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场由周硕忠实粉丝们自发发起的“网暴”,最后还是被迫中止了。

因为这些人已经被喷的关闭了评论区。

有几个脸皮比较薄的,被喷破防之后,更是直接注销了账号。

还有几个账号,直接改头换面,外加不能搜索,隐私设置,直接跑路。

还有几个坚持不懈想吃黑流的,以及金主爸爸给得太多的,见事不可为,居然玩起了阳谋。

他们将自己的账号设置成了“仅粉丝可评论”。

想要骂他,就要先关注他。

而关注他又会让他涨粉,从而增加他的流量。

但周硕的粉丝们也都不笨,他们很快想出了破解之法。

他们先是关注了这些“仅粉丝可评论”的博主,在他们的评论区畅所欲言。

等骂爽了,就果断取消关注。

那些还想吃黑流的博主看着自己不断上下浮动的粉丝量,心情就跟坐过山车一样。

……

就在这些博主遭遇着网友们的群嘲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出版商代表们已经齐聚京城,在明诚工作室的会议室内展开了一场无声的争夺。

这次来的代表数量,要比上次商谈《小王子》的海外发行权的时候多一些。

毕竟当时来的都是具有跨国发行能力的出版商。

而全球有跨国发行能力的,满打满算也才不过30多家。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出版商都对《龙族》这部作品充满信心的。

除了莱茵河出版社因为做了充分且详细的论证,对这部作品充满信心之外。

许多具有跨国发行能力的的出版商,都跟哥伦比亚环球出版社一样,并不看好《龙族》全球改编的前景。

这就给了那些深耕本土市场的小出版社机会。

他们虽然没有跨国发行的能力,但一定在本土地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而且他们对《龙族》在自己本土地区的销量,充满了信心。

此刻明诚工作室的会议室内,至少坐了六十多个人。

具有跨国发行能力的出版商的代表来了只有上次的一半,但小出版商的代表,却有着至少上次数量的两倍。

因为汉语是平行世界的国际通用语言,所以被派来的代表当然都是懂汉语的。

此时,明诚工作室的海外版权负责人赵曼,正在大屏幕面前侃侃而谈。

会议室内,赵曼从容地站在大屏幕前,身后的ppt正展示着《龙族》在龙国创下的销售数据。

她环视全场,目光在每位出版商代表脸上停留片刻。

“诸位都知道,《龙族》在龙国创下了单月两亿册的销售纪录。”赵曼切换ppt,屏幕上出现详实的市场分析报告,“根据我们的深度调研,这部作品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在欧美地区的线上读者社群、粉丝论坛中,已经形成了自发的阅读和讨论热潮,口碑正在快速发酵。”

会场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赵曼微微一笑,继续道:“这说明什么?说明这部作品本身就具有跨越文化障碍的潜力。而各位要做的要做的,就是把这股潜在的阅读欲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销量。”

她再次切换ppt,上面清晰地列出了合作条件。

“基于《龙族》的市场表现和潜在价值,我们要求的版税是还是和上次一样。”赵曼停顿了一下,“30%。”

此话一出,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片倒抽冷气的声音。

出版商代表们的反应不尽相同。

几位长着大胡子的美国佬神情倨傲的坐在会议室的前端,他们互相对视一眼,都不约而同的摇了摇头。

30%的版税,要价还是太高了。

如果要发行的是《小王子》这样的世界文学巨着,那么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抢着答应。

但如果是《龙族》这样,可能存在文化壁垒的畅销书,那么他们要考虑的事情就太多了。

莱茵河出版社的代表的反应,是最引人注目的,他只是稍稍犹豫了一下,就很快表示:“我们很愿意就在个基础上,和周硕先生再次合作。”

莱茵河出版社被派到龙国的代表正是汉斯·穆勒,他不但是《龙族》引进计划的发起人,而且还参与了关于引进《龙族》可行性的论证,所以他对这部作品在欧洲地区的销量,充满了信心。

汉斯看了一眼那几个犹豫不决的美国佬,开口说道:“如果大家对广袤的英语区市场没什么想法,那么我们也很乐意能够获得《龙族》的全球发行权。鄙社在英语区,还是有着一些影响力的。”

他说的居然是一口流利的汉语,说完甚至还对在场的众人微微点头示意。

任谁都看得出来他眼中的不屑,和挑衅之意。

汉斯心里确实是不屑的,特别是在看到老对头哥伦比亚环球出版社没有派代表来之后,这种轻视和不屑就更加明显了。

“一群Sb!”

