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吴曼青院士,1965年8月出生,安徽桐城人。
桐城现为安徽省辖的一个县级市,由安庆市代管。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东邻庐江、枞阳县,西毗潜山市,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郊区,北与舒城县相连。
桐城历史悠久,夏商时期,这里属古扬州之地,周时置桐国,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
秦时,这里为舒县,隶九江郡,西汉初为枞阳县。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为同安县。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忌安禄山叛唐,去郡县名称中的安字,改同安县为桐城县,此后1200余年名称一直未改。
1988年,安庆地市合并,桐城县隶属地级安庆市,1996年桐城撤县建市,设立县级桐城市。
桐城人文底蕴深厚,清代初期,桐城人方苞、刘大櫆、姚鼐在文学创作领域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桐城派逐步形成。
桐城派主张学习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散文,强调“义法”,注重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桐城文庙始建于元延佑年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年迁建于桐城市广场北端,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桐城名人辈出,张英、张廷玉父子是清朝康熙、雍正时期的重要官员,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居官五十年,父子俱累官大学士,被称为“父子双宰相”。
除了“桐城派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外,还有戴名世,他是桐城派先驱,其《南山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西楚霸王项羽的大谋士范增是桐城人,东汉时期的大数学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张衡的老师桓荣,也是桐城人,他对东汉时期的文化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出生地解码
安徽桐城对吴曼青院士的成长和成就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桐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着名的“文都”。
明清时期,桐城文化繁荣兴盛,孕育了中国古代着名的文学流派——桐城派。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吴曼青自幼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对知识的尊重和热爱,以及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为他日后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桐城文教传统极富生命力,各家族极其重视子弟教育,在流传下来的家规家训中,子弟教育都处在极重要的地位。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等谚语广为流传,反映出当地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在这样的环境下,吴曼青能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家人也可能会竭尽全力供他读书,促使他努力学习,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桐城人倡导忠孝,注重刻苦践行,刻苦向学、坚韧不拔等成为当地妇孺皆知的品性追求。
许多桐城读书人即使食不果腹、衣难御寒,仍通宵达旦刻苦攻读。
这种地域性格特质,也会融入吴曼青的成长中,让他在面对科研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地进行钻研和探索。
桐城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着较高的水平。
吴曼青毕业于桐城中学,这所学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教学质量。
桐城中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为他考入国防科技大学继续深造奠定了基础。
院士求学之路
1983—1987年,吴曼青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系电子工程专业读本科。
1987—1990年,吴曼青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读研究生。
求学之路解码
吴曼青院士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求学经历,为他日后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在电子工程专业本科学习期间,吴曼青接受了系统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包括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电子器件等课程。
这些知识为他日后从事雷达技术和网络信息体系研究提供了底层的理论支撑,使他能够深入理解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
该专业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吴曼青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技能,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电子系统设计和开发中,为他日后参与和主持重大科研项目的工程实现积累了经验。
本科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解决课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吴曼青逐渐养成了严谨、细致、有条理的思维习惯。
这对于他在科研工作中准确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和推导理论公式至关重要。
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的研究生学习,让吴曼青在电子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与雷达技术紧密相关,为他在雷达系统的信号处理、数据传输和天线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论指导。
研究生期间,吴曼青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开始独立进行一些课题的研究工作。
这使他在科研方法、文献调研、实验设计与实施、数据分析与论文撰写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培养了他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研究生阶段,吴曼青有机会接触到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
他通过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他了解到通信与电子系统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这为他日后在科研工作中找准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院士从业之路
1990—1996年,吴曼青先后担任原机械电子工业部(后为电子工业部)第三十八研究所总体部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总体部副主任。
1997—2001年,吴曼青担任信息产业部第三十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2001—2012年,吴曼青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所长、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9年,吴曼青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2017年,吴曼青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电子科学研究院(总体研究院)院长。
2017—2018年,吴曼青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017 - 2021年,吴曼青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
2018年8月至2022年9月,吴曼青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2022年7月,吴曼青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从业之路解码
吴曼青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吴曼青在研究所总体部从助理工程师逐步晋升到总体部副主任,他深入参与雷达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研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他熟悉雷达系统的各个环节,为其后续开展创新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吴曼青担任副总工程师以后,他开始从技术骨干向技术管理岗位过渡。
