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的脑海里,早已幻想着的美好生活图景:女儿跟着陪嫁进入李府,在李府的深宅大院里,凭借着温柔贤淑、聪慧伶俐,赢得府中老爷的欢心,不久便珠胎暗结,生下一儿半女。凭借孩子的出生与长大,女儿在府里逐渐站稳脚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丫鬟,一步步成为备受尊敬的主子。而自己和丈夫也能跟着沾光,从此告别清苦的日子,穿上绫罗绸缎,吃上山珍海味,过上富足无忧、人人艳羡的生活……
现在女儿突然说想嫁人,这消息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正如一记重锤,无情地击碎她的美梦。
面对这个事情,王氏心中一万个不愿意,两边的眉头紧紧皱在一起,眼神中的愤怒好似即将喷发的火山,随时都可能爆发而出。
“你怎会有这样的想法?”王氏猛地站起身来,双手用力一拍桌子,震得桌上的碗筷剧烈晃动起来,声音随之提高了八度,带着几分质问和不满,“跟着二姑娘嫁入李府,将来不是会有成为姨娘的机会?你可知这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好差事,现在你倒好,放着这大好的前程不要,非要自己去嫁人,你说你是不是脑子烧糊涂了?你知不知道,这是咱们家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你要是错过了,咱们一家子都得继续在这苦日子里熬着!你也一样!”
司棋平日里也不是执拗、倔强,可以说相当的温顺乖巧,多数情况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可是这一次,也不知是哪里来的勇气。
只见她抬起头来,直视着母亲的眼睛,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她用力咬了咬嘴唇,尽可能地大声说道:“这事我已经跟小姐说了,不陪嫁过去。小姐哪里也答应了我,同意让我自由嫁人。怎么到了家里,反倒不准了?小姐哪里同意,三爷哪里也会为我做主。您老就算不同意,也不能改变这个结果,除非……除非你敢去找三爷的麻烦。”
说完,司棋立马梗着脖子将头甩向一边,脸上的倔强神情,似乎在宣告自己的决心不可动摇。而她的双手紧紧握拳,指甲早已经嵌进了掌心,整个人却浑然不觉,仿佛感受不到丁点的疼痛。
实际上,司棋并没有提前跟贾迎春说明自己的选择,而是做了决定之后就回到家,想着先将这件事告知父母,等得到父母的同意与支持再和贾迎春表明自己的心意。
谁知道母亲想也没想、脱口而出地拒绝并严厉质问她,这也让她生出了反抗的心理。
王氏见女儿倔强不听,心中的怒火更盛,整个人气得浑身发抖,忍不住指着她的鼻子大骂:“你这个死丫头,翅膀硬了是不是?你现在还敢跟我顶嘴了!这些年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就是这样报答我的?我告诉你,你要是敢自己嫁人,以后就别再进这个家门,我就当没你这个女儿!”
司棋听着辱骂的话,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随时都可能落下,但她还是强忍着没有让泪水流下来。
这个时候,她知道自己不能软弱,一旦软弱下来,那么她的所有努力都将白费。
面对这种情况,她只能是大声回应道:“娘,我不是不孝顺您,我只是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也想有个属于自己的家,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您……您为什么就不能理解我呢?”
王氏根本听不进话,依旧不依不饶地骂着。
这场激烈的争吵,在小小的屋子里肆虐着。
最终,司棋没能如愿。
她看着母亲愤怒而又决绝的眼神,知道自己再争辩下去也没有用。于是伤心欲绝的她,果断地转身跑出了家门。
一路上,她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如决堤的洪水般奔涌而出。
李青锋忙于婚礼筹备,满心期待与爱人共赴婚姻殿堂。
贾兰在书房中日夜苦读,为即将到来的科举全力以赴。
司棋地勇敢反抗,只为了自己争取幸福的自由。
近日,一件关乎国运民生的大事传入京城,引起朝堂震动。
湖广之地,向来以“鱼米之乡”的美誉闻名遐迩。
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百姓们世代在此安居乐业,过着男耕女织的宁静生活。
岂料,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无情地打破了这份祥和与安宁。
暴雨似天河决堤,倾盆而下。
豆大的雨点密集地砸向大地,将湖广地区笼罩在一片雨幕之中。
江河水位如脱缰的野马急剧上涨,汹涌的洪水裹挟着泥沙、石块,以排山倒海之势疯狂地冲向堤坝。坚固的堤坝在洪水的猛烈冲击下,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
最终不堪重负,轰然倒塌。
洪水肆意地吞噬着广袤的农田和村庄。
百姓们辛苦建造的房屋,在洪水的冲击下摇摇欲坠,无助地飘荡。
结果显而易见,这些守护着无数家庭的房屋,消失在茫茫的洪水之中。
本应是百姓们收成希望的庄稼,也在洪水的肆虐下化为乌有,颗粒无收。
湖广大地变成了一片汪洋泽国,洪水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百姓们流离失所,哭声、喊声、求救声响彻云霄。
面对如此危局,当地官员们心急如焚,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他们深知此次灾情的严重性,不敢有丝毫的隐瞒和懈怠。
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倘若不能及时赈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假设那些饿到发昏的灾民,在饥饿和绝望的驱使下,能否管得住自己的手脚?
他们为了生存,可能会去抢夺粮食,甚至烧杀劫掠......总之一切都有可能发生。
一旦灾民们陷入这样的混乱状态,灾情将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
当地的治安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到那时局面将彻底失控,谁也兜不住这个烂摊子。
因此当地官员们不敢有片刻的耽搁,第一时间便向朝廷递交了奏折。
他们在奏折中详细陈述了湖广地区的受灾情况,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朝廷的殷切期盼,请求朝廷尽快拨款赈灾,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此时,在朝廷的金銮殿上,庆历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手中紧紧握着湖广地区的奏折,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脸上看似古井无波,毫无波澜,实则心中满是忧虑和烦躁。
赈灾之事,刻不容缓,这是历朝历代当权者都知晓的道理。
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如果百姓没有粮食吃,生活陷入绝境,那么他们为了生存,必然会铤而走险,烧杀劫掠之事便会时有发生。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大规模的造反,到时候,整个国家将陷入动荡不安之中,江山社稷也将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