“等我们大卖特卖的时候,你们就哭去吧!”

对于这些资本家们来说,高贵的钞票就是他们的祖宗。

如果只是因为决策失误,就失去了赚那么多钞票的机会,他们一定会心痛得不能呼吸。

哭?那都是轻的。

英语区的几位具有跨国发行能力的出版商代表再次对视一眼,虽然不知道这位莱茵河出版社的代表为什么对这部作品这么有信心,也察觉了他这一举动的异常。

但30%版税的价格还是太高了。

其他英语区的小出版商则大急,对于他们来说,30%的版税并不是问题,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要拿到本地区的发行权。

这些小出版商的代表还没来得及说话,站在上面的赵曼就开口了。

她对着汉斯摇了摇头,说:“汉斯先生,很抱歉,将欧洲地区(英联邦除外)的发行权授权给贵社,这已经是我最大的权限了。”

赵曼很清楚,莱茵河出版社出了欧洲地区之后,影响力其实微乎其微。

他们即使有能力将作品发行到英语区,但影响力肯定是不如本地的出版商的。

英语区的几位小出版商代表闻言,终于松了一口气,他们见几家大出版社迟迟不发表意见,忍不住站了出来。

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出版商代表率先起身,他的普通话带着明显的北美口音,但语气十分坚定:

“赵总监,我们‘枫叶图书’愿意接受30%的版税条件。我们在加拿大拥有完善的线上线下发行网络,特别是针对青少年读者群体,我们有专门的校园推广计划。”

紧接着,一位澳大利亚代表迫不及待地接话:

“我们‘南方大陆出版’不仅接受这个条件,还愿意额外投入五十万澳元作为初期宣传费用。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环境特别适合《龙族》这样融合东西方元素的作品。”

这时,一位身材微胖的英国出版商站起身来,他先是礼貌地向赵曼点头致意,然后不卑不亢地说:

“虽然我们‘泰晤士出版’规模不及在座的一些巨头,但我们在英伦三岛的精耕细作是其他出版社无法比拟的。我们可以在三个月内让《龙族》进入全英90%以上的中学图书馆。”

见几位小型出版社代表如此积极,一位来自新西兰的出版商也忍不住加入:

“我们‘太平洋之光’虽然规模最小,但我们愿意将首印数提高到十万册,这个数字对新西兰市场来说已经相当可观。而且我们与当地毛利文化团体有良好关系,可以策划独特的文化对话活动。”

……

看着争相表态的小出版商代表们,汉斯忍不住叹了口气,不过他很快又笑了起来。

叹气是因为他最终还是没能赚到这笔钱。

不过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莱茵河出版社虽然在英语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肯定比不上人家本土的出版社。

为了销量考虑,将发行代理权给本土出版社才是明智的选择。

这世界上从来不缺少聪明人,不管是周硕一方的负责人,还是那些小出版商,他们的眼光都很优秀。

本来汉斯对全球发行权的期望也不大,因此没拿到授权也不会太过失望。

之所以又笑是因为他看到了那几位英语区大出版社脸上的表情。

要不是这种场合对着别人拍照不太礼貌,汉斯甚至都想把这几位现在的表情好好拍下来。

看看等以后《龙族》风靡全球,销量大爆的时候他们还笑不笑得出来。

敌人的失败就是自己的成功。

一想到这些傲慢的同行即将为今天的短视付出代价,汉斯就觉得通体舒畅。

而几位英语区大型出版社的代表,此时看着那些你争我抢的小出版商,就像在看猴子一样。

他们交换着心照不宣的眼神,脸上写满了毫不掩饰的轻蔑。

这些出版界的巨头原本就没打算认真竞标。

在得知老对手哥伦比亚环球出版社直接缺席后,他们此行的目的只剩下一个,那就是看看能不能以极低的价格捡个便宜。

然而事实告诉他们没有这种可能。

30%的版税,太高了,也太贵了!

在他们看来,这些小出版商简直就是疯了!

30%的版税,他们这样的大出版社都要少赚不知道多少钱。

那些本就利润微薄的小出版社,拿出30%的版税之后,还能不能赚到钱都是个问题!

