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秋鸿是第一次出现的演员,他有个儿子叫吕慕文,今年刚上四年级。
吕慕文人如其名,小小年纪就喜欢看各种各样的课外书籍
吕秋鸿自己也是个爱看书的,因此他对儿子喜欢看这件事情非常支持,经常给他买一些适合这个年龄段的读物。
这次听说周硕写了一部童话,他第一时间就去给儿子买了。
不过周硕虽然是文坛公认的天才作家,但周硕毕竟是第一次写童话这个题材,吕秋鸿担心周硕把握不好其中的尺度,因此,在给儿子看之前,他还是决定自己先过一遍。
结果这一看,就遭了。
“……”
吕秋鸿沉默着看完了这本五万字的书,最终只吐出两个字:“牛逼!”
周硕写的武侠小说,电视剧,他都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因为当时风气大热,他也跟风买了一套看,甚至让儿子也看了一下。
这些作品,写的好他觉得很正常,毕竟是能在三小时内写出《滕王阁序》的人,近一千年来,也就这么一位。
但是你一个成年人写童话还能这么牛是什么鬼?
这本书已经不是写的好的问题了,他完全是把童话写出了新的高度。
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童话,它也并非是一本简单的儿童读物,而是一面映照成人世界的荒诞和迷失的“镜子”。
对孩子们来说,这就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而对无数成年人来说,这是一本治愈的书,在忙碌、焦虑、孤独的现代生活中,提供了一个让人们可以重拾初心的精神慰藉。
尤其是书中的“驯化”理论,以及对爱情的理解,被无数读者奉为经典。
吕秋鸿作为积年读者,当然可以看到周硕在这部作品中的野心。
短短五万字,却可以跨越时空成为经典。
“这是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吕秋鸿喃喃自语。
……
吕秋鸿只不过是成人读者当中的一个缩影,更多的成人读者,都是在给孩子买书的时候,发现了这部作品的伟大。
渐渐地,这本童话故事开始出现在中学生、大学生的手上。
他们看完书之后,自发的在网络上推荐、宣传起这本书。
然后,这本书开始出现在社畜以及各类商业精英的手上。
有人看到这些人拿着画着幼稚的插图的书,取笑道:“你都多大了,还看这种写给小孩子的的童话故事?”
看书的人只是笑笑:“等你看过这本书,就会明白它的伟大。”
《小王子》正如病毒一般,在这些成人群体当中传播、扩散。
这些成人看完之后,又把它买来给自己的孩子看,孩子们相互讨论、传播,又被没有看过这本书的成年人看到。
由此形成了一个无解的传播循环。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本书,越来越多的人在推荐这本书。
社交平台上,关于《小王子》的讨论也悄然变调。不再仅仅是父母交流“如何给孩子讲这个故事”,更多的是成年人的自发分享。
他们摘录着其中经典的句子,他们分享着自己的感悟,同时,也在呼唤更多的人通过这本书,找回初心。
一位年轻的程序员在自己的围脖上写道:“今天读《小王子》,看到‘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这句话,在工位上差点没忍住眼泪。我们到底把那个曾经的自己丢在哪里了?”
一位刚经历分手的女孩在朋友圈摘抄了狐狸关于“驯化”的段落:“‘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谢谢你,周硕,用一本童话教会了我什么是爱与被爱的责任。”
甚至连龙国着名的童话大王郑渊,在看完《小王子》,之后,也表示:
“我写童话三十余载,自以为洞悉了儿童心灵的每一个角落。但周硕先生的这部作品,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欣喜。”
“它轻盈得像一颗露珠,却又沉重得像一颗星球。它用最清澈的语言,探讨了生命中最深刻的命题——爱与责任,孤独与友谊,得到与失去。这绝非仅仅是一部写给孩子的书,它是一把钥匙,为所有忘记了自己曾是个孩子的大人,重新打开了通往纯粹世界的大门。”
“《小王子》的出现,是龙国童话界的幸事,更是所有读者的幸事。它打破了年龄与体裁的壁垒,证明了真正的杰作足以照亮所有心灵。周硕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跨界’,他不仅写出了一个好故事,更是为童话正名——它可以是文学殿堂里最不容小觑,直指人心的瑰宝。”
“从此,龙国童话的地图上,立起了一座新的丰碑。”
一些向来严苛的评论家们,对这本书也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
一位向来以犀利深刻着称的文学批评大牛,在《龙国文学评论》上撰文道:
“我们习惯于用‘深刻’来形容哲学论文,用‘优美’来评价诗歌,用‘精彩’来界定小说。然而,周硕的《小王子》却让这些词汇都显得苍白而局促。它以一种举重若轻的姿态,轻盈地跃过了所有文体的藩篱。”
“它用最天真烂漫的叙事,抵达了最幽深的人性腹地。书中关于‘仪式’、‘驯化’与‘独一无二’的论述,其哲学高度足以让许多专业论文失色。这并非一本你可以快速翻阅的书,它的每一页都要求你停下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它不是告诉你道理,而是唤醒你本就深藏于心却早已遗忘的真相。”
“这部作品重新定义了童话的边界与分量。它向我们证明,最伟大的思想,或许恰恰需要最纯净的语言来承载。”
另一位专注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青年评论家也在最新的文章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小王子》的爆火,绝非一次简单的文化消费事件,而是一场社会性的集体精神寻根。它的走红,恰恰映照出我们时代最普遍的精神症候——忙碌中的空虚,联结中的孤独。”
“成千上万的成年人在一本童书中寻求慰藉,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周硕的成功在于,他没有刻意迎合任何群体,他只是极其诚恳地讲述了一个关于失去与寻找的故事,却意外地成为了整个时代的镜子和解药。这不是一本畅销书,这是一本‘社会必读书’。”
……
一股属于《小王子》的风潮,正在龙国文坛刮起。
《小王子》的销量随着口碑的发酵,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短短一个月,《小王子》在龙国的销量,便达到了惊人的一亿册!
