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龙族》传播到了学生群体当中,就好像一尾原本只在深海游弋的龙鱼,忽然闯入了温暖富饶的珊瑚礁。

校园这个由青春、好奇心和过剩精力构筑的世界,成了它最如鱼得水的舒适区。

在这里,它不再是书店货架上等待挑选的商品,而是化作了课桌抽屉里心照不宣的秘密,是晚自习时在作业本掩护下流淌的暗河,是宿舍熄灯后在被窝里闪烁的微光。

当然,也是一个个黑圆圈和一张张惨不忍睹的试卷。

那些被公式和定理占据的年轻大脑,太需要一片可以纵情想象的旷野;而那些被考试排名所定义的价值,也渴望在“血之哀”的共鸣中找到另一种认同。

于是,路明非的怯懦与勇敢,成了许多平凡学生内心的真实写照;卡塞尔学院的神秘,恰好满足了他们对象牙塔之外世界的全部好奇;而“言灵”的设定,更是为枯燥的日常注入了超现实的浪漫色彩。

这本书仿佛自带一种独特的频率,能与少年们心跳的节奏共振。

它不需要刻意的推广,就像春风会自然吹绿江南岸,这些故事也凭借着口耳相传的力量,从一个班级蔓延到整个年级,最终成为校园文化里一个鲜活的部分。

在这片属于青春的领地里,《龙族》找到的不仅是读者,更是千千万万个正在经历成长阵痛的路明非。

也是千千万万个照见自己的“衰小孩”。

在初中,高中的校园里,最开始,只是一个班里有着那么一两本,大家互相借阅。

慢慢的,买书的同学多了起来,虽然还算不上是人手一本,但至少每个班里,都能够找出来几本《龙族》。

课间里,大家嘴里的话题也从考试成绩、公式定理或者俊男美女、娱乐八卦,悄然转变成了另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

大家谈论着懦弱自卑而又孤独的路明非,就像在剖析某个角落里不为人知的自己。

他们说:“我也只是个孤独的衰小孩啊!”

他们谈论着英姿飒爽的诺诺。

谈论着像狮子一样骄傲的凯撒。

谈论着只会在梦中出现出现的完美学长楚子航。

讨论着言灵的力量。

讨论着七宗罪的隐喻和藏在暗处的伏笔。

幻想着突然有一天,卡塞尔之门向自己敞开……

大学的校园里,这种情况就更为普遍。

大学生们的购买力,远远超过了零花钱少得可怜的中学生。

喜欢看小说的大学生们,几乎是人手一本《龙族》。

特别是那些自诩文艺青年的小资男女们,最喜欢在咖啡店或者茶室,手捧一本《龙族》,张口闭口就是“血之哀”……

而这些如鱼得水,潜移默化的变化,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龙族1》的销量爆了。

随着《龙族》在学生群体当中口口相传,《龙族1》的销量也开始如火箭般飙升。

据华夏书局统计,单单三月份,《龙族1》的销量,就有足足五千万!

加上二月份中下旬的销量,《龙族1》单行本的销量,居然足足有着九千万,已经接近了一亿大关!

能够有这样恐怖的销量,平行世界龙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周硕家喻户晓的知名度固然功不可没,最重要的,还是因为《龙族》极高的作品质量,和它宽泛的受众群体。

上到四十岁中年人,下到十五岁初中生,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路明非丰满的人物形象里,照见曾经的自己。

优美的文笔,极强的代入感,深刻的内涵,在学生们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挖掘,被发现,被讨论。

如此,才造就了这样的销售奇迹。

……

《龙族1》从2月下旬卖到3月份,足足卖了一个多一月。

华夏书局趁热打铁,在4月份,推出了《龙族2:悼亡者之瞳》。

第二部的故事前期乏善可陈,大约就是把楚子航这个完美学长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讲述了他的来时路,也就是雨夜迈巴赫的故事。

同时在芬格尔看似离谱的操作当中,小小暴露了一些能力,暗示了他的身份。

最精彩的,当然还是楚子航和夏弥的感情线。

读者们读到这里,又开始夸赞周硕的感情戏写得如此细腻。

“周硕是真的会写爱情啊!感情线丰富细腻,感觉比那什么鸳鸯蝴蝶派好多了。”

“没错没错!从《第一次》到《空姐》,再到《射雕》《神雕》《倚天》,还有《越女剑》,再到现在的《龙族》,每一部作品的感情线都不一样,但每一份感情,都写得真挚动人。”

“我愿意称他为新时代爱情的掌门人!”

