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锦衣黑明 > 第1127章 定向悟道也是道(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27章 定向悟道也是道(下)

于时煌听完黄宗羲的话,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伸手从怀中拿出他的本本,再次翻看起来。

黄宗羲看到他的动作,双眼一眯,射出两道精光,“怎么?陆天明又预言了黄某的反应?两年前他说道理辩不明,自己实践一下就知道错在哪里,如今黄某实践,但结论与他想的绝对不同。”

于时煌微笑收起本本,“不一定,人对世间的认知不会差太远,若黄先生去欧罗巴,绝对是西方的圣人。”

“这就是陆天明的预测?”

“是,也不是,黄先生善于补漏洞,解决现实问题,以您看来,北方若不干涉江南,需要多久会稳定?稳定后的秩序又是什么样子?”

“黄某不相信北方不干涉,陆天明不允许他的族人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何况不一统天下,他也没资格做圣人。”

“只是探讨,结果不会对上位造成任何影响。”

黄宗羲凝视片刻,淡淡说道,“春秋战国时期,鲁国颁布初税亩法令,宣布对公私田一律按亩征税,私田合法得到承认。238年后,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用法令形式废除了井田制,律法上确立了土地私有,统一后在全国正式确立下来。

私有制挣扎了二百多年才从口头到律法,得到天下共行,江南若放任不管,时间不会少于这个数,有北方影响也没用,这是百姓自己的选择,需要漫长的改革实践。

等稳定下来,还是现在这个样子,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士绅变成了大地主,农业主,百姓做工生存,只不过那时候做工收入应该会提高,毕竟士绅无法接受动乱。”

啪啪啪~

于时煌笑着大力鼓掌,黄宗羲眉头一皱,“李卓吾说过,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陆天明的生意道理由此而来,他提着刀子行事,借鸡生蛋,做而不语,潜移默化让天下接受了。李卓吾没有陆天明的力量,四处讲道,妄图说服所有人,结果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叛逆。”

“哈哈哈~”

于时煌大笑,扭头问史可法,“宪之,你听懂黄先生的话了吗?”

史可法脸色此时又黑又冷,点点头道,“想学上位创造武力、掌握武力,野心不小。”

“哈哈哈~”

于时煌再次大笑,掏出本本给几人看一眼,上面陆天明一句话:腐泥生莲,正义若只有通过武道能实现,任何治国理论都走入了死胡同,会进入新的实践阶段。

这句话是陆天明姐夫郭聚财回京,于时煌与两人喝酒,唠嗑时候的‘废话’,以前朦朦胧胧,现在却恍然大悟。

孔贞时一把夺过去,“借老夫看两天。”

黄宗羲看他们把自己瞥在一旁,也去动手抢,被孔贞时一把推开,“哎,这就动手了?太冲先说说你的这首词牌,解释一下来龙去脉,咱们也许能帮你做说客。”

黄宗羲气得牙痒痒,但他现在想法变了,正如陆天明所言,任何实践走入死局,都会渴望暴力来改变。

若能成功,他就是起义,若不能成功,他就是乱匪。

黄宗羲需要外部的力量,忍下不愉快,指着词牌捋了捋历史中的土地。

土地是一切治国理论的基础,几千年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拥有一切土地制度,形式多样,不需要创造,只需要学习、改动老祖宗的办法即可。

原始大部落时期,土地为氏族共有,所有人一起使用,人人公平。

进入奴隶制后,农业生产提高,氏族共有逐渐变为王者所有。

西周时期,形成与宗法制、分封制互为犄角的井田制,层层分封,形成大小不一的采邑,贵族组织农民进行耕种。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使得农作效率提高,开垦田地不在征税范围之列,井田制也随之日趋瓦解,土地私有逐渐得到承认。