要知道,周硕的武侠小说,单行本一个月也就能卖五千万册而已。
卖的总量超过两亿册,那是因为武侠小说篇幅长,一套四册,而且也不是一个月就卖出去那么多的。
而《小王子》能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就卖出去一亿册单行本,由此可知这本书的受众群体有多么广泛。
而且,《小王子》的市场,远不止国内,国外的市场,还没有发力。
……
随着《小王子》的口碑不断发酵,许多国家的出版商,都敏锐的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任谁都看得出来,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它超越了语言和国界的限制,其内核中关于孤独、爱与失去的普世情感,能够精准地击中任何文化背景下的现代人心灵。
所有的出版商都知道,这会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只要能够第一时间拿下《小王子》的发行代理权,就意味着可以闭着眼睛捡钱。
近几年来,随着龙国不断的向外发行影视作品,这些带着龙国本土特色的影视作品,居然出乎意料的成为了龙国文化对外输出的口子。
尽管许多注重意识形态的国家,已经开始在暗地里限制对龙国的文化作品的引进。
但在这些被资本挟持了政权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意识形态的壁垒与行政的干预,又怎么能够抗衡资本的力量呢?
对于资本家们来说,他们才不会理会什么文化入侵,什么民族认同,他们眼中只有市场潜力和利润报表。
只要有钱可以赚,资本家甚至可以跪下来亲吻你的脚趾。
《小王子》所展现出的席卷全球的势头,就是最耀眼的价值信号,足以让任何逐利的资本为之疯狂。
于是,一场关于《小王子》海外版权的纷争,在看似平静的出版界暗潮汹涌地展开了。
一些出版商在《明朝那些事儿》发行海外时,就和明诚工作室有过合作,他们有着这样近水楼台的便利,自然第一时间将合作意向递到了明诚工作室,期望能借此旧谊,抢占先机。
而其他出版商虽然没有明诚工作室的联系方式,但许多出版商都和华夏书局有着合作关系,他们自然也很容易就能从华夏书局那边拿到明诚工作室的联系方式。
一时间,海外各大出版巨头各大国际出版巨头纷纷派出精锐的谈判代表,以最高规格飞抵龙国,目标直指明诚工作室。
他们的报价一个比一个惊人,版税分成、预付金、营销预算等数字被不断刷新,合约条款优厚得令人咋舌。
谈判桌上,西装革履的精英们唇枪舌剑,背后是各自庞大的资本帝国对这部“财富密码”志在必得的决心。
……
在平行世界里,因为历史改道的原因,龙国的版图扩张的非常夸张,可以说几乎将整个儒家文化圈都囊括在内。
因此,相比于蓝星,平行世界的世界地图上,少了几个小国家的名字。
除此之外,其他的格局倒是和前世的蓝星差不多。
在这一百多个国家里,拥有跨国发行文学作品实力的出版商,满打满算,也只有不到三十家。
这三十家出版巨头,几乎垄断了全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学作品跨国流通渠道。
它们根植于北美、欧洲等西方传统强势文化区域,历经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积累,构筑了遍布西方世界的发行网络和深厚的行业声望。
而如今,这三十家出版行业的巨头,无一例外地将目光投向了龙国,投向了明诚工作室。
它们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从世界的各个角落蜂拥而至,围绕着《小王子》这部作品,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角逐。
这场角逐,将决定这部来自龙国的伟大作品,将以什么样的姿态,通过谁的运作体系,呈现在全世界读者的面前。
这场空前激烈的角逐,最终并没有以某家巨头独揽海外发行权的方式落幕。
明诚工作室在华夏书局的建议和周硕的授意下,展现出了惊人的战略远见。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虽然省事,却无法让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全球最大化。
经过数轮的评估与谈判,明诚工作室的谈判专家们最终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精妙策略。
他们依据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市场特性与发行渠道的强弱,对西方世界进行了精密的切割。
北美及英联邦广袤的英语区市场,最终被财力最为雄厚,营销手段最为激进高效的“哥伦比亚环球出版集团”,用一份令人瞠目结舌的天价合约拿下。
该集团承诺将动用旗下所有媒体资源,对《小王子》进行饱和式宣传,确保覆盖从线下书店到线上平台的每一个角落。
而底蕴深厚、更看重文学声誉和精英口碑的欧洲大陆(除英联邦外),其代理权则授予了素以严谨和高品质文学翻译着称的“莱茵河出版社”。
这家百年老店并未开出最高报价,但他们提交的由顶尖学者和诗人组成的翻译团队名单,以及一份详尽的高端书店陈列计划,打动了明诚工作室。
他们看中的是“莱茵河”能为《小王子》镀上的那层“经典文学”金身。
消息公布,西方出版界一片震动。
“哥伦比亚”与“莱茵河”这两大巨头各取所需,一个赢得了最大的利润战场,一个收获了最高的文化桂冠。
其余竞标者虽黯然神伤,却也不得不佩服明诚工作室这番布局的老辣。
因为这并非简单的价高者得,而是为《小王子》在西方世界的全面成功,同时插上了商业与文化的翅膀。
随着这两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约签署,周硕终于迈出了他走向世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