“我觉得最关键还是周硕三观一直很正!从来没有写过鸳鸯蝴蝶派那种什么‘你只是失去了一条腿,而她失去了爱情啊!’这样无语的爱情观。”

“夏弥真的太可惜了,如果她不是龙王,师兄和她一定会幸福的吧!”

……

当然除了爱情,也有一些男生讨论着路明非的义气。

“这衰仔别看平时怂的要死,关键时刻比谁都靠得住!”

“我也没想到路明非居然愿意为了师兄,用四分之一的生命去交换力量!可能这就是兄弟吧!”

“师兄都愿意跟他一起去砍爆婚礼的车轴了,路明非为什么不能用四分之一的生命去救师兄?”

“这就是真男人之间的友谊!”

“别小看我们之间的羁绊啊,混蛋!”

……

总之,有龙一打下的良好基础,和龙二自身过硬的质量。

随着新的世界观和设定展开,随着人设越发丰满。

《龙族2》的销量依旧节节高升,很快就突破了一亿册的大关!

就在华夏书局想要趁热打铁,发布《龙族3:黑月之潮》的上册时,意外发生了。

-----------------

一位孩子母亲,写了一篇小作文发表在围脖上,声泪俱下的控诉自己的孩子因为沉迷《龙族》,成绩不断下滑,现在已经沦落为现在已经沦落为班级里的“吊车尾”。

这位母亲在文章里几乎把她的孩子夸上了天。

她说她孩子以前每次考试都是班级前十,乖巧懂事,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周末还会主动帮忙做家务,是亲戚朋友交口称赞的“别人家的孩子”。

可自从接触了《龙族》这套书,一切都变了。

她在名为一本<龙族>毁了我儿子!谁来救救他?》的长文中,用充满焦虑的笔触写道:

“我家小宇以前是个多么听话的孩子啊,每次考试都能排进班级前十名。可自从上学期末,他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本叫《龙族》的小说,整个人就彻底变了!”

“他每天一回家就锁上房门,说是写作业,其实都是在看那本‘破书’。有一次我半夜起来,发现他房间的灯还亮着,竟然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我气得把书撕了,他居然跟我大吵大闹,说我不理解他……”

“这学期第一次月考,他的数学居然只考了62分!班主任找我谈话,说小宇上课总是走神,在本子上画一些奇怪的龙和符号。我翻他书包,又发现两本《龙族》!你们说,这不是走火入魔是什么?”

“我现在每天以泪洗面,真后悔当初没有坚决制止他看这些闲书。他才初二啊,要是继续这样下去,中考可怎么办?求求大家转发,让更多人看到这本害人的书!”

一些有相同遭遇的家长,也纷纷在下面回复:

“我家孩子也是!成绩一落千丈,整天念叨什么‘言灵’、‘血之哀’!”

“现在的出版审核太不严格了,这种书怎么能随便卖给未成年人?”

“建议有关部门管管这些不良读物!”

“我家孩子现在脸上的黑眼圈,简直比大熊猫还大!不管我们怎么说、怎么劝,他都丝毫听不进去,更没有一点改变!”

……

因为帖子带了周硕的话题,很快就开始大肆扩散,甚至冲上了热搜。

越来越多因为沉迷小说而导致成绩下滑的孩子们的家长,被聚集到一起,他们当中很多孩子,其实并不是因为《龙族》才成绩下滑,有着很多的原因。

但谁让《龙族》现在站在了风尖浪口上呢?

大家当然要联合起来,一起抵制这本“害人不浅”“不务正业”的书。

很快,这些家长们就成立了一个名为“抵制不良读物家长联盟”的微信群,每天都在里面分享各自的焦虑和“斗争经验”。

许多家长联合起来,搜集了许多案例,发在围脖上,不断地扩大影响。

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大,开始喊话出版社和各大书店,要求下架这些“不良书籍”。

甚至有激进的家长,喊话文化部,要求他们封杀这部作品。

当然,也有一些理智的人群,发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将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简单归咎于一部文学作品是片面且无效的,关键在于家长和学校需要进行反思与引导,通过有效的沟通、理解和合理的兴趣疏导,帮助孩子建立自律性与批判思维,而非一味地禁止与打压。

然而这些声音很快就被家长们更大的抵制和抗议声淹没,仿佛投入汹涌江河的小石子,连一丝涟漪都未能激起。

“抵制不良读物家长联盟”的声势愈发浩大。

在《龙族》大卖特卖的同时,对《龙族》的抹黑和抵制,也甚嚣尘上。

……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就像网络游戏刚出现的时候,家长们说它是电子精神鸦片,坑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就像短视频泛滥成灾的时候,家长们又说它扭曲青少年价值观,让孩子们沉溺幻想,脱离现实。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是因为父母没有能够引导他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用来充实精神世界?是因为父母没有及时干预,让孩子形成自律观念和强大的自制力?

