有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问题,全都是精兵!
至于官吏选拔,他们大秦现如今能够找到人来当官就已经很好了。
对于大秦的黔首来说,读书是一件极为耗费钱财的奢侈活动,他们虽然已经在想办法提倡读书,但是能够读的起书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他们想要通过科举来选拔人才,还是要等上很长的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