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等风头过后,再通过李家村的成功案例去说服领导层,但这一过程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这对急需帮助的村子来说有些奢侈。

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临时方案——大规模育种,并在南山新开垦的土地上进行试验。

首先,不再种植春玉米,腾出土地尝试更多作物;其次,新开发的地块四周被林子包围,适合用作育种场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动员村民们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这成了杨晓波今晚召集大壮和石根商量的重要议题。

走进屋子,两人看到一桌子简单的下酒菜摆在炕桌上,还有杨老太爷悠闲地抽着烟袋。今年又迎来了好收成,大家都心情愉快。杨晓波端上了从城里带来的午餐肉罐头,与他们聊了起来。此前二人对如何处置秦家村村民私自耕种杂交玉米的事已经有了初步的商讨,现在则准备听听晓波的意见。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话题并没有围绕着这件事继续。

\"爷爷、大哥(指大壮),我找你们过来有件事要和你们商量。”说着,杨晓波拿出一摞钱,“我打算在村子里建所学校。”

听到这话,在座的人都愣住了。尤其是杨大壮和石根两人惊讶不已,“建学校?这是什么新东西?”

杨晓波肯定地说:“没错,就是要建一所能教孩子们读书识字的地方。将来咱们的孩子们都可以来这里学习基础知识,不再整天只知道在村里玩耍了。”

杨大壮和石根互相看了看,又将视线投向沉默良久的老大爷身上。如此重大的决策,最好还是让老人家定夺一下为妥。

“别光看着我啊。”老爷子轻笑着,示意大家注意听年轻人讲话。接着,他的目光里流露出鼓励与赞许之情,转向孙儿:“说吧,具体是怎么想的呢?”

李家村的老李头刚刚的态度让大伙明白了,他其实是赞同的。

“再穷不能穷孩子,再难不能难教育!”

老李头这简单的话语让几人内心一震。随后他便开始阐述之前的计划。

这次,几个人的反应比之前建立学校更加惊讶。“你是说要把新种植的方法推广开来?”李铁最先沉不住气地问道。

老李点头:“对啊,只要有合适的土地和劳力,我想这是可行的。”

“必须干!这绝对是大事!”一旁的李刚拍桌说道,脸上因为兴奋而微红。如果能够大面积种植,不仅李家村的人能受益,周围的村子也会获利。

更重要的是,这是在为新的共和国做贡献。“这钱你们拿回去吧,村里的建设暂时还用不着。”老李说完将钱推给老李头,“要是真当咱们是村里的一员,你就收下。”

面对这样的诚恳,李刚二人感到十分愧疚,现在才明白办学是多么不容易。“盖学校需要房舍、桌椅、课本和教师费用,这些都需要花费不少的钱。”

“要是你能当李家村的一份子,别推辞啊!”听了这话后李家人更觉得理亏,对老李更加信服了。

此时老李头又开了口:“建校的场地不成问题,咱们村东有块旧窑洞,稍加修整就行。”

李刚自然知道那地方,“房子的修缮各家都能出一把力,木料不够的问题也不成问题。”

接着他们商讨了其他的具体细节——从筹集建筑材料到邀请教师等具体事务也逐渐有了框架。“找老师的事情我们还可以请示镇上领导寻求帮助。”

“如果不行,我们就自己动手教,先让孩子会写字和简单的算术。”

“不如就你来担任校长?”众人纷纷表示赞同老李这个提议并认为由其来管学方便多了。

之后老李头负责学校的整体运作,并且着手准备更多事宜。

第二天老李返回京城,开始全力操办相关事项,半月过去后李家村的村民开始响应,把破旧的地方进行整修;木材由每户人家提供;瓦工们忙着打造三间房子的地基。一切井井有条地进行,最终三间屋子初见规模。玻璃窗子装上了门板订好了。村里手艺好的人也开始忙碌起来。

一张张课桌快速完成,并堆放在一起,待新学校建成后搬运进去即可。村民们积极努力工作,为建校贡献力量。

消息传出,在邻近村庄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

不久之后,老李回京城向有关部门汇报争取批准后拿到了一批基础物资,并承诺后续会陆续供应更多的教育资源。经过几个月的忙碌,在十二月初冬季节,学校终于建好。

接下来就是等待第二年春天开学仪式正式开始了。

时间如白驹过隙,到了年底,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老李特地去了一趟城里的红旗小学请求支持。老校长听闻杨家庄建小学之事非常感动,在了解具体情况之后也给予了尽可能多的帮助。

新年一过万象更新之际,杨家村小学得到了上级政府的认可以及首批补贴,还有精神上的肯定。虽然仍有一些困难需要克服,但是有了这一份鼓励与实际的支持,所有人对于未来的教育事业都充满希望和动力。

李家村村民齐心协力创办了自己的第一所小学,孩子们将要在这里开始他们的求知之路。

郑东明扶了扶眼镜,微微一笑。

内心却在嘀咕:就他李二柱能有什么好消息?