有没有一种可能,孩子沉迷短视频,大部分都是因为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因为家长不愿意花费精力去带精力过剩的孩子,而用手机敷衍他们?是因为自己没能及时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现实中往往大部分人,都不会反思自己的问题。

孩子变坏了,孩子成绩下滑了,孩子沉默寡言了……

他们的第一反应永远是向外归因,去寻找一个可以指责的“替罪羊”。

是网络游戏的错,是短视频的错,是这本“不务正业”的《龙族》的错……

仿佛只要禁绝了这些,孩子就能立刻变回那个符合期待的、乖巧优秀的模样。

他们不会去想,当孩子试图分享游戏里获得的成就时,自己是否只是不耐烦地挥手打断:“别玩物丧志!”?

他们不会去回忆,当孩子渴望去公园、去博物馆时,自己是否总是用一部手机搪塞:“自己去玩,爸爸\/妈妈忙着呢!”?

他们更不会察觉,当孩子捧着《龙族》,为路明非的孤独而共鸣时,这或许正是一个绝佳的契机,去倾听孩子内心那些未曾言说的迷茫与困惑,去告诉他:“孤独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我们也可以学着去面对和跨越。”

这是一种典型的思维的惰性。

将复杂的孩子成长问题,简单归结为外部环境的诱惑,远比审视自身在教育中的缺失、在陪伴上的不足、在沟通上的障碍要容易得多。

他们挥舞着“为你好”的大旗,却用一刀切的方式,隔绝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多种可能,也错过了真正走进孩子内心的机会。

事实上,无论是游戏、短视频,还是《龙族》这样的幻想文学,它们本身都只是工具和载体。

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对待,以及引导者如何介入。

一个在关爱、理解和合理引导下成长的孩子,能够从游戏中学会策略与协作,从短视频中获取知识和见闻,从幻想文学中汲取勇气与共鸣。

而一个缺乏陪伴和正确引导的孩子,即使没有这些,也可能会在其他事物上迷失。

所以,就算禁绝了短视频,禁绝了电子游戏,甚至成功地将《龙族》这类书籍全部清理出孩子的世界,问题的根源依然如同潜藏的暗礁,未曾触动。

那个内心空洞、渴望被关注和理解的孩子,并不会因此就自动变得热爱学习、阳光开朗。

他可能会转向电视里更无营养的节目,可能沉浸在白日梦里更加不可自拔,可能会转向其他的,更令家长们难以接受的爱好……

他们只会变得更加沉默和疏离。

家长们或许能获得一时的、表面上的宁静,仿佛问题已经解决,但孩子精神世界的贫瘠与成长路径的偏离,却可能在这种虚假的平静下悄然加剧。

因为,这一切的源头其实都是家长自己。

孩子变成这样,他们至少要负百分之八十的责任。

但他们依旧不自知。

……

在这些言论甚嚣尘上的时候,华夏书局悄然入场。

如今《龙族》的声誉和命运,与他们的利益紧密相连。

龙族的销量就是他们的业绩,就是某些人晋升的本。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阻人晋升如掘人祖坟。

华夏书局这样的庞然巨物,绝不是区区所谓“抵制不良读物家长联盟”这种微薄渺小的群体所能抗衡的。

华夏书局之所以没有在第一时间入场,去掐灭这些言论,去捂住这些家长的嘴,是因为他们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首先,华夏书局先是派出了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的人士下场科普。

一位认证为“青少年发展心理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的专家在知名专栏发表文章指出:

“青春期个体寻求自我认同与价值归属是核心心理任务。幻想文学作品常常成为这一过程的‘心理映射场域’。当孩子沉浸于《龙族》的世界,未必是‘沉迷’,更可能是其在现实学业压力或社交困境中难以获得的成就感、归属感在虚拟世界中寻得了代偿。简单归咎于书籍,无异于忽视了对孩子真实精神需求的探查与回应。”

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资深家庭教育指导师在围脖上发文:

“许多案例表明,亲子关系质量是预防孩子‘过度沉浸’的关键防火墙。当沟通渠道畅通,家庭能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和价值引导时,文学作品更像是丰富心灵的养分而非‘洪水猛兽’。反之,当家庭互动匮乏、批评指责多于理解共情时,任何有吸引力的课外兴趣都可能演变为亲子冲突的焦点和孩子逃避现实的出口。核心问题往往在于关系的质量,而非读物本身。”

一位教育学博士在主流媒体撰文,视角更为宏观:

“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简单归咎于某一文化产品,反映了部分家长教育思维的‘外包化’倾向——即期望外部环境绝对‘纯净’以替代自身深入、复杂的教育责任。健康的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自律能力与媒介素养,使其能够辨别、选择、消化各类信息。‘堵’永远不如‘疏’,构建孩子内心的‘免疫系统’,远比试图创造一个无菌的‘文化真空’更为根本和有效。”

一位儿童临床心理医生通过案例分享的方式委婉点明:

“在我的咨询中,很多被家长认为是‘沉迷小说导致问题’的孩子,其深层原因往往是学业挫败感、同伴关系压力或家庭内部张力。文学作品有时只是他们暂时缓解焦虑的‘避风港’,或者其问题行为的一个‘显性表现’。直接禁书往往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切断了解孩子真实困境的线索。真正需要干预的,是那个驱使孩子‘逃’进书里的现实困境,而这通常需要家庭环境的调整作为起点。”

随着这些专家的下场,这场原本针对《龙族》的声讨和抗议,渐渐演变成了对青少年教育理念、亲子关系乃至代际沟通方式的全民性反思。

网络舆论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图景。

一些非专业人士,和之前在话题下理智讨论的家长,也纷纷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位自称是“70后”母亲的网友的发言获得了高赞,她写道:

“看了那位妈妈的控诉,我反而有点理解她儿子了。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看心如女士的言情小说,看《西游记》电视剧,也被说过‘不务正业’。关键不是书本身,而是度。我儿子也看《龙族》,我们会一起讨论路明非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个衰仔,诺诺是不是真的喜欢凯撒。这反而成了我们母子间很难得的话题。把一切问题推给一本书,是不是有点太省心了?孩子锁上门之前,我们是不是先关上了倾听的耳朵?”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留言则显得更为理性,他从教育实践角度分析:

“在我的教学经验里,能沉迷于一部具有一定文学性和思想深度的作品的孩子,往往内心世界更为丰富敏感。成绩下滑是表象,根源可能是初二陡然增加的学业压力、同伴比较带来的自卑感,或是与父母沟通不畅的孤独感。《龙族》里的‘血之哀’恰恰可能成了他情绪的出口。粗暴地禁止,等于否定了他的情感寄托,只会加剧对抗。聪明的做法,是借此了解他的困惑,甚至将书中元素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比如鼓励他分析人物弧光或世界观架构,锻炼思辨和表达能力。”

一位自称是“前网瘾少年”,如今已成家立业的网友的分享尤为真切:

“我太有发言权了。当年我沉迷网游,我妈觉得是天塌了。但现在我明白了,那是因为我在现实里成绩普通,缺乏认可,只有在游戏里才能找到价值和兄弟情谊。后来我爸试着跟我学打游戏,而不是一味骂我,关系缓和后,我反而自己能把握分寸了。那个撕书的妈妈,您撕掉的可能是孩子心里最后一点快乐和寄托。他跟您大吵大闹,不是在扞卫一本书,是在扞卫自己选择喜欢什么的权利啊。”

一位年轻的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评论道:

“从专业角度浅见,这位母亲描述的‘完美孩子’形象本身就可能是一种压力源。一直做‘别人家的孩子’是很累的,也许《龙族》是他喘息的窗口。母亲的反应——撕书、强调成绩、以泪洗面——无形中构建了一个‘成绩好=爱我,成绩差=你被书害了’的条件反射,这只会让孩子更加逃避。真正需要帮助的,或许是这位焦虑的母亲本身。”

一位旁观了全过程的普通网友的评论则带着一丝无奈:

“感觉这成了一个死循环:家长越焦虑越控制,孩子越反抗越沉迷;然后家长更焦虑,觉得书更害人……大家似乎都在争对错,但教育孩子哪是非黑即白的?能不能都冷静点,别让一本书成了亲子战争的牺牲品。”

这些来自普通人的声音,虽然没有专家理论的系统性,却充满了真实的生活质感与共情。

它们如同涓涓细流,在激烈的舆论对抗中,悄然提供着另一种更为平和、更具建设性的视角,也让这场大讨论的层次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