他不仅负责技术指导和把关,还参与研究所的科研规划和项目管理,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对雷达技术发展方向的把握能力,为带领团队开展重大项目研究创造了条件。
作为所长,吴曼青带领团队在雷达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他攻克技术难关,成功研制中国第一部某型装备。
他提出全新体制发展思路,仅用三年完成研制工作,实现从芯片到系统的全面创新。
他还主动布局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等前瞻性研究,成功研制我国首套机载雷达测图系统。
这些成就使我国在多项雷达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他当选院士增添了重要的科研成果支撑。
吴曼青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务,他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推动雷达技术和网络信息体系的创新发展。
他统筹资源,组织开展重大科技工程的论证与实施,如“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进一步提升了他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他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也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为相关领域培养了人才,也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和人才储备。
院士科研之路
吴曼青院士在雷达探测技术和网络信息体系等领域取得了众多卓越的研究成果。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率先提出“数字阵列雷达”概念。
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个数字t\/R组件及首个数字阵列雷达试验系统。
他自主创新了全数字阵列雷达技术的新方向,使我国在数字阵列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将其成功应用于机载预警、空间探测、卫星通信、对地观测等领域。
吴曼青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部某重大装备。
他们研发出机动式三坐标雷达,是中国地面情报雷达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里程碑式产品。
吴曼青率先提出全新体制新思路,担任项目总设计师,仅用3年完成研制工作,实现从芯片到系统的全面创新,使中国该项雷达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面对预警机事业困境,吴曼青创造性地提出“小平台、大预警、高性能、新一代”发展建议,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水平的空警-500预警机全数字阵列雷达。
2004年淮河流域大洪水时,他带领团队利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为抗洪救灾提供大量第一手资料。
2008年,吴曼青院士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套机载雷达测图系统,投入使用后获取中国西部横断山脉11万平方公里雷达影像,填补该地区地图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雷达测绘技术的国家之一。
吴曼青主持论证了“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这一重大科技工程,使之成为首批启动实施的四个“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之一,并组织开展了工程方案的论证与实施。
吴曼青主导了“社会安全风险感知与防控大数据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探索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技术创新为驱动、产业化发展为联动的新路径。
吴曼青院士全力推进“物联、数联、智联”战略,通过全面覆盖与感知、数据整合与洞察、共创共治与共享,实现数据的流动与服务的开放,赋能城市治理。
吴曼青院士带领团队成功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魂芯一号”,打破国外高端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对我国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垄断。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吴曼青院士团队汇聚多方数据,研发成功密切接触者测量仪和“一网畅行”大数据系统。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吴曼青院士担任关键职务,为疫情预测、防控及复工复产提供有力支持。
他领衔的疫情防控大数据攻关团队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吴曼青院士团队在无线人体感知研究中,也取得重要进展。
他们实现了基于毫米波雷达的非接触人体心电图实时监测,突破了百余年来心电图仅能通过接触式传感器获取的局限。
科研之路解码
吴曼青院士的研究成果,在他后来当选院士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吴曼青在雷达技术领域的诸多成果。
例如,他提出“数字阵列雷达”概念并研制出相关试验系统。
又如,他成功研制机动式三坐标雷达、某型装备等,展示了他在雷达技术方面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工程实践能力。
这为他在行业内积累了极高的声誉,也让评审专家看到他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的突破,为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吴曼青在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方面的突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雷达测绘技术的国家之一。
另外,“魂芯一号”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高端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对我国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垄断。
以上这些成果推动了我国相关行业的整体发展,体现了他不仅专注于自身研究,还致力于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对国家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也是成为院士的重要考量因素。
吴曼青不断提出新的概念、思路和方法,如“发射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小平台、大预警、高性能、新一代”等发展建议,在多个项目中实现从芯片到系统的全面创新。
这些创新成果充分证明了他具备敏锐的创新思维和强大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位科学家是否能成为院士的核心指标之一。
在抗疫期间,他带领团队研发密切接触者测量仪和“一网畅行”大数据系统等,在疫情预测、防控及复工复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抗洪救灾、搜寻失事直升机等事件中,吴曼青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也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体现了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军事和科技领域有重大价值,还能在社会民生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展现了院士应有的社会责任担当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吴曼青主持论证了“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科技工程。
他主导了“社会安全风险感知与防控大数据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等工作。
他积极推进网络信息体系及其相关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实战应用,从更高层面推动了国家科技体系和安全体系的建设。
以上这些成果凸显了他在国家科技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引领作用,为其当选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码。
后记
吴曼青院士的出生地安徽桐城,其浓厚的文化底蕴与重教传统,赋予他对知识的尊崇和坚韧的求学态度。
求学之路上,他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本硕学习,为他构建起扎实的电子技术专业知识体系。
从业早期,他在基层岗位的历练,让他积累大量实践经验;走上管理岗位后,他能力得以提升,为推动科研项目开展和团队建设提供助力。
科研中,他不断突破创新,在雷达探测技术和网络信息体系领域成果丰硕,这些成果极大提升我国相关领域技术水平,展现出其卓越科研实力。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