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接下来的几天里,《Sword Immortal》在全球市场不断地创造出喜人的成绩。

票房不断地上升,到最后稳稳地占据圣诞档的第二。

第一名,是一部动作大片的续作。

以《Sword Immortal》现在的粉丝基础,暂时还无法与第一名相比。

不过一个在档期前被认为是非主流题材,导演与演员的名气都很小的情况下,这部电影可以拿下这样的成绩已经十分不错了。

不论是陈腾,还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都对这部电影的成绩非常满意。

这部电影男主角的演员,更是一跃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新星。

在肉眼可见未来还有好几部电影要拍的情况下,这位演员也乐坏了。

电影热度高居不下。

等到热度慢慢退散之后,这部电影的影响力也还在。

所有看过这部电影或是听过这部电影的人,都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注意着文化领域输出的同时,腾达在科技领域的发展也没有落下。

根据月球上第一个可控核聚变堆的输出功率,腾达的科研团队已经规划好了接下来的发展路线。

微型可控核聚变肯定是重中之重。

还没完全研究出来呢,就有人根据微型可控核聚变电池为能源,设计了在月球上飞行的“飞车”。

顾名思义,就是不用轮子在地上开,可以在天上飞的那种车子。

当然,也有人管他叫做“极小型单双人宇宙飞船”。

就是只容纳一两个人的宇宙飞船。

还有人根据微型可控核聚变电池,设计了一套搭载各种常规非常规的单兵作战机甲。

更有人根据这个微型可控核聚变电池,设计了一个可以容纳千人甚至万人的宇宙飞船,比海上的游轮还要更大。

各种各样看上去有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全都在他们的脑海当中。

可控核聚变对于能量的转换实在是太夸张了。

陈腾曾经第一次接触到可控核聚变时,也被可控核聚变的效率给吓了一跳。

很多人都知道可控核聚变效率高,却不知道可控核聚变的效率到底有多高。

就1kg的煤炭做例子,一般认为1kg的煤炭完全燃烧之后产生的热量约为7000大卡。

假设不考虑能量的损耗,将着1kg煤炭完全燃烧之后的热量转化为电,大约能发8度电。

不算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那么可控核聚变的效率是多少呢?

这就要提到一个大名鼎鼎的方程——质能转换方程。

E=mc^2。

其中E是指能量,单位为焦耳。

m是指物体的质量,单位为千克。

c指的是光速,单位为米每秒。

可控核聚变的原理就是质能转换,将物体的质量转化为能量。

1kg的燃料如果采用质能转换,能产生多少的能量呢?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数学题,结果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

J。

9后面足足有16个0。

换算成“度”这个常用的单位,是250万亿度电。

也就是说用质能转换的方式利用能源,效率是直接燃烧的几十万亿倍。

当然,腾达现在的可控核聚变技术不够发达。

转换率仅为0.7%左右。

也就是说1kg的氘和氦3,能够产生的能量约为1.75万亿度电。

而在2010年左右,华国全国一整年的用电量也才4万亿度电左右。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拼了命地想要发展可控核聚变。

因为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至宝。

是一个可以让无数人动容的关键科技树。

哪怕是几毫克的燃料,可以提供的能量也远超现在其他方式对于能源的利用。

完全不是同一个量级的能量利用效率。

所以在可控核聚变实现之后,月球上的发展才能这么迅速。

蓝星与月球上的科学家们,才会有如此多的奇思妙想。

有了奇思妙想,当然也要付诸实践。

现在,月球上已经正式启动了当初陈腾和魏东智聊过的南天门计划。

从设想正式列入计划的产品,一共有三种。

一是以移民、星际旅行为目的的宇宙飞船。

暂时用于蓝星与月球之间的转移。

要知道之前的时候,一个载人航天飞船最多能载不到十个人。

想要送大量的人上去,就得发送大量的载人航天飞船。

通过堆数量的方式,增加航天员上天的数量。

现在他们打算研发真正意义上的宇宙飞船。

不管来多少人,一艘飞船就够了。

二是以护卫宇宙飞船为目的的太空战舰。

太空战舰搭载各种各样形式的武器,假设在宇宙中遇到危险可以及时地进行反击。

至于宇宙中会遇到什么危险……

其实他们确实想不出来会遇到什么危险。

但是武器肯定还是要研发一下的。

武备松弛可不是一个好习惯。

绝不能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之后,就放弃对于武器的研发。

更何况这种武器的研发并非没有其他的应用场景。

未来前往其他星球,对其他星球进行开发一定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在其他星球上遇到一些难以开凿的矿产时,可以用破坏力较大的武器强行开凿带走。

同时,这个太空战舰不仅仅可以在宇宙之间战斗。

还可以直接在星球之中战斗。

可以说是直接超脱常规战机的超级战斗机。

第三,则是单兵作战的外骨骼机甲。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单兵作战的外骨骼机甲在其他方面的技术其实已经非常成熟了。

唯独在能源这一块始终还欠缺一些。

现在可控核聚变也实现了,是时候让外骨骼机甲脱胎换骨了。

穿上外骨骼机甲之后可以用于作战,也可以用于各种特殊环境的工作。

这三种产品的体型依次从大到小,难度却刚好相反。

体型越大的装备,留给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空间就越大。

对于可控核聚变小型化的要求就更低。

冯尚等人还想过一种极端的情况。

假设可控核聚变的小型化就是无法成功,他们干脆直接造一个超级大的宇宙飞船,将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给搬上去。

只要相对于宇宙飞船这个庞然大物来说是小的,那怎么不算是一种另类的小型反应堆呢?

不过陈腾觉得这种极端的情况也不会出现。

随着一个个的问题被突破,可控核聚变的小型化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