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他们家这位陛下大部分的感情和表情变化都给了大秦,看来是觉得有军功爵制度在,没白嫖到宋朝的制度有点不开心。

“陛下,虽然我们大秦有军功爵制度作为官职升迁和发放奖励的依据,但是现在大秦已经统一六国,也已经很少打仗了,军功不好赚,这样一来,大秦黔首的上升渠道就被堵住了!”

“长此以往,对大秦来说没有好处,所以我们也该想想更好的升迁制度了。”

有上升的盼头,黔首们的心才能安定啊!

“朕知道,但是这种按资排辈算怎么回事!”

“陛下莫急,这是北宋的旧制度,范仲淹一共提了五条呢!总有一条我们能用上!”

李斯慢条斯理的整整袖口。

“善!”秦始皇也知道急不得。

【友友们看来也是有过同样的经历的,主播也以为北宋作为后世王朝,怎么都不应该在升迁这种小地方比不上前面的秦汉隋唐。】

【结果就被教授点名回答问题了可恶!】

【我们继续说,因为这种按资排辈的做法,宋廷中的很多官员因循守旧,无所作为,在自己的岗位上毫无建树,只知道混吃等死。】

【所以,范仲淹提出,要开启新的政绩考核法,有着卓越功绩的官员,是要被破格提拔的,而那些不称职甚至利用职务中饱私囊的官员,理所当然的就要被贬黜甚至撤职。】

【当然,范仲淹也给这些靠资历上位的老大臣们留了点面子,没有撤销他们的官职,但是想要再次升官就得到别人的保举。】

【只看资历的官员升迁办法叫做“磨勘”,有人保举的情况下,任职满三年才能有机会参与磨勘,要是没人保举,那就要五年才能再次进行磨勘了。】

{不太能理解,这个磨勘制度是有什么魔力吗?干嘛非得留着啊!}

{没听主播说吗?可能是为了给老大臣们留点面子。}

{我倒是觉得范仲淹还挺腹黑的!}

{怎么说?}

{改革本来就是要循序渐进,一下子全改了,就有可能引起这些原本可以混吃等死的官员们的抵制和反弹。}

{是哎,与其说是给这些人留面子,不如说这就是稳住这些人的一种手段,毕竟再次启用磨勘升官,需要三到五年,这些人哪能等的了这么久!}

{有道理啊!这就是个障眼法啊!}

{范仲淹的脑子可算是转了弯了,这一条要是不加上,改革可能在一开始就遭到了这些守旧官员的反对了!}

【第二条名为抑侥幸。】

【就是限制官员们进入朝堂的数量。】

【我们之前也说过大宋有一种恩荫制,可以让高官家的子弟在成年后,不参加科举就能直接进入官场。】

【那这些高官子弟不参加科举,有没有一种可能是知道自己参加了也过不了呢?】

【这样的人,本身的才能就有限,这样的人大量的进入朝堂,就会挤掉那些正经科举出身的学子。】

【长此以往,不仅会让北宋官员的质量下降,还会造成官职垄断。】

【范仲淹也知道自己若是一下子就掐断了这些人做官的途径,会得罪不少人,所以他要求恩荫可以,进入官场的人必须有真才实学,而且不能像以前那样,一位官员可以恩荫好几个学生!】

【第三条是精贡举,也就是要在科举上下功夫,比如说调整考试的难度和内容,从原来的重诗赋转变为重策论,将死记硬背转为阐述儒家经典的含义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而且范仲淹还要求,士子们必须要在学校中待够一定的时长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恩荫这种制度其实没办法完全取消,毕竟奋斗就是为了自己的家人,很多人都觉的,我都这么厉害了,给我家的孩子求个恩典都不行吗?}

{恩荫本质上就是皇帝拉拢朝臣们的一种手段而已,只是滥用就不好了!}

{宋朝很多官员,就算是家中有人做官,也是正经参加科举考试才当官的,真正有才学的人,是不会畏惧考试的!}

{确实啊,而且虽说恩荫是对高官子弟的一种奖励,但是恩荫的名头其实并不好听,因为这意味着你走后门了!}

{那些正经科举考出来的人,也会抱团,跟这种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拉开距离!}

{范仲淹这个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是很好的,诗词歌赋虽然是华夏的文化瑰宝,但是很多人诗词写得好,对上朝政就不一定行了!}

{策论就是阐述自己对于某些朝政的看法或者是对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这就能看出一个人做官的能力了!}

{不怕纸上谈兵?}

{那也得有兵可谈啊!}

{就是这个要求学够一定的年限有点难受,要是出了个天才怎么办?还能拦着不让人家去考试?}

{我觉得应该有这种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的!}

宋仁宗赵祯和范仲淹对视一眼,范仲淹赶紧拿出了自己手中还没有完全完善的改革意见。

不错不错,虽然是抄的自己的想法,但是不得不说,白嫖还是很香的!

范仲淹原本还要再斟酌一下自己的改革措施的,现在看来,好像可以直接把天幕上拿来利用一下啊!

就是这个恩荫制吧,要不就直接全面叫停了算了,要是这个官员对朝廷有着重大的贡献,那还能稍稍拨一个名额出来。

恩荫完全可以像诰命一般,作为给臣子的奖赏嘛!

只是想要获得这个奖赏,条件要比诰命更加苛刻才行!

这可是能够实际掌权的官员,跟那些空有名头和尊荣的诰命夫人可不一样!

还有后人说的为天才准备特殊条例也是很必要的!

很多宋朝的官员们互相看看,科举上班的人不由自主的彼此靠近,那些凭借着恩荫上班的,不少都羞红了脸。

确实如后人所说,正是由于自己考科举没考上,才会央求自家爹爹弄一个恩荫的名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