找对象?哼。

李二柱听见后,立刻嘟起嘴。他知道郑东明是在取笑他。李二柱不是个容易吃亏的人,口才也不错,从来不肯认输。

“三大爷,您要是没话说就别说。”

“我这种条件,想什么时候吃条鱼不行?”

“您呢,还是管好自己的事情吧,别等会儿领来一个抠门姑娘,人家都被吓跑了。”

李二柱的话说得郑东明脸色一变。旁边的秦家丽赶紧插话打圆场。

“三大爷,看您的样儿好像有急事,是吧?”

“看看,到底还是人家秦家丽懂得尊重长辈,你得好好学学啊。”

郑东明找个台阶下了场,瞅了李二柱一眼,继续说教几句后便低头拍着布袋说,“这次确实是有事要跟你说。”

“红星小学的校长让我……”

他开始和李二柱交谈起来。

就在这时,王小松仰在椅子上,满脸无奈。刚忍了一会儿,终于还是选择升级了系统。

这次不同,主技能焊工直接升到了七级——连升两级!

过程中,他注意到,从五级开始,系统的奖励就开始打折扣。起初只是怀疑,但在积攒到一万学分时,系统突然提示可升级,这显然不符合规律。王小松意识到,系统的规则在变化。

在思考片刻后,决定用这一万五千的学分升级到七级。毕竟学分不会有保质期,先存下总归是对的。

一段时间后,发现可以顺利升级时,他更加确定了自己的猜测。这次升级带来的不仅仅是经验的增加,双手也更灵活了。

看到《焊接技术与应用》已经被翻旧了,他知道自己对里面的知识已经融会贯通,这种掌握度让他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升级后的效果明显,他感觉大脑里涌入了一大堆经验记忆。尽管身体有些不适应,但那种进步的感觉实在令人愉悦。

升级奖励依旧是金钱和焊工经验,并没有别的惊喜。

王小松苦笑着摇摇头,知道在这个时代,一切都得量入为出。

庭院里,郑东明拿出文件晃了一眼,又迅速收进布袋,朝王小松家走去。

一旁的李二柱和秦家丽面露不解,还在消化刚才听到的消息:杨庄建学校!虽然离得远影响不大,但看到这事居然跟王小松有关还有五百块奖励,让两人心中感到不平衡。

不同于纯粹嫉妒郑东明,秦家丽心思深沉,不像李二柱那么直率,端起盆子回了家;李二柱一边骂骂咧咧一边招呼朋友回去了。

几分钟后,王家传来汪汪声,旺财似乎提醒着王小松来人了。

“小松,我是你三大爷!”

王小松打开房门,院子外郑东明带着一丝微笑看着他,旺财守在他面前一步都不退。

最近两家居住地相邻、互不干扰,还经常因为三妈的关系相互来往。关系逐渐变得融洽,但每次旺财见到郑东明都会叫嚣一番。

“这狗还得教训一下,见谁跟防贼似的。”

王小松轻笑一声,旺财一直记仇。他也懒得解释,站在原处询问:“三大爷,这是有什么事儿吗?”

郑东明笑着说这是件大事。听闻此言,王小松心中已有所预感。

文件拿过来一看,内容让他非常开心,这些天的努力有了成果。

了解农村办学不易,但这五百块钱给村里人带来了希望。他决定今天庆祝一番。

王小松请郑东明进屋,叫上老陈一同喝酒。不久,喜讯传开,院子里的人都知道了学校的事,贾家也得知消息。

听到这五百块钱的奖励时,大家都误会为个人获得的奖励,贾张氏特别羡慕,她一直在担心钱的问题,尤其是家庭支出。

贾东旭回家听见也心动不已,他迫切地需要找点赚钱的机会。轧钢厂收入低且无晋升机会,他觉得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