用龙国的话来说,就是赔本赚吆喝。

几位英语区大出版商代表又不约而同的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讥诮与不以为然。

于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油然而生。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几个月后,他们将在每一个失眠的深夜,为这次的草率而付出代价。

……

谈判仍旧是一件枯燥乏味而又无聊的的事情。

虽然最关键的版税问题已经谈妥,但其他细节条文还是需要认真的商讨。

只要与切身利益相关,资本家们向来都是锱铢必较的。

那些本来已经显得无精打采的出版商们,在谈判桌上像是打了鸡血一样。

他们毫不退让的和明诚工作室的团队展开了拉锯战,用唇枪舌剑争取着每一分的利益。

好在有着上次成功合作的经验在,双方得以在无数个可能陷入僵局的环节找到共识。

那些曾经在《小王子》合约中反复推敲过的条款,如今都成了现成的模板

于是,在三天后,《龙族》全球发行权的分割便已经落下了帷幕。

莱茵河出版社如愿以偿,拿下了欧洲大陆(除英联邦国家外)的独家发行代理权。

汉斯·穆勒在签署完厚厚的合同文本后,紧紧握住赵曼的手,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

“赵总监,这一定会是双赢的合作,”他信心满满地说,“我相信,《龙族》将在欧洲掀起一股东方幻想文学的热潮。”

英语区市场则被几家充满魄力的小出版商瓜分。

加拿大的“枫叶图书”获得了北美英语区的发行权;澳大利亚的“南方大陆出版”拿下了大洋洲市场;英国的“泰晤士出版”负责英伦三岛;而新西兰的“太平洋之光”也如愿以偿,获得了本国的发行权。

他们虽然付出了30%的版税,但每个人都如同捡到了宝藏,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

对于能赚钱的生意来说,效率就是生命,就是财富,就是上帝。

签约仪式上的香槟酒香尚未散尽,一场争分夺秒的翻译工程已在全球各大出版社紧锣密鼓地展开。

莱茵河出版社的总部大楼彻夜通明。

汉斯·穆勒将顶层会议室改造成了“战时指挥部”。

他采用了最经典也最可靠的人海战术与精细分工。整整三十位顶尖译者被分为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个小组,每组配有两名初译、一名校对和一名定稿人。

他们实行“三班倒”制度,确保翻译工作24小时不间断。

最核心的“概念统筹室”里,三位白发苍苍的资深编辑坐镇,他们面前堆满了各种语种的词典和参考资料。

任何核心概念,如“言灵”、“炼金术”、“屠龙”,都必须先在这里经过反复推敲,确定最佳译法后,形成一张张标准术语卡,由专人跑步送到各个翻译小组手中。

为了一个词的准确性,他们常常争得面红耳赤,房间里弥漫着雪茄和旧书页的味道。

译好的章节被立刻打印出来,由母语为德语、法语等的大学生“文化试读员”在隔壁房间朗读,一旦发现拗口或难以理解之处,立刻用红笔标出,返回修改。

在加拿大,“枫叶图书” 则采取了效率更高的措施。

他们在魁北克湖畔包下了一座远离尘嚣的木屋别墅,组建了“沉浸式封闭翻译营”。

团队由汉学家和母语为英语的华裔青年组成。

他们将小说章节拆解,贴在巨大的白板上,用不同颜色的便签纸标记难点和讨论结果。

为了一个地道的北美校园俚语翻译,年轻人们会激烈地模拟对话场景,直到找到最“酷”的表达。

一位老翻译家甚至带来了自己十几岁的儿子作为“终极裁判”,只有当他儿子表示“这听起来像是我们学校里会说的话”时,该处的翻译才算通过。

大量的手写稿和打印稿堆积在长桌上,翻译进度则用彩笔在一张巨大的手绘表格上手动更新。

英国的 “泰晤士出版” 则展现了古老的学院派严谨。

他们在牛津大学图书馆的一间古朴阅览室里,组建了“跨学科翻译委员会”。

东亚研究、古典文学、欧洲神话学领域的学者们围坐在长桌旁,他们的工具是厚重的纸质词典、专着和满腹的经纶。

翻译过程宛如一场持续的学术研讨:每译完一个章节,便会举行一次“朗读会”,由一位学者用优雅的牛津口音诵读译文,其他成员闭目聆听,捕捉任何不和谐的音节或逻辑断层。

为了书中一首仿古诗的韵律,他们可能会花费整个下午,翻阅《英诗格律》等经典,寻找最贴切的节奏来匹配原文的意境。

进度虽慢,但每一章定稿都堪称一件语言学艺术品。

澳大利亚的 “南方大陆出版” 则充分发挥了其文化多元的优势。

他们的翻译部同样人声鼎沸,但独特之处在于邀请了一位原住民文化顾问常驻办公室。

当遇到涉及家族、传承与自然力量的段落时,这位顾问会分享其民族传说中的类似概念,为译者提供文化参照的灵感,使得译本在精准之外,更增添了一分与当地文化的神秘共鸣。

他们依靠最原始的电话、传真和面对面的小组会议来协调进度,办公室里挂着一块巨大的白板,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待解决的问题和已攻克的关键词。