一直到西汉时期,土地私有让兼并越来越严重,地主土地不断增加,大量农民无地可种,国家穷困,盗匪四起。

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

汉武帝以诏书为律法: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视同谋逆。

历史第一次以律法手段,明确遏制和处理土地兼并。

到了新朝时期,王莽又颁布王田令,规定王田不得任意买卖…

黄宗羲说道这里,插入一句话,“王田令的核心是将土地私有变为国朝公有,以此来斩杀土地兼并,陆天明实际上借鉴了王莽的办法,只不过他很聪明,十年为期,既让朝廷掌控土地,也公平分配,用强大的武权保护土地…”

于时煌抬抬手,示意他继续…

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是豪强地主的代表,盛行豪强地主田庄制。地主土地所有权膨胀到极致,人身依附关系出现,农民开始变为佃户。

汉末曹魏时期,朝廷直接控制的纳税人口急剧减少。流民人数不断增多、大量土地撂荒,曹操接受枣祗的建议,以汉献帝名义颁布《置屯田令》,推行屯田制。

民屯是国朝公有土地的变种,把劳动力强行与土地绑定,但随着征战结束,曹魏中期以后即开始走向衰落。

两晋时期,朝廷颁布《户调式》,土地公有向贵族、豪强地主私有再次转变。

各级官吏按照官品高低,占有的土地不同,缴纳租税,拥有的衣食客和佃客也不受官府控制,仅为其私家所役使。在等级特权制保障下,大土地所有制急剧膨胀,形成了东晋南朝官僚贵族地主与士族门阀集团的大庄园制。

隋唐时期,西晋八王之乱后的五胡十六国,长期战乱让中原出现大量无主荒地。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对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下诏推行均田制。

起自北魏的均田制,解决大量无主荒地与流民的问题,而且也为其后的北齐、北周及隋、唐各代政权所继承沿用。

唐后期人口急剧增长、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均田制走到了尽头。唐德宗建中元年,杨炎主持制定了两税法,取消原来租庸调之法,分别征收地税与户税两项,均田制正式瓦解。

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混战,使北宋初年又出现了百姓失业,田多荒芜。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先后清查耕地、鼓励垦荒的法律法令。

由于垦田法对占有无限制,仅仅五十年,便出现了严重不均。

整个宋朝时期,不抑兼并,租佃盛行。

太祖驱逐鞑虏之后,大明朝廷将土地和户籍结合,推行赋役黄册、鱼鳞册、里甲制等,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治理。

但土地私有,必定会导致不断流转,百姓承受的赋税越来越重,张太岳开始推行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役分摊在田亩上,量地计丁,计亩征收,折银征收…

黄宗羲到收尾阶段了,这时候大声道,“一条鞭法由桂萼提出,它绕过了土地问题,直接改革税赋,关键不在土地,而在权力,推行一条鞭法的人掌权,它就是良法,失去权力,它就是残民一条鞭。

从刀耕火种到现在,土地公有、私有,连续变幻四次,陆天明非常清楚,土地私有天然无法控制兼并,发展到极致,是大一统的毒瘤,必须把百姓从土地中抽出来。

他很聪明,废除丁税、废除路引,大力承办商号,把土地与税赋斩断,让农民种田后,根据收入来发展商业,收商业税,这样不仅根除了兼并,提高农民积极性,还让他们全部投入商业。

实际上百姓缴税并不低,但缴税多少完全由收入多寡来确定,你消费多,就缴税多,你消费少,就缴税少,不存在农民动乱问题。

但不论是何种形式,治国改革与土地不可分,土地变革与武权不可分,归根结底,只有武权才能保证治国理论的公平执行,只有武权才是真正的改革。

江南现在错了,那是因为黄某没有武权,三百年后,江南错没错,那是另一个问题,至少现在需要改革,离不开武权。”

李素深呼吸,“黄先生,上位还说过一句话,借来的权力不是权力。”

黄宗羲拱拱手,“若权力需要借,那它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好!”李素起身下结果,“李某可以作为你的说客,但我们要见到你的改变,光说不练可不行,黄先生有一个月时间,希望江南的士子依旧有聪明人,否则他们真没存在的必要。”

“李议政放心,他们已经开始了,黄某在等待诸位一个承诺,你们很快就能看到,这块土地永远不缺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