……

于是,翻译界和出版界的奇迹诞生了。

在全球出版界难以置信的目光中,《龙族》的多语言译本,竟在短短两个月内,如同经过精密计算的军事行动般,几乎同步完成了翻译、校对、排版和印刷的全部流程。

当出版巨头们还对《龙族》冷眼旁观时,来自莱茵河、“枫叶图书”等出版社的铺货卡车,已经满载着墨香未散的《龙族》首卷,驶向了欧洲与北美大陆的各大书店仓库。

在纽约,时代广场旁那家“麦卡尔平书店”的橱窗,被一张巨幅海报彻底占据。

海报上,一个黑发少年孤独的背影立于燃烧的摩天楼顶,脚下都市的霓虹化作蜿蜒的龙影,破碎的玻璃幕墙如鳞片般反射着冷光。

三十二岁的金融分析师艾伦·格雷森,刚刚结束又一个令人疲惫的会议,西装革履却难掩倦容。

他本是为侄女寻找生日礼物,却被海报上那行手写体的宣传语所吸引。

“在你的心底,是否也沉睡着一条等待苏醒的龙?”

“dragon Raja”这个充满力量的名字攫住了他的目光。

他推开店门,铃铛轻响,一股旧书页和咖啡混合的暖香扑面而来。

他鬼使神差地拿起一本精装版,指尖拂过封面烫金的龙纹,那凹凸的质感让他微微一怔。

结账时,收银员是一位戴着鼻环的酷女孩,她瞥见这本书,抬眼对他笑了笑:“眼光不错,先生,这书这几天卖疯了。”

深夜,艾伦将自己抛在公寓柔软的皮质沙发上,窗外是曼哈顿永不熄灭的灯火。

他解开领带,原本只想随意翻看几页,却被路明非在同学聚会上的窘迫、暗恋的酸涩以及那种格格不入的孤独感深深刺中。

这太像他刻意遗忘的大学时代了。

……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德国慕尼黑,玛丽安文理中学的校园里, 十七岁的卢卡斯正小心翼翼地将德文版《drachen》塞进背包,那本书的边角因他反复翻阅已有些微卷。

课间铃声刚刚响彻古老的石砌走廊,他便像一颗出膛的炮弹,冲向校园后方那棵据说是歌德时代种下的巨大橡树。

那是他们“龙裔秘密集会点”的固定据点。他从包里掏出那本黑色封皮、印着银色龙徽的书,动作近乎一种仪式。

“听着!朋友们!”他激动地对早已围坐过来的四五名伙伴说,脸颊因奔跑和兴奋而泛红,“我昨晚读到诺诺开着那辆红色法拉利,像一团火焰般撕裂夜幕,带着路明非从那个尴尬透顶的电影院逃离,天哪,那一刻她简直像一位女武神!而且,你们不觉得楚子航那种……嗯,沉默得像一座冰山,但出手时又凌厉得如同出鞘妖刀的感觉,很像高年级那个总是独自练剑的马克斯吗?”

他的话立刻引爆了讨论。

戴着圆框眼镜、酷爱哲学的索菲抢着说,镜片后的眼睛闪闪发光:“我更喜欢陈墨瞳(Nono)!她身上有一种不管不顾的自由,像风一样难以捉摸!而且,你们没感觉到她和路明非之间,有一种……呃,命中注定的悲剧感吗?”

她用手比划着,试图找到准确的词语。

“得了吧,”身材高大的托比亚斯挥舞着手臂,模仿着书中描述的“君焰”爆发时的姿态,“那种毁灭性的力量才是一切!‘燧石’撞击!boom!想想看,如果我们也能……”

他陶醉在自己的想象里。

另一个安静的女孩安娜则小声补充:“但我觉得,路明非即使害怕也要前进,想守护些什么的心情,才是最打动人的。”

微风吹过橡树叶,沙沙作响,斑驳的光影洒在这群年轻人身上。

这本充满东方奇诡想象的书,以其关于成长阵痛、卑微中的勇气、以及不顾一切也要守护珍视之物的核心,迅速成为了这个小圈子里最时髦、也最能引发灵魂共鸣的话题,在他们年轻而敏感的心里,激荡起远超出故事本身的巨大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